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是吕四古镇文化的真正形象大使
(2020-07-13 18:49:02)吕祖,是吕四古镇文化的真正形象大使
三一道人整理
吕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原来叫东社,古代称为白水荡、吕四场等。吕四的名字从何而来?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四次驾鹤降临,故名吕四,又称为鹤城。
而仙渔小镇的“仙”气,也来自于这位吕仙人。吕四历史悠长,其镇名来历传说纷纭,主要与吕洞宾四至有关,并留下了“洞宾楼”、“纯阳桥”、“洞宾大饼”等遗迹和名点。
吕四的洞宾公园有座吕洞宾神像,神像下面,是一块黑色正方形底座,上面镌刻着《吕洞宾四至吕四记》。
清朝人张宗绪撰写的《慕仙楼志》也详细记有吕洞宾四至吕四的因由:第一次卖药看病,第二次炼丹隐居,第三次卖糕赈荒,第四次喝酒赠金。
吕洞宾真人第一次来到吕四,是唐朝末年,忽然听说东洲大地到处发瘟疫,民不聊生。于是有一天,他腾云驾鹤降临白水荡,即现在的吕四。随处可见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和哭哭啼啼的老弱妇孺,整座城都笼罩在凄凉恐怖的气氛之中。吕洞宾大恸,他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儒雅道人,身背葫芦布医施药。
相传,当时,海滩上破船搁浅,盐碱地饿殍遍野。当天下午,吕洞宾真人在一颗银杏树下,摆了个药摊。突然,他听到前面茅屋有人在哭,急忙赶去。一看,原来是一位渔民也得了瘟疫,眼看就要不行了,他的老婆在旁边一直在哭,看到吕洞宾去了,就对着吕洞宾一边哭一边说:“求求你救救他,救救他”。吕洞宾连忙说:“大嫂别难过,别急,让我来看一看。”他一边说一边从葫芦里倒出一粒药,碾碎后用水调和,灌进渔民嘴里。没过一会,渔夫睁开双眼,气色如常,病态全无。周围的老百姓听说了后都说,这个人的本事太大了,简直就是神仙啊!对吕洞宾真人祖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吃过之病患,果然药到病除。开口要水要饭,病容全消,即刻下得床来,活蹦乱跳了。消息一传出,求医问药者接踵而来,道人有求必应,挨家关照。几天之后,瘟疫神奇消失,整个村子欢腾鼓舞,纷纷前来道谢。
道人只答:“治病救人不求酬谢。”说罢,将拂尘往空中一甩,只听得一阵清脆鸟鸣,一只仙鹤飘然而至,吕洞宾跨上鹤背,腾云而去。
第二次到吕四,正值南宋贾似道当政。吕洞宾化身隐士,购置一处僻静房屋,住了下来。坊间传闻,庭院种植各类珍奇花草,异香不断,院中时常可见白鹤展翅飞舞,祥云四周缭绕。
这些引起了当地名士陶老先生的注意,决定亲去拜访。不想此时吕洞宾大丹已炼成,踏上祥云就要离去,陶老一急,忙上前拉住袖角,可人却已经消失无踪了。再定睛一看,手里哪是什么袖子,而是一片桃叶。
陶老先生回到家仔细琢磨,明白这必是神仙授意多种桃树。此后,当地百姓便培育了大片的桃林,这些桃林后来成为了“吕四八景”之一,称“桃树牧笛”。
三到吕四是在元朝,连年战争已使当地生灵涂炭、百姓家破人亡。又恰逢百年不遇的大海啸。吕四人依靠晒盐为生,对他们来说失去土地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天灾加人祸,人们不得不为了一点点食物,争得头破血流以致互相残杀。吕洞宾出现劝阻,并预言,人们回去把自家的米缸敲碎,亥时时分,米缸的碎片就会变成一张张可以充饥的大饼。说完驾鹤而去。
百姓将信将疑,但空空如也的米缸也留之无用,便纷纷动手砸碎。谁知当晚,预言果真成了现实,每家每户的碎缸片都变成美味可口的大饼,依靠这些大饼吕四人民艰难度过了饥荒。如今缸爿饼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明洪武四年,吕洞宾第四次前来。他化身为一位跛脚的疯和尚,在吕四海鲜市场路旁的小酒店门口大哭,众人不知为何,纷纷围看。
酒店老板心慈面善,见和尚可怜,便吩咐备小二好酒菜,请他店中用餐。这和尚眼泪一抹也不推辞,进到店中便开始大吃豪饮,没多长时间竟把酒店的百壶老酒喝了个精光。
酒足饭饱后,和尚拉起店老板说:“天色不早,随我一起回吧。”话音刚落,和尚和老板就双双化作白鹤飞走了。店老板因心地善良而被吕洞宾度化成仙——也一时被传为佳话,大家纷纷奔走相告。还流传着“吃了缸爿饼,一夏不生病”的说法。
吕洞宾真人四至吕四的故事,都是以治病救人、行善积德,诚实守信和体恤民生等主题展开的,传递的是一种“人人都向善,吉祥满吕四”的正能量。
吕祖四到“吕四”的美妙传说一直哺育滋养着这一方水土和百姓。
三一道人,佛道文化行者,修道天书院发起人,普渡堂顾问。主修钟吕性命双修丹道和达摩慧能禅法。师承尚不公开,也有家传。爱好笛子、书法、太极形意、养生辟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