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如风
如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8
  • 关注人气:7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鳌太穿越(五)苍苍跑马梁粼粼大爷海

(2013-09-27 14:50:59)
标签:

秦岭鳌山太白穿越

第四纪冰川遗迹

浓缩体验人生艰辛

分类: 户外穿越

 

http://s3/mw690/a63f877egx6CWVsDTi222&690

    7月26日清晨,鳌太穿越第六天。草甸垭口,濛濛细雨,洗翠竹刷苍松,远树婆娑雾蒙氤氲,绿满幽山鸟啼吟鸣,雾雨共朦,涤都市之污糟,长青山之深净。

    大石河源头是鳌太穿越线上的里程碑,今天就告别西太白(鳌山),将挺进东太白(太白拔仙台),启程揖别红杉林营地,仰望东西两太白,亘古华夏巍峨耸立,接昆仑之苍茫,承东西之砥柱,分南北之区隔。捻千年光阴,化一丝清风绕身揉,头戴银汉身披彩霞,星辰为伴日月同光。俯视天际之线,泱泱华夏视野极地,不争不燥不语不欲。壮哉!我鳌山!伟哉!我太白!

    拔营后第一段路程是整个行程里最后一段长拔高,一个半小时后便登顶万仙阵,此后就一路向东踏上通往太白之巅拔仙台的“高速路”---东跑马梁。 

【雾霭中拔高跑马梁】
http://s13/mw690/a63f877egx6CWSsnE3a2c&690  
http://s7/mw690/a63f877egx6CWSuus3ce6&690
【晴朗天回望大石河太白梁 前队队友提供】

http://s15/mw690/a63f877egx6CYsgzSvIee&690

    万仙阵,海拔3564米,处在东跑马梁顶一个⊥型路口的交点,北边路自鳌山来,朝南前往傥骆古道重镇都督门、老县城,折向正东是四十里跑马梁直抵拔仙台。仓促间行至万仙阵,此地天高地远,平旷开阔,只见雾气氤氲之间,怪石林立玛尼堆砌,个个仙姿飘逸炯态不一。

【雾霭里跑马梁万仙阵】
http://s4/mw690/a63f877egx6CWSBO6cj93&690  
http://s4/mw690/a63f877egx6CWSDc6wbb3&690

 

    传说诸葛亮效法前朝韩信,在此高寒之地操练兵马,使南国蜀军增强抗寒能力和体力耐力,更在这广阔的跑马梁上尽演八卦布阵之法。诸相以砾石列阵,石作疑兵,一列列似人、似马、似虎、似象、似狮、似牛、似羊的巨砾悬立于石堆之上,形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疑兵石阵,令人望而生畏。直到今天,跑马梁上的石人阵仍历历在目,风吹石鸣,山风作响,犹如千军万马挥戈操练。当地盛传的“孔明北伐布疑兵,跑马梁上石人阵”,经过千年的衍化,当年的兵卒们也个个修炼成道升仙了,空留下一座座寄托的身躯,就成了今天的---万仙阵。

http://s2/mw690/a63f877egx6CWSQ6idP71&690

 

http://s7/mw690/a63f877egx6CYzC04Aue6&690

    放马平川不须言,高山跑马谁得见。跑马梁巨石之上神马脚印清晰逼真,更使传说徒增几分真信!离开万仙阵,向东有一道长约40里的平缓开阔的高山准平原,海拔3200--3400之间,人称跑马梁。这道山脊顶面是在中生代末第三纪初形成的准平原面的基础上,经第四纪的冰雪、寒冻、风化和流水侵蚀等强烈改造作用而残留下来的古剥蚀面,其地表形态有平梁、岗地、穹状山脊。海拔基本在3300米以上,高山反应明显,不见鸟兽,人迹罕至,这里砾石遍地,乔木绝迹,细草丛生,层层叠叠的砾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构成了一个个令人称奇与惊叹的图案。砾石的排布组成了无数几何图形,其中就有环状印痕似“马蹄窝”,于是就有了韩信与诸葛亮先后再次操练兵马的说法。

【四十里跑马梁】
http://s6/mw690/a63f877egx6CWSDyN5X55&690  
http://s3/mw690/a63f877egx6CWSE0mr022&690

http://s11/mw690/a63f877egx6CWUNoowG1a&690

 

http://s15/mw690/a63f877egx6CWUO1HsO3e&690

  【前方的拔仙台遥遥可及】

http://s14/mw690/a63f877egx6CYxBfaLr5d&690

【跑马梁上跑马的印记--马蹄窝】

http://s8/mw690/a63f877egx6CYsMaTFJ27&690

  其实,跑马梁上砾石及砾石之间那些“马蹄窝”、“堤坝石”之类,都是古老冰川以及冻融作用形成,至于当年真有跑马的印迹保留至今,就留待细考了。科学的解释为,地表比较平缓的冰缘区,夹杂有碎石的活动土层中,水分冻结膨胀可把碎石上抬,其下的空间为碎石填充、补充,抬升到地面的碎石则向周边移动。这种冻融作用反复进行,便形成四周有较大的碎石环绕而中间微凹,平面上成环形地貌—石环。还有,跑马梁上层出不穷的砾石堆积,也有人为因素,或为路标,或为掩体,或为祈福,都给自然造化增加了更多神秘,在荒蛮里瑟瑟着密义

