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詹文杰: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诗的批评

(2014-10-02 14:16:03)
标签:

杂谈

詹文杰: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诗的批评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沙龙综述

       2014年9月27日(周六)19:00-21:00,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沙龙在知音堂举行。社科院詹文杰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诗的批评”的演讲。此次读书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国鹏副研究员主持,五十几位来自各界的读书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http://s14/mw690/0032Knirzy6MuNCWF7T7d&690
        詹文杰副研究员以文字、图画、音乐及吟诵等方式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诗的批评”:

第一,他引用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尔凯维奇在《诗与概念》一文中诗的基本含义,即诗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诗是基于语言的一门艺术;二是诗表述某种特定的心智状态。

http://s11/mw690/0032Knirzy6MuNJWuZsba&690
       第二,如何体会诗与教化的关系,尽管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教化或最高的教化只能通过哲学来实现,但他也在《理想国》第2-3卷中肯定了诗歌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柏拉图而言,教化与政治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因而诗在教育方面的意义也就是它在政治方面的意义。

http://s14/mw690/0032Knirzy6MuNWCgvXcd&690
      第三,柏拉图对诗与真理的一个基本诊断认为,诗乃至一般的“文学-艺术”是关于表象的表达,而哲学是关于“本质”或“理念”的表达;把“诗艺”直接归结为“欺骗”,这是柏拉图对诗的“毒害性”的第一个严重指控。无论把诗看作关于表象的表达,还是把诗看作某种意义上的欺骗,都是从“认知”的视野来考察诗,这种“知识主义”的视野本身是从属于哲学的。

 

http://s7/mw690/0032Knirzy6MuO1mOBo76&690
      第四,尽管柏拉图承认诗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但是他对诗的基本态度是消极的。从历史上看,诗产生在前,哲学出现在后,诗代表着“传统文化”,哲学则代表着“新潮思想”。直到有一天,从哲学“脱胎”而出的科学成为“新思想”的代表,并且把哲学(玄学)看作是有待于扬弃的“旧文化”,“哲学”才仿佛觉悟到自己不过就是“诗”。

http://s3/mw690/0032Knirzy6MuO5l2qS72&690
       演讲休息期间,知音堂堂主王光明先生首先为大家演奏古琴曲《阳关三叠》,在“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的“三叠”琴语里,深刻体会到“生命之沧桑,友情之珍贵”;随后,王光明先生携双双失聪的吕氏姐妹演奏的古琴曲《酒狂》,让我们确有“世事奔忙,谁弱谁强,行我疏狂狂醉狂。百年呵三万六千场。浩歌呵天地何鸿荒”的挣扎与呐喊。

http://s11/mw690/0032Knirzy6MuO90Qe60a&690
       听完吕氏姐妹演奏的钢琴曲《悲怆》及朗诵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使我不仅喟叹: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也为你打开了两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http://s10/mw690/0032Knirzy6MuOcRbEl49&690
       而后,由职业音乐人张听演绎的尺八,更是把听众引入一个充满禅意的高古境界,在袅袅尺八音中,他向我们细述宁静淡泊的流年……

 http://s8/mw690/0032Knirzy6MuOLUEwT07&690
       演出结束后,读书会合作艺术家陈光先生向读书会捐赠了画作《背影》,读书会召集人刘国鹏副研究员代表读书会将作品及收藏证书捐赠给詹文杰副研究员并合影留念。沙龙在现场嘉宾及读友热烈分享的氛围里依依不舍地于22:10方才结束。                          

 

讲语选粹

一、古希腊语境中的“诗”和“哲学”

1.《尚书》有一段话:帝曰:“夔,命女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舜帝说:“夔同志啊,任命你做文化部长,去教导那些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人的情感和意愿的语言,而歌是把这种语言延长和吟唱出来,音调要符合所吟唱的语言,而音高要与音调相协调。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夔说:“啊!我愿意敲击着石磬,组成The Rolling Stones乐队,使扮演的各种兽类依着音乐舞蹈起来。”

2.当现代汉语把诗界定为“文学体裁的一种”的时候,诗的原始形象已经基本剥落了。

3.有三个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希腊语境中的诗,分别是:故事、歌曲、文艺。

4.在古希腊语境中,从内容方面讲,诗就是故事;从形式方面讲,诗就是歌曲。可以说:诗就是以韵律性的语言说唱故事。

5.古希腊的诗人是故事的制作者,也是讲故事的说唱艺人。

6.诗人原来一身兼任编剧和演员两职(自编自唱),后来有了专门的演员,诗人就演变成了编剧和导演。

7. 诗人在古代曾经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8. “确实有一个时期,诗人被看作最有智慧的人;他不仅是游唱艺人,而且是圣贤,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参谋。在古代雅典,人们并不是从哲学家、科学家或官方宗教寻求关于人与世界的启蒙,而是从诗人、剧作家,从荷马和赫西俄德那里寻求启蒙。

