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柔至坚

(2013-03-04 08:23:51)
标签:

楼观悟道

人生思考

分类: 人生点悟

http://s7/mw690/a63f877egd6d330672787&690  去年流火七月的某天,我欣然前往道教祖庭----陕西周至楼观台,拜谒老子,寻仙问道。

青山逶迤蓊郁,峪谷仙雾氤氲,信步穿过一片松树林,来到老子说经台下的千顷翠竹林里,思绪早已飘逸到老子骑青牛入函关终南山下筑台讲经的那个年代。刚刚别过巍巍松树,又看见纤纤细竹,我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一种情景:肆虐的山风袭来,松树傲然挺立,竹子却把身子折成弯弓,就当时的形态而言,竹子比大树要美,因为这样的弯曲意味着风势一减弱,就会弹回原来的形状。想到这里,我不禁击掌叫绝,这不正是老子所吟吟于口的“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吗?我手拂修竹的劲节,咀嚼老子的箴语,透过竹子的柔软去追寻道家的灵魂和道教的内核,想着如何破解这则很有味道的谜语。

柔,芸芸众生理解它,就是退让忍耐,减少或放弃对外界的反抗。老聃把柔与坚连襟起来,诗化哲化了它。至柔至坚,实在是它饱含着不屈的生存意识和澎湃着顽强的生命张力,体现着生生不息的自然精神。生存不只是一种存在的必然,对人类而言,它意味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交织着沉与浮的涅槃,伴随着灵与肉的炙烤。

看遍百年代谢,阅尽千年春秋,那些个让我们亢奋、惆怅、悲喜、愉悦的一幕幕人生正剧、喜剧和悲剧的导演不是别的,恰恰是环境这个精灵。不是吗?一部人生大书,字字句句张张页页记载的都是人类与环境相认相容,相刃相靡的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在彰显不屈不挠的同时,不也寄托着善的期盼和美的向往么。

然而,刚者易折,柔者益坚,这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身处社会发展中感验的思想精华。我在想,老子倡导“贵柔”,把最柔软的东西看作是坚硬的克星,以柔克刚,其本意是在开导人们以辩证的思维和方法去处理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漫步踱进说经台大殿,烟雾袅袅,钟磬绕梁,虔诚的信徒进香叩拜,玄机的道长讲卦解卜,我崇敬的仰视老子的塑像,决意钻进他硕大的头颅,与这位智慧老人做心灵上的对接。思索中一个苍浑的声音仿佛从洪荒中传来,这是他老人家在告诉我:

遇逆境,要持柔而韧。不以己悲,于负重下谋求出路,在忍耐中迎接机遇,就是“待善时”,退一步海阔天高,不以环境的恶劣而乱了方寸。

处顺境,一要持柔而静。“常德不忒”,静观环境的衍变,晦光养韬,谋求更大的发展,不以安逸堕其志;二要顺境中持柔而醒。不以物喜,不得意忘形,“知其荣,守其辱”,以谦谦虚怀去接纳浩瀚的外物。

当我们的目光环顾四宇的时候,就会惊诧“贵柔”对于调节人的心态,营造内聚与稳定、祥和与安静的氛围显得多么重要。张扬“贵柔”的风貌精神,呼唤“贵柔”的道德情操,具有深邃而悠远的人文意义。

徜徉在楼观说经台下,我走过竹林松坡,再看看山涧溪边的野草,想着它们遇狂风即匍匐于地,遭山火而灰烬飘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然而笑到最后的,却是它们来年春天丽日下勃勃绿意的倩影。

然而,我这里还要说的是,“至柔至坚”作为相互内外表里的一对范畴,不仅仅是对立的,更是一种统一的人生境界。至柔,绝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如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一个国家,若是柔到连外敌欺凌入侵也不敢怒而斗之,一个公民,若是柔到面对暴虐之徒也顺而从之,岂不有辱“道”家的宗旨和光辉么?

至柔其表,至坚其志,合而构成人格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以道德和情操为铺垫的文化精神。

感谢智慧老人-----李耳老聃。

http://s3/mw690/a63f877egd6af30204a6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岁月如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