这是一个颇为困扰的问题。
所有比赛几乎都有这么个名目,总杆第一,净杆第一。
从百度中搜到的说法是,“净杆是高尔夫比赛,为了使不同水平的选手都有机会获奖,用总杆的杆数减去选手的差点就是净杆。”
同时,为了得到该选手的差点,就要从过往20次成绩来看,还要加减乘除一番,才得到个差点指数,再从此而来差点。深奥繁琐不说,准确性如何呢?
另外,其他问题也来了。你如何界定选手所报成绩真实呢?或者他报的差点就是真实的呢?完全没有正式认可的差点呢?如果选手有意造假呢?种种可能,令人感觉,净杆名次很有机会或可能掺水分。
从近期举办的中国杯赛成绩看,尽管这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赛,但其中本人所报差点就与比赛结果公布的差点大相径庭,而另外的朋友说他压根就没有报过差点。从公布的净杆成绩看(下图),从单差到50几都有,好几个初学者甚至达到几乎获奖的水平。如此看来,主办者大有机会可以主观操控净杆得主名次。
这就难怪网上有朋友高呼,那个HD搞出净杆这么个东西来了。
不过,任何(有规模的)比赛都有商业渗透,任何大赛都具备有猫腻的机会,个人认为,纯粹高尔夫而言,总杆已经可以反映真实水平了,净杆为了什么?除了给不同水平的选手获奖的机会这个目的外,是否还有给不同的水平以及不同的需要的选手以获奖的机会?
从激励不同水平选手参赛或获奖来看,或是从目前什么比赛都商业运作来看,都一定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甚至觉得,可以先通过努力,争取一个净杆名次,似乎会比总杆的来的容易些?
这仍是个困惑的问题,继续困惑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