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ped(怦然心动)
——每个人年幼时的爱(书华老师电影赏析) 记录:晒太阳
开篇:Let’s learn some
English
说明:这次讲座面对的很多都是书华老师的学生,所以老师唠叨着让大家学点儿英语。建议大家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稍加关注,当然,如果过后可以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那就再好不过了。
1. All I ever wanted was for Juli
Baker to leave me alone.
2. It didn’t take long to realize
this girl could not take a hint.
3. I hatched the plan.
4. And he was so embarrassed, 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d.
5. I went to bed that night
thinking of the kiss that might have been.
6. That girl has an iron
backbone.
7. Would you mind explaining it to
your mother?
8. A painting is more that the sum
of its parts.
9. 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
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flowers. 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 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 and it can be magic.
10.It was the first thing I saw
every morning.. and the last thing I saw before I went to
sleep
11.My dad didn’t think it was
worth the risk.
12.It was actually worse having
her mad at me than having her annoy me.
The
Flipped电影简介
Flip本意是“翻,翻动”,想象一下,当两个孩子初遇,他们彼此的心像波浪翻了一下,I am flipped,
这种栩栩如生的比喻我们翻译为“怦然心动”,非常贴切。今天的讲座副标题是“每个人年幼时的爱”,我们把小时候的感情叫做puppy
love,意思是很纯真、很浪漫的感情。事实上,所有成人的爱都是在puppy love中学会的,这是个必经阶段。
我们发现,有的女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容易妥协自己的想法去赢得别人的喜欢、换取爱人或者其他的情感。包括成年女性也有类似的情况,那么我们要追溯到我们年轻时候的经历或者成长故事来探究一下原因。对孩子来说:学习识别爱、如何表达爱、如何表达情感是和周边环境与很大的关系的。一般来说,孩子未来的伴侣要么是父母的投射要么是与父母截然相反的个性。心理学界确实有过这样的研究:即便孩子对父母非常不满、甚至受过虐,他们将来选择伴侣也容易有同样的倾向,因为他们的生命中往往只存在这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所以我们说爱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特别是中国人的感情强调含蓄,我们民族特点与文化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必须懂得怎么样正确的表达,这对于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是很重要的。就如我们的正音班每一节课上书华老师总会强调的是必须张大嘴一样。(笑)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自己这样对孩子表达:“你慢点,否则你一定会摔倒”,爬绳索“你要抓不紧你就掉下来了!”。对比一下,如果你说“你一定要抓紧,这样的话你会很安全的”,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说前者是双否的表达,你的设定是他做不到、他会掉下来;而后者是设定他做得到,是正向的鼓励,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完成任务。
又如我们最近的化妆班,我们的先生可能还需要时间适应。例如先生评价:“挺好看的,活干的不错,但是稍微有点浓,我有点不适应…… ”
这让我们很容易接受,下次我会化淡些。但如果爱人说:“你干嘛化那么浓呢?这么浓一点都不好看……”那我们一定会发火,觉得对方不够了解我们。这跟我们的表达模式有关系,也跟我们从小接触的亲密关系有影响。
所以在The Flipped的爱情中我们抽取几个片段,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 男人、女人的视角是怎么样的?
2. 对于孩子来说,如何识别,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留自己,如何有界限的去爱?
从2个人的视角、2条主线串联整个故事去讲述
Question 1: Boys and girls see things differently. Every
one sees things differently. How do parents help children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
在学术上有个词叫“同理心”,意思是:你知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的感受是什么?当今孩子们的同理心发育非常令人诧异,有这样一个13岁的男孩子,他经常揪一个女孩子的头发,但却根本不知道对方在生气。
我们先看片段。(Flipped 开头两个孩子初识的场景)
女孩的父母还没有出场,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家庭还是很正向的教育环境。我们说,女孩子怎么这么没眼色?而其实这么大的孩子是不需要的,她的养育很正向:她可以大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那个男孩子并不想接受,她自己认为男孩子很羞怯,她希望帮助男孩子。她的家庭对他的养育是接纳度非常高的,但从严格的教育学角度,她仍需要一些适度的要求。例如人家搬家一下子蹦到人家车子上,对方说三个人有点挤。她回答:”I
don't mind”,虽然很Cute,这一点我们仍认为不可取。
这里也揭示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思维,我们考虑一下,(No offence to Daddies),
夫妻商量一个度假地点的时候,女性经常在没有逻辑之前表达出来,在讲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我们去哪里?有山有水……;而男性是理性为先再把想法提出来:我们时间有限、哪个地方不合适或没有足够假期……
。还有个问题,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不像我们小时候有兄弟姐们在争吵中还可以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想法,因为“不争执的话都没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在想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机会,像片中的Juli不知道看别人眼色,但是正在学习,我们的家庭,如何帮助孩子了解呢?
