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美】格尔曼

(2015-09-25 00:03:47)
标签:

杂谈

2015.9.15-9.24
序言:
1.神经可塑性,人类交流(社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重塑大脑。
2.人际交往不仅影响我们的社交活动,还会影响生理活动,与调节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3.人对世界的控制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和交往的能力。
4.社交商就是与人的交流能力,本质上影响他人以及被他人影响的能力。


第一篇 人际关系为什么重要

第一章 情绪的力量

1.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恐惧会增加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因为大脑会自动判断在某中情况下是否会存在危险,并把信息传递给杏仁核,杏仁核会调动思想、感官、注意力来应对引起我们恐惧的事物。警惕性增强后,对他人的情绪暗示会更加敏感。杏仁核是情绪传染大脑机制的一部分。杏仁核对非语言信息很敏感。
2.杏仁核会自动扫描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判断他是否值得信任。撒谎的人的反应时间比正常反应的时间短0.2s,撒谎的时候流露出来的非语言信息很容易被杏仁核感知。
3.即使我们不想受到影响,对方的情绪也会感染我们。
4.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当同理心发生时,使别人产生同理心的人会影响对方的生理状态,使之与自己的生理状态一致。

第二章 如何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1.和谐人际关系的三个要素: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和一致性或同步性。双方的情绪,自然的动作和习惯(包括语速)越是一致,交流效果就会越好。
而有意的模仿他人的动作意图保持一致性却没什么效果。

第三章 人际关系秘诀:用情绪感染别人

1.镜像神经元使情绪具有了传染性。
2.情绪的传递可以影响人们交流的方式。

第四章 为什么人们如此有同情心

1.同理心产生的前提是要注意别人
2.不管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都会扼杀同理心,更不要说同情心了。当我们感觉不自在或者自我封闭时,我们根本注意不到别人表达的友好信号。同理,我们越是紧张就越能产生同理心。
3.同理心是同情心的前奏
4.现代心理学中,同理心有三层意思:注意别人的感受,感受别人的感受和采取行动减轻别人的痛苦。

第五章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1.眼睛可以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中控制同理心的地方—眶额皮层,它会对喜欢和不喜欢作出判断,因此在四目相对的时候会触动小路神经系统引发同理心,往往在理性大脑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潜在的情感就控制着行为的“情不自禁”。
2.在面对面交流中,我们会与对方形成情感回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得到主要来自对方面部表情和语气等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与话语是否得体。
3.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通过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也改变了它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大脑每次回忆痛苦和恐惧的经历都是在用新的视角和现在的认知去理解它,继续经历这些痛苦和恐惧就会塑造出恐惧的神经细胞。只要能改变认知从新的角度理解回忆里面的恐惧,就可以对这种经历重新进行编码,这种感觉就会减轻,从而重塑恐惧神经细胞。即用大路神经系统重塑小路神经系统。

第六章 如何做一个超凡魅力的人
1.同理心和社交技巧是社交商的基础
2.社交能力分为: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
社交意识包括:原始同理心、适应(他人)、设身处地、社交认知
社交技能包括:一致性(非语言层面上的交流顺畅)、
自我表达、影响力,关怀
3.有意识的对别人多加关注可能是推动人际和谐的最佳方式。仔细倾听并且专心致志,会使我们的神经回路彼此连接,形成回路。这样就非常有可能激发和谐的要素—一致性和积极情感的产生。
4.设身处地是婚姻幸福的必须因素。
5.社交自控力是控制情绪,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扮演好各种角色的能力。
6.怎么做?
关注别人+学会倾听+同理心+社交认知---社交自控

第七章如何进行恰当的交流

1.动因性:把他人看作达到自己目标的工具的一种冷漠的对待别人的方式。(我毫不关心你的感受,只想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

第八章 自恋型领导者

一定程度的自恋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但是过度自恋就会产生问题。判断是否过渡自恋的两个方法:(1)是否有同理心,既然是否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2)是否有自我价值感。
不健康的自恋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推崇,而不是喜爱。他们的特点是专制难以接受反对意见。

第九章 男女有什么不同
1.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被称为“心智直观”
2.女性通常同理心胜于男性,男性通常系统性思维更好。大脑的平衡就是平衡同理心和系统性思维。

