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线材的秘密
(2012-10-19 19:11:44)
标签:
英国线材信号线音响金陵发烧音响行家居 |
不止三个参数,远远不止
还有:
1,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纯度,排列方式,粗细(集肤效应);
2,介质,理论上最佳为空气;
3,屏蔽,包括屏蔽层质素、层数、接地方式、不屏蔽(绞合)
4,多股线的编排方式(很复杂,DIY
5,接口阻抗、磁性、材质
6,对振动的处理,电流经过就会振动(中学物理左手定律),对其或抑制、或导引相信远不止这些,鬼佬线材大厂确实掌握了KNOW
的确不止三个参数,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这三个参数随着频率变化的关系
且您提到的这几点归根到底都体现在参数中啊。
认为各个因素是并列的关系,而非体现在三个参数中
举个双层屏蔽线的例子,XIE兄可能认为屏蔽的关系已经包含在容抗、感抗中,确实,无论如何接,这条线的容抗、感抗是不会变的。但是,有三种接法:1,两层屏蔽接合,两端均接地;2,内层两端均接地,外层一端接;3,反之;实际使用中,接地端可以接在讯源或放大器,因此总共是5种方式。这5种方式的容抗、感抗不变,但声音是不一样的(我很仔细地对比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在一般环境下,或许XIE兄所说的三个参数较为重要(应该还包括材质),但在一套敏感的体系中,我还是认为各个因素都是重要的,而且也并非体现在三个参数中,请XIE兄及各位DX指正。
不完全对,作为信号线对声音影响最大的还是线材的材料成分以及材料内部结构
两条外在参数相同,但材质不同的线,声音也大不一样。例如铜材与银材的差别。另外其他参数相同但外在结构不同时声音也不一样。例如相同材质的丝带结构与同轴
赞成,要不为何强调材质的纯度居多,还有纯银线等
线材的纯度对声音的影响应该可以理解为晶体的晶格结构对电流传输的影响,纯度越高,晶格排列越整齐,就象古河单结晶铜,对传输是最有利的。
觉得其实也可把线材看成一个无源器材,应该也有相应的电路特性,频响特性。
线材作为一种调音手段,并不是最良好的传输就是好,要是那样认为的话,就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各种信号线了,要说最佳传输的话,什么也不用,做合并机是最佳传输了
信号线也不是材质纯度越高越好,日立7N铜,古河PCOCC的线材未必适应所有的器材,纯银线光辉灿烂,但中频薄,超时空的方芯合金铜被认为是从材质到结构对信号传输最为有利的,价格也高高在上,声音却总觉得有点不自然。所以说片面的去追求参数性能材质纯度也没有必要,各式各样材质结构的信号线,都有不同的音色特点声音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不同音色表现的器材进行搭配,否则按照您的看法,制造
我提这个问题的初衷并不是认为一条具有最佳传输特性,最纯材质结构的信号线就可以适应所有的器材。
我只是觉得线材的声音特色,应该可以从它的结构,参数等各方面得到电路原理的证实,就象楼下说的,可以把线材作为一种器材,而器材的声音特色也可以从电路的结构,参数中分析得到。就象胆机和石机的声音的不同,源自于谐波失真中的奇次和偶次谐波的成分不同。所以我觉得应该可以从线材的参数上判断线材的声音走向,以及如何和周边器材的配合,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贵价的线材。不可否认,线材的价格除了材料的因素,生产工艺的设备价格,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呵呵,这就有点跑题了。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把线材看作电路中的一个电阻电容电感网络,我不认为屏蔽的关系包含在这个网络的容抗、感抗中,相反,不同的屏蔽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电气参数,就象功放中各元器件的接地方式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分布电容,分布电感一样。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原来XIE兄是科班出生的高手,失敬!小弟是胡乱琢磨的,见笑了
其实,您新的帖子也说明了线材不可能单纯由三个因素来包含。在目前的音响系统中,放大器、传统振膜音箱是研究得较为透彻,已难有大的技术突破,数码器材就还大有可为;而线材,还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
惭愧惭愧,一孔之见,贻笑大方,实在不敢当高手的称呼。
关于屏蔽的问题,可能是我的表述不够明确吧,可不可以这样说,屏蔽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线材结构的改变,自然回到导致参数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器材的特性应该可以用参数来解释。线材其实是音响系统中性价比最差的一个环节,象我这样的穷人,实在玩不起动辄上千上万的线材,我也不相信换一条线就如同换了一部器材这样的神话,线材应该是整套系统中最后购买的一项,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线材的使用就象您说的,应该考虑到和周边器材的配合。就象双线分音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低音单元的反电动势对高音单元的影响,但同时双线分音加大了线材的电容量,对某些器材是有负面影响的。象NVA的功放,在说明书中就声明不适合用双线分音和李兹结构线。再比如单股线和多股线,多股线可以降低集肤效应,但增加了电容量,而且必须依靠一定的编织方法来消除电磁效应和相位误差。总体来说,日本的线材比较注重纯度,而且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电气商社生产的,而欧美的线材更注重电镀,编织等线材结构上的问题。关于线材的理论,在超时空和AQ的网站上都有比较详细的理论介绍,值得一看。
胆机与石机的声音不同,奇次,偶次谐波失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的因素。
导致胆石音色不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输出变压器的使用,放大器元件中电子的运动模式,(胆管是真空度越,石粒则是在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摩擦碰撞条件下移动)工作条件的不同(胆机是高电压小电流,石机是低电压大电流)等。
sorry,上面的表述不够准确,多谢别克兄指正。
不错,胆机与石机的声音不同,奇次,偶次谐波失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输出变压器这个电感元件的存在,增加了相位失真,在听感上就表现为速度慢,温暖。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胆机的胆味。
别克大哥,发烧友终极目标是求真呢?还是求美呢?