恩钲妈妈:“以恩钲为例,我的方法是1)先询问他的感受,2)让他说他认为别人的感受是什么,3)我告诉他我的感受。”第一点OK,第二点是很难的。如果孩子没有体验,他是回答不上来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同理心的发展,第一步永远是从父母这里首先发现和感受到的,现在请大家思考:你在你的家庭中是否做的是你本身的性别做的事情?你在孩子面前是否保有你原有的性别?妈妈们在家中是否做一个女性的角色?很多妈妈在做‘超级母亲’的角色,即同时做妈妈的事儿,也同时做爸爸的事儿。虽然社会往前走,许多男性和女性已经平等,并能力日趋相当,但我们作为性别的界限还是要有的,作为女性我们的特质是细腻、感性、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而我们又不想养育扭扭捏捏的孩子,特别对男孩,我们希望男孩果断、MAN、有男子汉气,我们作为母性,如何给男孩传递这样的信号?这就是个冲突。如果我们自身把性别的界限弄的模糊,我们的孩子是无法给出正确判断的。例如简文对摔倒的猪娃会抱在怀里拍一拍、哄一哄,猪娃的爸爸就把孩子往天上扔高高扔两下,孩子就笑了,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我们并不是说男人要出去工作、而女人要呆在家里,而是说男人要展示的是粗犷、女人就是要细腻,我们的point是要给家庭一个分工,每周可以给爸爸安排带孩子踢球、爬山等活动。这样家庭的配合就很容易让孩子习得同性和异性的特质。
以前我们男孩子的特质还是很明显的,而现在整个的养育环境都是偏雌性环境:家庭里的母亲、幼儿园、学校的老师都以女性居多;包括周围的认知,比如我们判断好孩子的标准是听不听话。但是男孩子到6-8岁在荷尔蒙影响下就是要开始好斗的,而我们对于男孩子的接纳度不够。我们说孩子天生有阴柔或者粗犷的特质,对于天生的特质我们当然要接纳,但这并不等于能人为的把孩子往阴柔的方向去引导和铸造。
让我们很感慨的是,即便是在美国幼儿园的范畴内,93%的老师都是女性,作为女性对男孩子接纳度再高,我们也并不能真正了解雄性思维的特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男孩子的家庭,请孩子的爸爸尽可能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
总之,我们对待孩子要坦荡:
案例一:书华老师穿了一件风衣上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被一个平时关系很好的小男孩突然拉开了。老师感觉有些不高兴,男孩很吃惊并且很不解(因为男孩觉得老师一直很宠他,很有安全感)。老师对他说:“女人有时候对自己的衣服特别在意,女孩子就是这样子的。”这个小男孩说:“原来是这样呀,那我帮你系好。”以后再一起出去时,尤其当书华穿了件新衣服,他就会找个干净的地方,让她坐好,并跟别人说“女人就是这样的!”。书华会特别享受小小男朋友照顾她女性特质的部分。
书华陈述:“我扮演的是个女性的角色。不是说我是个大人,我就要忍着。不是这样的
,有些时候我们要诚实、坦荡的告诉孩子你作为女人的想法。你可以说‘你慢慢会更加明白,事实就是这样子的’。”
案例二:一个九岁的女孩子很希望看爸爸的身体,但是爸爸很纠结。妈妈说:“你考虑清楚,你不给他看
他就看别人的。”(满堂大笑)爸爸终于做好心理建设后穿着短裤就进了浴室,孩子用很仔细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看过以后就再也没有需求了。
这个例子的point
是说,大人不要和自己较劲,而是要坦荡、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想法,诚恳的告诉孩子:我就是害羞,我还没准备好……再例如,我们是否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其实你承认的话,SO
WHAT?又能如何?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遗憾:如果去年我做了什么就好了,如果三年前……就好了……,我们惯用If
only……的句型。当我们自己年轻时候
我们会偷着买化妆品、偷着做很多事情,我们不懂又不肯承认,只能偷偷摸摸的去尝试。而人到中年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横”的承认我哪里不好需要别人的帮助。
案例三:父母是否可以做到面对孩子做恰当的亲密举动?当着孩子的面,妈妈会抱抱自己的老公吗?爸爸会亲亲自己的太太吗?如果你们不做,将来孩子怎么学的会?有位家长曾忧虑孩子因此会得到错误的心理暗示。其实我们说这首先是想多了,其次现在信息高度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相关的信息,父母为什么不用一种正向、甜蜜、健康、阳光的方式去传递给孩子这些信号?