http://s10/mw690/a63f877egx6CYsKOpux99&690

http://s16/mw690/a63f877egx6CYu6rpFB3f&690

http://s1/mw690/a63f877egx6CYua1SgMc0&690

    今天我们这群自虐背包族行走在茫茫太白跑马梁上,疑问与幻想丛生,疲劳与饥渴俱来,步步艰难,在烈风或迷雾、或雨雪、或冰霰、或雷电的陪伴下跑马的梦想是做不得的。

http://s3/mw690/a63f877egx6CYusxYCm32&690

http://s16/mw690/a63f877egx6CYuzykiP3f&690

http://s4/mw690/a63f877egx6CYuCmQNBc3&690

http://s12/mw690/a63f877egx6CYuW6ofFdb&690

    跑马梁上风光无限,风、云、雾三大高手,随手就能绘出美丽的画卷,山上的雾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前一秒令你迷乱,后一秒就让你惊艳。正是这种兴奋让我年轻的队友手舞足蹈,跑马梁上玩儿起后空翻、鱼跃跳、弯弓射大雕。

http://s16/mw690/a63f877egx6CYveBylF9f&690

http://s8/small/a63f877egx6CYvAVJXNc7&690

http://s10/small/a63f877egx6CYvCdMhP29&690

   稀疏的羸草夹杂着斑斓的野花,在四五十米甚至百米宽的平梁上衬托着石海,雄浑、苍凉,而蓝天、白云使得这里显得更加空阔、高远。天地浑然,如常见的草原戈壁,她却比草原戈壁多了高度,多了刚强,多了厚重,多了轻盈的云。草甸和乱石中间有积雪化成的或者雨水汇集的水潭,给行者,也许鸟兽带来福音,为这个几近残酷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生机。

http://s9/mw690/a63f877egx6CYw33B3i78&690

http://s13/mw690/a63f877egx6CYvY8mf29c&690

http://s8/mw690/a63f877egx6CYw02yov67&690

    行进间想起曾看过的一个帖子,说是跑马梁上有很多白骨,是许多走不出跑马梁的人的尸骸,高寒的环境使得化学风化减慢,经代的枯骨得以保留。在低洼的森林线边也有许多枯死的松树,挺直的身躯孤傲的屹立在山岗上,为生灵唱着不死的礼赞。

http://s14/mw690/a63f877egx6CYwzJJEN5d&690

http://s3/mw690/a63f877egx6CYwtVU1s42&690

    鳌太一线跑马梁上,有着罕见的荒蛮雄浑、苍凉迷人的自然景观,有着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还有着令人肃穆遐想的历史人文遗迹。已经走过鳌山大梁上的白起庙和鳌太主脊上的药王洞,今天在跑马梁上又见雷公庙(灵官庙)和太白殿。可是雷公倒是从没离开过太白山,咋的,供祭他的庙宇却破败的令人心寒,斜柱残椽朽檐在风中雾里战栗着;座落在大爷海肩上拔仙台脚下太白殿,也只剩下一道断壁垒石,锈黄的香炉铁钟丢弃荒野,都在静默中向我哭泣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委屈。我清楚,当年这里一定香火旺盛,何人在此修建、修行,我叹服其虔诚,叹服其意志。伫立荒败的庙宇前,我反思今人,坐享其成还不知足,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还浮躁不堪。这次上得太白,就为寻觅一种身外之精神魂灵,太白能否给些点化迷津。

【跑马梁上破败的雷公庙】
http://s7/mw690/a63f877egx6CWTcM0Zgb6&690  
http://s10/mw690/a63f877egx6CWSEu2GBa9&690  

http://s3/mw690/a63f877egx6CWSFJ7F0f2&690


http://s12/mw690/a63f877egx6CWSESqoPfb&690  
http://s9/mw690/a63f877egx6CWSFkEBy68&690   【坍塌的大爷殿遗址】  
http://s6/mw690/a63f877egx6CYxNAS57e5&690

【大爷殿荒弃的铁香炉铁钟铁瓦】
 http://s14/mw690/a63f877egx6CYxYEDVzed&690

长风猎猎,急云如飞,群山逶迤,四顾茫然,荒凉苍劲古拙空苦的山梁,一望无际。

http://s8/mw690/a63f877egx6CYLbDP3927&690

   翻过跑马梁接近大爷海,阳光柔暖,路边花妍成海弥香烂漫,给几天之行程润舒几分妩媚与懒闲。大草甸上的山花在浩瀚的蓝天下随风摇曳,风拂过花儿们仿佛在窃窃私语......你来,或不来,我就在这里,在自己的季节里花开花谢......