如是求美,个人差异巨大,定不会有什么标准!
哈哈。。说的好。首先发烧友几乎都没有终极目标,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资力的增长,他的观点和追求也在变,不信你保留现在的品位看法,下去几年再回头看看,你是否已经改变了。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唯真还是唯美,不同的知识品位和不同的发烧资力就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看法。至于我自己已经属于"回头是岸"的了,几十万的器材玩过后终于悟出真谛:爱音响还是爱音乐,要是前者学做DIY吧,要是后者,只要记住你是在听音乐而并非听音响
不妨把线材当成一种器材,必须承认线材有其本身的声音特色说的太对了。我比过超时空,钟神,八达的喇叭线。各有各的特长。当然最好的是超时空的(配我的大王子和D3。2),我现在用超时空的推3。2的高音,而用锺神的H型推低音,感觉比用八达推低音还舒服,3。2的低频又少些了。八达的起跑线是特性不强的线才,就象它的名字一样发烧起跑
我的音响专线进房后,在墙上有个开关,后面有3米6平方单支铜线线到音响插座。这段时间一直用一只三菱20A空气开关,但随着信号线一天天煲熟,发现家里的高频吸收有些过了,而且动态和力度反而不如新信号线时的感觉。
发现一个以支持线才无用论的讨论在网上出现。线才无用论者不尊重客观事实,凭借雄厚的金属理论知识,最后是得胜而归。我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国外音响厂的老板是发烧友而不是技术专家,却能造出畅销世界的靓声产品,而我们的音响厂全由专家组成,也只能靠重金实料打天下。
衡量一副线的价值不能只看它的制作成本,这就好比一幅蒙娜丽莎的油画价值一亿美金,你不能用她所用的纸和墨来衡量她一样。况且,一副达到7N的音响线的制作工艺的复杂和严格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打一个喷嚏,全车间的线就会报废。那么什么是线才的价值所在呢?除了外观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当然是声音价值。我举个例子:过去线才无用论者称,给你一万块钱买音响,一千块钱买线,你不如把一千块钱加进去,买一万一千块钱的音响,用普通线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结果,这条理论不攻自破,人们发现把有限的资金加在任何一件器材上,其拓展都很有限,而用在线才上却立杆见影。再说,就算这个理论成立,那么一万一千块钱的这套音响,仍是用上对路的好线,效果才更好一些,否则还是不能尽放其潜能,如此该如何?那么,还有些烧友对贵价线有看法,我这里要说到音响除“木水桶”理论外的又一理论,我暂且叫它“跳高”理论。很多事物的价值是不存在线性规律的。就好象一个人练跳高,他用了几天跳过了一米六,而他练到一米八后,练过一米八一他就用了三年。所以,二百万的音响能比一百万的好一百万吗?这不可能的,就算他又多投入了一百万的成本也不可能。这个“跳高”原理,我们要能理解。
线才达到一定档次后作用真的为零吗?同一档次的线才没有音色的差异吗?线才的纯度无所谓吗?非也!我们知道有一些Spendor的忠实爱好者所用的单根线才超过了他的整套器材的价格,其实,线才之间不仅存在音色差异,在音场、速度、频响等几个方面都有不同之处。看来线才确实有他调整的作用,但不会大于器材。也有发烧友把线才比喻为画龙点睛,但也许会有另外的人认为,没有眼睛的龙是受不了的。科学证明,人耳结构是非常精密和复杂,至今还没有什么震动仪器能完全取代它的分辨率,而电眼的水平已是人眼的无数倍。我承认,人耳很容易忘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完百万元的系统,过两天忘了还能听几千元的,但人耳也是最刁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时听百万音响和千元音响时,千元音响马上不忍再听的原因了。
为什么有些烧友玩线,或者运用其他一些发烧小窍门不能成功呢?我想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1、音响系统没有合理地摆放。这个因素所劣化的效果大于一切,其他的任何改善都正打歪着,甚至适得其反。2、不同的音响器材对不同的线才和音响附件的敏感度不一样。比如我原来用爱索斯的信号线,有一天拿到朋友家的NAD的CD和功放之间,竟然只能追求一点自我陶醉的效果,后来,朋友换用了线圣才取得满意效果。这就象有的书架箱换一对好脚架如同换箱,而有的却也就那么回事。3、玩音响不勤奋。在发烧行家那里,一套看似简单的音响系统播出了磬人心脾的音乐,你可知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比如,用发烧线取代音箱短路棒到底有没有用,买不起成品,你可曾一条条拭过;玩双线分音到底粗线接高好,还是细线接高好,结论可不一定按理论行事呦;把音箱分频器的电容换用更好的,是不是就一定有正面效果;
任何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是线才的作用已清清楚楚摆在这里,我们去探索为什么?去探索我们还不能用很微观的科学去解释的结论。这样我们才会真正进步!很多东西有待于科学的再进步。至今还没有人能用微观理论去确切解释得了褒机是怎么回事吧。音响也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一门科学,很多发烧友都认为他并不仅仅是一门纯技术性的东西。这正如失真千分之几的机子可能不如失真百分之几的好听,而把航天飞机的精密元件装在功放机里就一塌糊涂,说人耳只能听到二十千赫,但听了三十千赫的音箱果然觉得更爽。音响离不开科学技术为依托,但也离不开人文文化,德国人严谨,所以能设计出象丹拿这样的兼听器材,法国人感性,所以造出了劲浪的乌托邦,日本人冷血,所以它的技术不逊色于欧美,但却造不出几件顶级器材。我们呢,也许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