书华老师很早就提出这个论点:一定要教会孩子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
案例四:5岁10个月的卡鲁,把妈妈送给她的一个珍贵的项链坠子弄丢了,她知道妈妈可能会生气、可能将来不会得到类似珍贵的东西了。卡鲁用非常闪光的彩笔画了一幅很漂亮的森林画,并用一个文本框,在自己的口述下,爸爸执笔:“妈妈,如果你能接受这幅画作为我丢失坠子的道歉的话,我向你保证将来一定会好好练习保管珍贵的礼物的。”看上去简单的两句话:首先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其次她是正向期待,她有足够的安全感确认妈妈会接受她的道歉的;而且假定以后妈妈还会不停地送给她珍贵的东西。(大笑)这不是小事,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案例五:卡鲁插班进入幼儿园,没有新朋友,她摸着一个小女孩的辫子说:“你的辫子好漂亮!你看我的衣服像不像蝴蝶翅膀?”小女孩微笑,卡鲁说:“我们一起玩吧!”于是2个孩子飞快地跑开了。
案例六:一起画画的井井,大家对视无语,卡鲁主动说:“井井,你的眼睛好像杏仁呀!”井井发愣,卡鲁又说:“哇!你的眼睛里有个我!”男孩子说:“你的眼睛里也有个我!”卡鲁说:“我们去玩吧!”于是两个孩子打破僵局建立了友情。
“从细节看孩子的发展”,从这个小事中,孩子已经内化了正向社交的方式。这种社交能力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家长。我们就首先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位置。
Question 2: How do we help children when they are in difficulties?
How do parents handle the balance between compromises and supports?
(Intimate Relationship)
去年书华和简文带着孩子一起去奥地利,刚好下车的附近有个演唱会即将开始,妈妈们没有做任何铺垫,急匆匆的吃饭喝水就进了场,并立刻给孩子们制定规则:不可以提问、保持安静。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周围的环境满是金发碧眼、各种新鲜的乐器,他们都非常好奇,让他们憋着不发问真的很辛苦,是非常考验孩子的一件事。
这一环节,我们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困境,在妥协和支持之间如何平衡?
(Flipped
第二段,Juli再怎么坚持也没有能阻止她心爱的梧桐树被砍伐,Juli的爸爸对她关于树和Bryce的引导)
卡鲁在家的规矩是一个人不能进厨房,那小姑娘会自己说:“姥姥/奶奶能出来一下吗?”或者“我想进厨房玩一会,哪个大人有空?”在她一岁多的时候想进厨房的时候,书华老师坐在厨房门口告诉她:“宝宝不能一个人进厨房,妈妈很确认。”孩子就哭了2次,第一次50分钟
第二次40分钟
以后就没事了。1岁多的孩子有些时候不需要过度解释。而同样的事情,有的妈妈会故意吓唬孩子,在火上做了热油,然后把水和青菜放进锅里“呲”一声制造出一种恐惧。
我们在座的都经历过失恋之痛,不失恋的人生是有缺失的。但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经历这种痛,他们都要自己承受。问题的关键是,如这段片段,事情之后父亲用一幅画支持她的信念,并告诉她那不仅仅是一棵树,爸爸是想她记住自己在树上当时的感受。
案例七:家长觉得孩子写字、抄书很心疼,但是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大部分孩子写字很辛苦的原因可能是手指肌力不够,我们有没有陪孩子捏捏凤尾夹、折纸锻炼精细肌肉、或者买一只健康笔把手放在正确的位置,只有这些都做了,给与孩子足够的支持之后,我们才有资格说:孩子真的很辛苦……
只有心疼和共情,没有实质性的支持,是不够的。
在这段文字中,爸爸的处理非常精彩,包括谈论风景画的时候,说一头牛就是牛、一束花就是一束花,但当他们放在一起的时候,却可能出现奇迹。所以当小姑娘说“我喜欢他的眼睛
喜欢他的笑”,父亲说:what about
him?反思一下,当我们的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机会也和孩子有这样的对话?