9. 诗一旦被当作思想和知识的载体,它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 ,而被当成了一种特定的“心智状态” state of mind)。

10. 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希腊文化中逐渐发展出一种与诗不同甚至对立的新的 “语言形式-心智状态” :它放弃韵律而采用无韵的“白话” ,它褪去“故事”形式而采用一种纯粹说理或“论证”的表达方式,它超越直观和想象而诉诸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它不满足于 “揣测” “意见” 而宣称追求 “真理” 。这种新的“语言—心智”形式最终获得了哲学之名。

11. 所谓“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唤到人间” ,指的就是理智开始明显地转向对于“道德”的关注。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沿着理智主义的方向发展出了真正的“道德哲学” 。这种新兴的理智主义对传统的诗性教化感到不满,试图全面夺取“教化”的主导权,这就是柏拉图所谓“哲学与诗之争”的思想史背景。

二、诗与教化

1. 柏拉图认为故事有好坏之分。因此,他认为必须对故事进行审查,只允许讲好故事,禁止讲坏故事。

2. 关于诗歌的“表达方式” ,柏拉图做出这样的分类:一种是诗人自己的直接叙述(例如颂诗和抒情诗),另一种是诗人对角色人物的模仿或扮演 (例如戏剧)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混合体(例如史诗)。这种分类法很特别,它基于对“模仿”或“角色扮演”的突出强调。柏拉图对模仿非常警惕,认为不加选择的模仿会使人变坏。显然,柏拉图在做出上述分类的时候带着价值判断,即直接叙述比角色扮演更“好”

3. 他在论证的开端就给出一个严重的指控,也就是说,诗“似乎会败坏每一位不懂它的真实本性、没有解毒剂的听众的理智”

4. “教化”是柏拉图考察诗的基本视域。

5. “当我们必须让这些情感枯萎死亡的时候,诗歌却在给它们浇水施肥;当我们必须统治情感,以便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不是更糟糕、更可悲时,诗歌却让情感统治了我们。

6.快乐有高级的,也有低级的。沉迷于低级的快乐是需要抵制的,而高级的快乐并不妨碍美德的养成。那么,谁有能力判断某种快乐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呢?换言之,谁能充当立法者呢?柏拉图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是最优秀的、最有教养的人,也就是哲学家。

三、诗与真理

1. 从真理视域出发,柏拉图关于诗主要提出了两种论证,一种是“迷狂论” ,另一种是“模仿论” 。“迷狂论”是从诗人的能力或灵

魂状况来说的,而“模仿论”是从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来说的。

2. 柏拉图认为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并不是处于理智的状态,而是处于迷狂或出神的状态。

3. 他通过“模仿说”是想直接说明诗的“非真理”性质。 “理性”和“真”恰恰是哲学为自己圈划地盘时所树立的基本界标。

4. 诗乃至一般的“文学-艺术”是关于“表象”的表达,而哲学是关于“本质”或“理念”的表达,这是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论断。

5. 柏拉图对“诗”的“解魅”为“哲学-科学”带来了自身发展的空间,然而,它也很容易带给人们一个过分乐观的革命性幻想: “诗-文学”的蒙昧时代要被“哲学-科学”的成熟时代所取代。

四、诗的胜利?

1. 临刑前的苏格拉底居然搁置哲学而开始创作诗歌。 “苏格拉底”说,自己常做同一个梦,梦中有声音吩咐他“从事文艺” ,而他曾以为哲学是“最伟大的文艺”因而自己从事哲学就是听从了这个吩咐,但是, “自从我受到审判, 而这位神 (按: 阿波罗)的节日又使处死我的时间推延,我想,莫非那个梦经常吩咐我去从事的是这种通俗的文艺,我应该去从事而不应拒绝。因为在我离世之前,听从这个梦去创作一些诗歌来洗罪,这样会稳当一些。

2.实际上,只要柏拉图以“正义” “美德”和“灵魂不朽”为言说的主题,那么,他一开始就与诗人站同一个阵营里。

3. 为什么“哲学与诗之争”由柏拉图自觉提出来,而且矛头直指荷马。柏拉图的任务既是批评诗歌和传统文化,也是为整个希腊理性主义思潮的正当性做辩护。伴随着柏拉图的批评,哲学几乎取代诗成为了教化的代名词,这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历史。直到有一天,从哲学中脱胎而出的科学成为“新思想”的代表,并且把哲学(玄学)看作有待扬弃的“旧文化” ,这个时候, “哲学”才仿佛觉悟到自己其实不过就是 “诗” 由此看来,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发生的 “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之争” “科玄之争”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它们不过是“诗哲之争”的现代翻版而已。

  

                                                                    (摄影:知音堂、寇方墀、武浩杰  讲语选粹 寇方墀  综述 丁立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