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秦岭父亲山。痴爱大秦岭的我,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追寻古人足迹,重走纵贯秦岭南北的千年古道。八百里关中道上,起点均在秦岭北麓的古道从东到西有五条:蓝关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其中蓝关、子午、陈仓三条古道我都走过,唯有傥骆和褒斜两道还没有印上我的足迹。为了完成夙愿,我终于在2012年金秋“双节”长假里,再次跨上那辆伴随我穿越南北秦岭多次的wy-125A,单人铁骑踏上了进军褒斜道和傥骆道的征程。http://s9/middle/a63f877excbaddca20458&690
行程设计是这样的,先沿姜眉公路走到古褒斜道的咀头驿,今太白县县城,而后转道到达古傥骆道重要驿站,今太白县黄柏塬镇,继而溯上胥水河,徒步穿越原始森林,途径周至县境内都督门驿站,最后抵达老佛坪(厅)县城。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褒斜古道的历史。
巍巍秦岭,绵延千里,成为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古时,人们为了南北之间交通的便利,便在秦岭之中先后开凿了多条栈道,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这些栈道中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久者当数褒斜大栈道。
褒斜栈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大钟寺),北至斜谷口(斜峪关),全程249公里,在太白县境内里程达114公里,由县西南入境,至东北到达栈道北口,沿途经王家塄、嘴头、桃川、鹦鸽四个乡镇。古时,五百里褒斜栈道共设驿站十一处,其中在太白境内五处:松岭驿(鹦鸽)、连云驿(桃川)、白云驿(白云)、芝田驿(白云)。在县城西附近的古河池关,至今还有庞大的驿站仓储库房基址。褒斜二水在太白县城东11公里处分流,斜谷平缓宽畅,距离不足百里,而褒谷除上游嘴头近20公里平缓外,红岩河以下至褒城之间山谷狭窄,群峰峥嵘,为褒斜大栈道险峻之地。
典籍式的介绍未免缺乏生动形象性,还是以我在骑行途中的见闻为经线,以山水林木为纬线,来绘织古道上的风土人情吧。
10月4日早晨7:00出古城上环山公路,天空阴云密布,一路经过长安、户县、周至境内诸多秦岭峪口,抵达宝鸡眉县西汤峪,环山公路207省道终结,并到国道西宝南线继续西行。在过眉县县城时骤降中雨,冒雨折向北沿姜眉公路向太白县进发。姜眉公路北起关中平原眉县,南北穿越秦岭,终点是汉中留坝县姜窝子,全长172公里,基本上是按古褒斜道的走向修筑的,大多线路是古今道路的相叠。
车过古褒斜道北口斜峪口,冷风斜雨中只见石头河水库大坝巍峨耸立,盘旋而上至水库坝顶,眼中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这是一座保障城市用水的水源地水库。秦岭北麓的诸多峪谷都是南北流向,而唯有今石头河的大段主河道是东南流向,所以古称斜谷、斜水。
雨中骑摩托无暇看景,走完库区路后,车到眉县鹦哥镇,也就是太白境内褒斜古道上的第一个驿站--松岭驿(鹦鸽),没停车,只知道这里是古道上前往秦岭主峰太白山拔仙台的北麓进山口,历朝历代的官员庶民,凡是上太白山求雨祭天、索签拜道、采药打猎,这里是出入之地。今天的鹦哥镇已经成为国内外户外登山者们云集地的地方,鳌山--太白穿越、太白南北穿越,这里都是最佳的起点或终点。
车到白云峡,河床一下子收拢变窄,两岸山峰壁立,峡谷就像一个瓶颈,大约又骑行5公里出白云峡,豁然开朗,眼前又是一马平川,哦,进入桃川了,也就是古褒斜道上的连云驿(桃川)。这下才明白白云峡两端连着两个川道,北边鹦哥,南边桃川。桃川夹在东边鳌山西边青峰山之间,北口是白云峡,南口是横亘在鳌山青峰山之间的衙岭,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川道平坦开阔,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褒斜道上有名的“粮仓”。它是有来历的,古三国时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护送灵柩沿褒斜道回撤蜀中,为了防止魏军穷追不舍,蜀将在五里坡衙岭上摆下“迷魂阵”,留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典故,司马懿大军沿衙岭下的川道仓皇逃窜,于是就有了“逃川”之称。后来当地人为了避免晦气之嫌,取了谐音,改名为桃川。
走到桃川的南尽头,东边一条峡谷仄仄而出,那是源自西太白鳌山之巅的青峰峡,峡谷里淌出的水是今石头河古斜水的源头。正北迎面一座高岭横亘,此时雨渐渐停了,山中浓雾弥漫,能见度仅有5米左右,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摩托车小心翼翼地爬到梁顶,眼前豁然一亮,浓雾散去,一座仿古廊坊突兀出现眼里,待我停好摩托细细查看路旁标牌,才明白此地的许多玄妙。
http://s11/middle/a63f877excbadc5646f0a&690
方才爬的那面坡叫“五里坡”,古称衙岭,横亘于青峰山与鳌山之间的峡峰中,南北延伸,山梁东侧垂直下沉,从坡底上到梁顶,仅有五里路,人们称它为“五里坡”。五里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它诸多的使命。首先它是关中与陕南(汉中)的自然分界线;其次它是古三国时魏国、蜀国的边境线;再次它是太白境内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哦,原来褒斜古道上的褒谷与斜谷是直通着的,以此地为界岭北为斜谷,南为褒谷。我还感觉到这里是关中与陕南气候的分界线,我来时岭北下着中雨,岭南是多云,返回时岭南是晴天,一过岭北下到桃川直到西安都是阴云密布。
http://s12/middle/a63f877ex7ac49438cd7b&690
http://s11/middle/a63f877excbadcae3e2fa&690
http://s15/middle/a63f877excbbee1ca416e&690
http://s3/middle/a63f877excbbee238db32&690
告别衙岭五里坡一路缓下,都是开阔的川道,过攀登鳌山的北口--塘口村,直抵太白县县城(嘴头镇),也就是古褒斜道上的平川驿(嘴头)。此地是“陕西省最高城”,号称“雪域太白熊猫故里避暑夏都”,位于鳌山脚下的一个高山盆地里,县城四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我省纯天然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姜眉公路(褒斜古道)走到这里,如果穿城而过继续向南,可到汉中继而巴蜀;向西拐可经陈仓区到宝鸡市,向东可沿太洋(太白--洋县)公路经黄柏塬继而汉中洋县。
斜雨浓雾中,我走过褒斜古道的大半,遗憾的是诸多遗迹景点都是行进中匆匆一瞥,没有留下影像。在太白县城稍许休整,加满油后,我便向东拐上太洋公路,前往黄柏塬傥骆道继续追踪古道上的轶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