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反思
(2015-02-04 10:02:01)
标签:
热气球空气上升学生实验 |
分类: 精彩案例 |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反思
刁镇中心小学 王振林
教材分析:《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起始课,是在三年级学习空气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空气轻,会上升”的科学规律。基于以上分析,以生活中的材料为做实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进行探究。
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能提问和质疑的科学态度。
探究目标:会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上升”的科学规律。
探究准备:塑料袋、蜡烛、火柴(12组)、气球两个、相关ppt课件。
课前交流:请一位朋友和咱们一起上科学课,这位朋友咱教室里有,教室外面也有……猜是谁啊?怎么想到是空气呢?空气还有哪些性质?请空气来,咱们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看谁吹的快,松开后,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使学生明确:普通气球,比空气中,就会下降,为本课探究做铺垫。
探究过程:
一、
1、谁有办法让气球升起来。
2、概括学生已有经验:一是给气球一个力,会上升;二是氢气球比空气轻也会上升。
3、见过热气球吗?(ppt)看到热气球,你有什么想法,产生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渗透“比空气轻,就会使气球产生上升的力量”。通过看热气球上升视频,学生产生疑问,引入课题。
二、
1、
2、
3、
4、
5、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气球受热后上升。
三、
1、
2、
3、
设计意图:第二次实验,加入实验记录表,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
1、
2、
五、
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设计一种玩具。
教后反思
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注重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基于这种理念,设计本课。
一、 用生活中的材料学科学。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选用学生熟悉便于操作的生活中的材料学习科学,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达成探究目标。本节选用蜡烛、塑料袋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材料,既能达成目标,又有效减少安全隐患。但这样设计有两处不足:一是蜡烛产生的热量少,需要更多的加热时间;二是塑料袋容易烧皱,造成实验失败。因而设计了前后两次目标不同的实验。
二、 用最简单的材料学科学。
全国特级教师孙心若老师在谈科学教学时,特别强调用最简单的材料学科学。既然选择某种材料进行实验,就要充分发挥其效用,这样的科学才是真实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而愿意走向科学探究。
三、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本节课多处引导学生猜想、思考的环节,这是课标要求,更具实际意义。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会思考,科学探究的魅力在于学生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思考与探究同样重要,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综观本节教学,在教学语言上不够简练,教学设计还缺乏创新之处和亮点,应该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