案例八:卡鲁和爸爸讨论王子和公主的问题。
卡鲁说:你喜欢什么样的王子?
爸爸:我喜欢勇敢智慧的王子,不喜欢脏脏的笨笨的王子。
卡鲁:我喜欢骑白马的王子!
爸爸:骑白马的王子挺好的,骑黑马的也不错,有的王子骑骆驼,我自己想当走路的王子!因为走路可以让我的腿变得更健康、更漂亮。
卡鲁:爸爸你说的对!我也喜欢走路的王子!
爸爸的point是想让女儿知道:王子骑什么不重要,勇敢智慧更重要。事实上,在父亲与女儿的讨论中,有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在里面的。
我们在幸福书友会的培训中也多次提到:这世上很多的爱,亲人之间、爱人之间的爱是希望厮守;与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们现在的陪伴是为了将来的不再陪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教会直面挫折,有所转圜,但并非丧失自我,“iron
backbone”还是在的。
案例九:有个八岁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例如去别人家做客,言语中有一点点不高兴,就把筷子摔在地上之类的。他的父母都很痛苦。书华老师认为,这件事中,最该检讨的是父母。因为,在家里的实际情况是,孩子连刷牙也要讨价还价,或者吃饭也要讲条件。这种父母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孩子刷牙是必须要做的事,不需要商量,他如果不刷,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无法进行,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在洗手间耗2个小时呗。
要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很多事情是他必须完成的。孩子敢明目张胆的要挟父母,是因为他知道父母没有力量,是不堪一击的。
我们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对孩子做家务事、刷牙洗脸都给钱作为奖励。孩子到一定年龄承担家庭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儿,是他的义务。那么请问:上小学做功课、将来照顾女朋友……这些都是要得到报酬的吗?我们要传递给孩子是什么样的信息?
同时,这个孩子的父亲之所以全力支持,是他跟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也就是说,我们首要的是和孩子建立好亲密关系。
Question 3: How do we show the children to face people who do not
respect us?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own mistakes?
由于时间关系,敬请期待书华老师下次分享这一环节的内容:)
Question 4: How can parents handle their conflicts before children?
How can we encourage children to think deeply and
wisely?
(Flipped 片段4
Juli的父母因为照顾一个智障的叔叔而消耗了很大的精力,影片中父母因此在晚餐中爆发了一次冲突,冲突结束后,Juli的父母分别单独到Juli的房间跟他谈话,分享自己的感受。之后Chet来帮助Juli休整花园,他们成为朋友,接下来Bryce来向Juli道歉)
最后几句很经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受人控制,我们会为了迎合对方而妥协自己的情感。我们这代人活的很辛苦,而这个片段中的女主角有reflective
ability很好的自省能力,她在辨识Bryce是真的道歉还是为了让他自己舒服些而say sorry。
案例十:吃饭的时候,卡鲁带的一块巧克力被服务生不小心收走了,当卡鲁发现巧克力不见了,她大呼:“不吃甜点我就不回家!”书华老师冷静的说:“你确定吗?你确定你不吃甜点就不回家吗?”卡鲁回答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回家之前一定要吃甜点!”这个时候,她的回答改变了方向,由最初的威胁转向了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在这个案例中,是妈妈的反应是告诉女儿什么是合理的行为,我们说reflective
ability反思能力,是一种抽离去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
在这个片段中,Juli说虽然我为爸爸难过也为妈妈难过,但我确实觉得我为拥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非常幸运。我们说,孩子三岁前建立安全感尽量减少孩子面对这种冲突,但之后也要孩子学习如何平静地面对一些事情,但并非无限放大这种争执。
案例十一:爸爸妈妈有争执,卡鲁说:相亲相爱的人也会吵架吗?那你们什么时候和好呢?你刚才说话的时候我心疼你了!