第三部分 培养良好的社交商
第十章 基因不等于命运
1.性格内向是因为杏仁核比较敏感,下丘脑容易反应剧烈。下丘脑反应剧烈的人一般都拒绝新鲜事物。
2.我们的性格和行为究竟是基因决定还是后天经历决定这个问题并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后天的经历也可以转化为对特定神经细胞的化学刺激后影响基因的活性。基因和后天经历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3.童年的经历,特别是人际关系会重塑我们的神经细胞。
4.气质和行为习惯由基因控制,但并不是只由基因控制。后天的特定目的的培养是社会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十一章 安全的港湾
1.对父母的适度依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产生同理心,及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回应,他们就对孩子的从容自信奠定了基础。
2.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回路为父母提供了一条帮助孩子学习社交规则的途径,比如如何留意别人、如何控制交流的途径。
3.能够得到父母同理心的孩子长大总是自信从容;忧虑的父母会培养出忧虑的孩子;冷漠的父母会培养出孤僻的孩子。
3.有些母亲虽然没有完全忽视孩子,却在感情上跟孩子非常疏远,与孩子的交谈和身体接触也比较少。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总是一副严肃的清高表情,但其实他们内心极度焦虑。这些孩子认为其他人都孤僻冷漠,因此会封闭自己。

第十二章 快乐的起点
1.成年以后快乐的能力跟幼年得到的关爱有关系。
2.童年时经历适度的压力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惊慌,这种能力会根植于他们的神经系统中,他们成年后应对压力的恢复能力就较强。

第四部分 恋爱中的社交商
第十三章 爱情之谜
1.爱的三个主要的方面:依恋、照料和性,它们都遵循着自己的规则,当这三个方面同时作用时,爱最为甜蜜,双方的和谐都会达到顶点。
2.依恋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存在,成人与自己心仪对象的最初接触与婴儿对依恋的寻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3.小路神经系统使人们彼此拥抱,大路神经系统会悄悄衡量面前的约会对象。
4.像婴儿在三个月的时候便有喜欢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交往倾向一样,他们越来越强的一致性会让彼此更亲密,这时情侣会回到婴儿的状态,比如模仿小孩子的语气讲话和用昵称称呼彼此。
5.吸毒和对最亲近的人产生的依恋有着同样的神经基础。
6.童年的经历会深刻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热情,尤其是“依恋系统”,也就是负责处理我们与最亲近的人之间关系的神经系统。依恋风格一旦在童年形成就会十分稳固。
7.依恋的三种风格:安全形、忧虑形、回避形
忧虑形的人想停止担心,但是这些神经系统(前扣带皮层、海马体…)也无法停止活动,他们的强迫性忧虑已经压倒了大脑对神经系统的控制。

第十四章 欲望是如何产生的
1.性神经系统位于小路神经系统中的皮层下区域,是理性大脑所无法控制的。爱和关心都是由小路神经系统产生的,而性神经系统是小路神经系统中自发性最强的。
2.欲望分为两种:男性的和女性的。男性的在看恋人照片时启动的是视觉神经系统和性神经系统;而女性则启动的是负责记忆和关注的认知系统和听觉系统。男女的这一差别表明女人更看重情感。
3.恋爱中的男人完全由小路神经系统来控制,女人在小路神经系统运行的同时,大路神经系统也在帮助他们进行理性思维。
4.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系统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男人体内引发性欲的化学物质含量较高,而依恋程度则比女人要低。

第十五章 为什么会有夫妻相
1.依恋的风格会影响同理心,安全型人的同情心最强,忧虑型的人由于过于敏感,感受到别人痛苦之后强烈的消极情绪会引发“同理忧伤”,他们会陷入忧虑中不能自拔。回避性的人也很难产生同情心,他们会压抑自己以免受到不良情绪的传染。
2.安全感可以保证我们在产生同理心的时候不被他人的情绪左右,感受到关心才能去关心别人。如果生活中缺少关爱的话,我们也不可能对别人充满关爱。
3.夫妻相是长年累月共同的情感对面部肌肉影响的结果。研究显示夫妻面部的相似度与婚姻的满意程度成正比。
4.夫妻双方彼此影响、彼此改变的现象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

第五部分 社交商与人际关系
第十六章 当我们的身心疲惫时
第十七章 家庭与婚姻中的社交商
1.社交生活丰富、积极的老人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的减退要比那些孤立的老人晚几年。
2.与亲人或朋友之间产生的矛盾对女性的不利影响要远高于男性。
3.利用人际支持和关怀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医疗体系也可以增强病人康复的能力。

第六部分 如何提高社交商
第十八章 当我们面临压力时
1.过分的忧虑和担心会占据注意力,还会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陆神经系统在压力处于中等水平时效率最高,如果面临的压力过大,大脑的控制权就会交到小路神经系统里。
第十九章 他们彼此为什么如此仇恨
1.一些连当事人都意识不到的模糊的成见藏于小路神经系统中,表现为隐性的偏见,是一种自动、下意识的思想。这些隐性的偏见往往会影响我们对特定群体的判断,左右我们的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