http://s7/mw690/a63f877egx6CYyzmJFA06&690

http://s3/mw690/a63f877egx6CYNawLWq62&690

http://s9/mw690/a63f877egx6CYz7f156d8&690  

   继续向大爷海挺进,一草一花谱写着川梁的凝重,一石一木辉映着峻岭的遒劲,太白的浑厚,太白的心思勿用猜凝,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永恒在那里,只是多了四季气候的变化写照。


http://s6/mw690/a63f877egx6D1Qztod715&690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太白山的大爷海、二爷海和三爷海,但似乎只是一个神话的标签,而且名字很是土气,甚至就是关中农村的几位老人,如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里的五爷庙一样,传统乡野文化的意味很重,我很难想象其真正的样子。那么,我们马上就能实际领略了。

  当我们经过超越极限的挑战,终于接近拔仙台的时候,人困马乏,身心疲惫,正午在一泻无余的烈日下,万里湛蓝,飞云如丝,高山石阵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天地寂静,生命在此莫名的压迫,干渴与饥饿的人们是何种心境,困顿、绝望。

   而忽然发现前方闪烁着天光,或湛蓝或碧绿,或波光粼粼,或似乎空无如镜,但我靠本能就知道那是水的时候,灵魂像是会忽然飞起来,那一方如大圆智镜一般的水面,让我会顿悟到宗教的无法言说之意境,我会忘记一切,这个见到的或者是玉皇池,或者是大爷海,或者是其他海子,而绝不会是梦幻。

   当我越走越近,可以闻见她的清香,可以感到她的清凉,可以触到她的水灵,可以掬起她寒澈的时候,我却无法言说。

   山巅谁粼粼,高天何澹澹。天地不知踪,人我何复求。

   其实,这恍若瑶池的海子,就是大爷海,也叫太白天池,也叫湫池,也叫太白明珠,她一年大部分时间在粉妆玉砌的世界下悄悄藏匿于无形,积雪消融后,露出的湖泊还是冰封状态,处于阴坡的大爷海在5月底的时候,冰层厚度还达30厘米,只有短短的盛夏里是消融状态,在游人如织的拜访时段,她才展露那婉约超绝的风姿,大慰众生。

http://s7/mw690/a63f877egx6D1QU88jc46&690

    午后14:10我伫立大爷海畔,想着这一池清水她是怎么来的?其实自然会告诉我,是第四纪冰川的刨根问底—冰蚀作用创造了我眼前的奇迹。

    第四纪太白山地区被冰川覆盖,冰川运动时,冰里挟带上岩石碎块,冰川两侧和底部突出冰外的石块,就像“铁犁”和“锉刀”一样,同时锉磨和刻蚀着冰川谷的两壁和谷底,这叫刨蚀和掘蚀作用。太白山拔仙台南北,分布着大小6个高山湖泊,都是第四纪冰川的冰蚀作用--刨蚀和掘蚀形成的。

    大爷海发育于六七万年前,就是冰川刨蚀和掘蚀形成的—冰斗,她位于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围陡崖环绕,开口向北,呈一圈椅状,池水溢出开口处为一高起的的岩槛,称冰坎,下与冰川槽谷相连。冰川消退后,冰斗底部积水成湖,形成了大爷海。

    大爷海形似椭圆,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面积近5000平方米,湖面高程为海拔3590米,开口处冰坎高出湖面15米,湖水从冰坎西边缺口流出,并顺着冰斗下端的槽谷流下,成为西安水源黑河的源头。

http://s8/mw690/a63f877egx6D1RenIFN17&690

   大爷海湖水清澈碧绿,明净如镜,碧波涟涟,冰冷刺骨。湖面景色多变,平静时崖影倒垂,坠日沉月,绮丽动人,忽而雾霭弥漫,忽而云散雾匿,民间称此雾为“神帐子”。临湖,只见湖面山脉的倒影以假乱真,海市蜃楼般亦真亦幻。据《眉县志》记载:“大太白海三十余亩,清鉴毛发,无寸草杂尘,无诸水族……”多年来,湖水日益减少,湖面不断降低,由于人工筑堤,湖面才有所抬升。

http://s5/mw690/a63f877egx6D1Rnk3LC84&690

    冰川究竟可以刨蚀和掘蚀多深?也就是大爷海有多深?许多探险者包括外国探险者进行了多次探索,大多无功而返,还有的殒命在深深的湖底。大爷海,有人曾经下水21米,还是探不到底,也有老乡说旁边测深也有27米,保护区组织的探险数据是,探得的18米深度只是他们从下潜处到“海底”的垂直距离。至于大爷海最深处有多深,仍然是个谜!

   传说大爷海水直通东海,深不可测,那她到底有多深?希望给幻想保留空间!

    http://s11/mw690/a63f877egx6D1RvTP0C4a&690

   大爷海独树一帜,孤零中的冷傲不失为一种美丽,一种耐得住寂寞,一种冷静,一种冷眼观红尘的慧眼让人由衷赞许。

   我们在大爷海接待站午餐、小憩,准备17:20冲顶拔仙台。

http://s9/mw690/a63f877egx6D1RScA6k3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