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知和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在1895年出版的《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这本书是他与布洛伊尔合著的,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精神分析学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治疗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潜意识中藏着不被接纳的性、攻击性和自恋。
冰山理论:个人历史的潜意识,可以用冰山来形容。漂浮在上面的是意识,占十分之一,在水底下的是潜意识,占十分之九。我们最惧怕的就是生命力本身,把性、攻击性和自恋压抑在潜意识中,疗愈的方法就是觉知和容纳。潜意识只能靠非自我意识的力量去觉知,或者通过梦去觉知,而不能像意识一样被推理。觉知就像容器一样,当觉知到性、潜意识和自恋时,这个容器是可以不断被扩大的,智性是可以随着社会发展扩大的。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人是家庭的缩影。不要阉割掉孩子的性、攻击性和自恋,否则孩子长大后留在意识层面的好东西就不多了。当我们保持觉知时,被容纳的各种力量就得以流动。
二、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集体可以容纳的心灵内容为集体意识,集体拒绝的心灵内容为集体无意识。典型的集体无意识为社会无意识和家族无意识。社会无意识是弗洛姆提出的。
1.社会无意识
社会文化不能容纳的心灵内容为社会无意识。每个社会都有一整套过滤器,造成了人的各种限制。制约了人的思想、感情和体验。有语言过滤、逻辑过滤和社会禁忌过滤。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是真理,也不要认为轻易集体或主流文化所承认的主流观点是真理。因为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无限的潜意识。
2.家族无意识
家族不能面对的心灵内容即为家族无意识。
家庭历史的潜意识中藏着很多我们不能面对的东西。如果超出家族承受能力,整个家族会倾向于把创伤事件压抑下去,然而创伤的传递与认同却可能以更为奇幻的方式发生。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认为家族是一个系统,所有人都需要被承认,如果有人被家族视为异己而否认掉,那么出于家族系统的动力,后辈中会有人认同这个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是如此。
3.集体如何修剪个人—谈日本的校园暴力
日本社会过滤器的一个说明,就是集体主义盛行社会的自发现象。
三、现象探讨
1.春节逼婚
春节是一个塑造人的最佳时机,形成了深刻的文化与现实。综合构成了社会过滤器,把越来越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年轻人,拉到生育和宗族的共同想象中。但城市化和全球化,让每一个人都越来越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活着。
从深层文化的角度,春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候,我们得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把“大祖先”的基因传递下去。
现实层次中有着深刻的烙印,那就是一个人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一个家庭,才能存在于社会与家族体系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下,我们会觉得单独自己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于是用构建家庭的表面完整去逃避破碎心灵,也就是自体瓦解。
2.中国式请客吃饭
中国式请客、吃饭、送礼的一些特征:
(1)送大家都送的礼。因为没有心,所以不知道对方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送什么,干脆送大家都送的,所以礼物就变得同质化。
(2)礼轻礼重,构成面子大小的竞争。春节的酒席,也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
(3)礼物必须收,敬酒必须喝,否则,面子就受伤了。
(4)礼物送来送去,收来收去,亲人见来见去,最后,身心俱疲。
就像流水,流过岩石。这样的请客吃饭送礼,大多只能在头脑上拼命记住发生过什么,而不能进入到心里。心里留下的都是疲惫,和人群散去后的失落。所以,很多人惧怕春节,也是惧怕高密度的应酬。
应酬就是人心包裹着一层坚不可破的硬壳,外面是各种讨好行为,他们很愿意付出,但却不能给到对方想要的。就算给到了,因没有心、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没有温度。解决办法是积极的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
引入“可控第三者”的概念,可控第三者,也叫做过渡性客体,就是当我在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时,要找一个可以控制的第三方来恢复控制感,它可以是人、物或事件。当拒绝对方的可控第三者的时候,要让对方感受到只是拒绝了对方的东西并没有拒绝对方的东西。
四、梦—通向潜意识的捷径
我们醒着时 自我防御机制在高速运转,自我和部分超我被防御掉了。而在不清醒的状态下,自我防御机制会打盹,潜意识的内容就有可能会逃到梦里。梦很少会直接表达,潜意识必须要改头换面才能逃过自我防御机制,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的理解梦的内容,而需要一些解梦方法:当下解梦、自由联想和角色代入。
潜意识更像是自己,而意识这是活在各个层面的关系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佳的解梦者,真正的解梦是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自由流动。具体要依靠自己的感受。
五、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大脑将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将意识和潜意识割裂开来使人不至于过分痛苦(焦虑、抑郁、愤怒)。是原生家庭中形成和固着的,因此要不断的觉知扩容升级才能适用于成年后的需求。
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向外和向内,这涉及到投射和内摄。
投射是你将内在心灵展现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纳到内在心灵中。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
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发生分裂和否认;向内内摄的时候,容易发生认同。
投射和认同无处不在,我们的各种认识和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内摄和认同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 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几乎可以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比如反向形成,男生对喜欢的女生捣蛋。
详见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
总结:觉知即疗愈,性、攻击性和自恋往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觉知这些生命本能,予以拥抱和接纳,让其流动,能量就被照亮变成生命力。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人是家庭的缩影。不要阉割掉孩子的性、攻击性和自恋,否则孩子长大后留在意识层面的好东西就不多了。当我们保持觉知时,被容纳的各种力量就得以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