妈妈回复:“谢谢你心疼妈妈,你可以把这种感觉告诉爸爸。”(笑)卡鲁一天内反复关切询问妈妈的情绪,并在晚上和好后开心的说:“我就觉得晚上就该和好了!”
我们要尽量把自己家庭的关系处理好,否则孩子会消耗很多精力去关注成人。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安全感,让孩子更加关注他们自己,从而良好发展。我们也需要坦荡地面对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了解真实的亲密关系。父母处理良好,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帮助孩子发展的机会。
案例十二:当妈妈有情绪时候,对女儿表达:“女儿请你离开书房,妈妈现在没办法跟你讲话,去客厅玩了一会好吗?”女儿过会进来关切的问:“你好了吗?”妈妈say
no;女儿再回来:“请问再有20分钟够吗?”几次下来你也就不生气了。
有时候女儿说:“我都到过歉了呀” 而事实上我们的情绪是有惯性的,书华老师幽默的回答:“
可是妈妈肚子里有个气球的气儿还没撒完呢!”
极端的冲突要避免,合理的冲突是正常的,是孩子学习的途径。现在的很多教育书籍让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但事实是我们都不是圣父圣母,不可能做到永远的平静,孩子在看到我们掩饰自己焦躁的情绪只会觉得我们虚伪和隐藏,其实这对于他们理解正确的情感是不利的。我们要教育孩子正确、坦荡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无需解释具体事情,只是坦白的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
Question 5: How do we help children to express feelings
& emotions in the proper way?
(Flipped片段5是最后Bryce意识到自己喜欢上Juli,并试图表达,但方式不当再竭力弥补)
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东方人是个很大的难题。很多时候你觉得愤怒,真实的情绪并不是的。比如说,如果爱人指出了我们的缺点,我们真实的情绪其实是伤心,难过,因为我们觉得被最重要的人否定。但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反而是愤怒,“你怎么能这样说我呢?”对方会很生气,“你心胸怎么能这么小?我难道不是为你好?”假设我们能够平静地表达自己,“亲爱的,你的话对我很重要,你这样说我有点伤心。”那么场景会完全不一样吧。
我们小时候没有被人教会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西方社会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美国很多幼儿园和学校就有个emotion tool
kit(情感工具箱),孩子们要认真讨论什么是高兴、难过、沮丧、内疚和骄傲,并且要模拟,什么时候会沮丧和受挫?例如,我跟好朋友去游泳,他很快就学会了,而我怎么都学不会,这时候是受挫和沮丧的感觉。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和孩子们讨论这些并了解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在孩子笑的时候都没有告诉他:这就是开心的意思,看似简单,但这是需要去做的,这就是“情感配对”,伤心的时候走伤心的路,父母要在最初告诉他这条通道。
例如片中Bryce的父亲,他对自己音乐的遗憾和挫败感,演变成对Juli的哥哥们热爱音乐的一种蔑视,他用这种方式来抚平自己的遗憾,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不配对/情绪不配对。当父亲出现这种情绪,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问题:在Juli的气头上、大庭广众下要去表达自己的心声,结果换来了Juli的反感,但最终他还是知道了怎么去做。
你想让别人知道你真诚的歉意,你要用可以打动别人的方式。这意味着你一定要懂别人,也就回到了我们第一个问题:你要有同理心,才能有方法。(Q1和Q5首尾相扣)
结束语/思考
做父母的不一定要读很多大块头的书,比如心理学等宽泛的概念或者参加各种培训或工作坊,书华老师认为,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思考能力、有足够的去关注生活的话,事实上,孩子的书/绘本里面有很多让我们思考、这些电影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得到有效的信息。我们的point是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父母,读懂孩子、读懂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