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说唱者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类似后世戏曲中的丑角。这件水晶说唱俑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周,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裸露,下身穿长裤,赤脚,蹲坐在地面上,脸上布满皱纹,眯缝双眼,呈活泼诙谐憨厚之态。右腿扬起,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
西汉晚期起,工匠艺人以市井人物及社会生活为聚焦,反映生机盎然的世间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汉武帝之后,“视死如生”的观念兴起,而俑作为最能全面的展现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汉俑的题材上涉及面很广,内容丰富,从家奴到庖厨,从侍女到军士,都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而这件击鼓说唱俑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件击鼓说唱俑不仅代表汉代雕塑艺术水平,还把汉代匠人活泼、诙谐而且十分可爱的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为研究、欣赏汉代的民俗、陶塑艺术、乐舞艺术、民间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http://s12/mw690/001HnHyLzy7joKTc91V6b&690
“俑”出现源于奴隶制的废除,以及秦汉时期的“视死如生”的观念的产生。
“以俑代人”在秦朝就有了出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汉代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朝廷政策以“举孝廉”来选拔官员,厚葬之风十分盛行。当时“厚资多藏,器用
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俑制作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艺人。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下,舞乐俑、兵士
俑、仪仗俑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模型等等,一件又一件艺术珍品被创造出来,而唱俑正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作品。说唱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在:
一、古拙壮丽的浪漫主义美
,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美、意象美。这种追求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如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以天合天及孔子的礼乐不在钟鼓玉帛等。从早期原始文化中的人形和兽形陶塑中自然稚拙的抽象模拟,到以粗线条捏塑人物形体动势的汉俑,到昭示着时代活力的唐三彩俑,陶瓷雕塑都表现出中国艺术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使得那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主义。
二、造型丰富,取材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说唱俑从技艺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是很高超, 甚至稚拙,
那它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呢?除了写意生动之外,主要是因为它取材与百姓,
人们看来倍感亲切。其实艺术也有雅俗之分,俗也有俗的美。正是作者这样的别具匠心,取材喜感而独特,使说唱俑深得人们的喜爱。“阳春白雪”可使人得
高雅之美,“下里巴人”却是真实的生活之趣!
三.民间艺术研究价值。说唱俑对于研究古代“俳优”和话本小说等民间艺术有重要价值。说唱俑是一种古代滑稽戏的俳优造型,二者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两汉时期,说唱表演已在民间十分盛行。当时人们将说唱艺人称为“俳优”。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
“俳优侏儒,倡乐狎玩者也”,俳优在表演艺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在语言方面,
俳优具有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的艺术特点。在表演形式方面,俳优往往具有善于模仿、扮演各种人物的特点。
表演形式是谈笑,或击鼓歌唱,演技特征是诙谐幽默、滑稽逗乐,类似今天的相声、滑稽戏。汉代社会流行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使得官僚贵族们在死后也念念不忘将这些艺人的形象制成陶俑,让他们陪伴在自己身边,仍然像生前一样替自己排闷解忧。我国说唱艺术的萌芽状态以说唱俑为典型形象,
它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具有娱乐的功能, 这是有别于音乐舞蹈源于祭祀仪式的。
http://s14/mw690/001HnHyLzy7jaPKmkj3b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