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区解析——点缀着古典意象的现代设计

(2013-12-19 07:02:03)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区总体设计手法分析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公园位于北京奥运区域内,身处奥运环境下,它的设计无疑要满足一定的现代感:奥运为国际化的体育赛事,若想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比较自然地接受这片区域的设计,并且与奥运的主题建筑鸟巢以及水立方的建筑形式吻合,将这一片区域设计成现代化的景观而非传统古典园林无疑是更为适宜的。

此处的功能主要服务于行人的通行和交通的引导,其两侧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地铁出口。中国古典式的园林比较喜爱移步异景互相交相掩错的景观形式,此种形式适于闲暇时的自由漫步,但对于方向感较为薄弱的人来说,中式的蜿蜒小路使找到出口和地铁站并非易事。古典园林并不适合此种特定的通行功能,这也是将此片区域设计成现代化景观的另一原因。

    但是作为是奥运会期间重要的配套设施,下沉区不仅要展示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水平,还必须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的独特性。因此借助下沉区的设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刚性的要求。因此在下沉区的设计上,在满足人员集散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中国元素的人文景观。设计概念是“开放的紫禁城”,来自最具有北京代表性的紫禁城和四合院,皇宫禁地和民间四合院合二为一,使人既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又能感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由平等参与的民族精神。

    那么如何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呢,下沉区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即整体为现代化的景观设计理念,但是在局部增添传统意象。经过变异了的传统景观作为点缀彰显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又不破坏整体的简约设计和明确的通行功能。

    同时,这片下沉9米的区域呈条形状,宽度不宽但长度较长。宽度的限制否定了将此处做成宏大景观的思路,因此,将下沉区分成多段区域分别逐一设计景观成为了较合适的方案。

 

长达700米的空间由7个庭院串联而成。

下沉花园自南向北分别为

1号院:御道宫门;

2号院:古木花厅;

3号院:礼乐重门;

45号院:穿越瀛洲;

6号院:合院谐趣;

7号院:水印长天

7处庭院以中国元素为亮点,充分展示出中国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

 

各个庭院的分别解析

一、御道宫门

 

——简化古典 之去顶留墙

 http://s12/mw690/0032IxJtzy6F6CfnQFB5b&690

 

1、 原型: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第一个庭院以午门为设计原型,其用意很明显,即此处为下沉公园的正门,指明了正确的参观方向,同时暗示游客再往里行走就会正式进入到了下沉公园的区域。

同时“午门”的形象也展示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家建筑的威武与庄严。

 

 

 

2、功能:

此处庭院具有广场的形式,具有广场人流集散的功能。在布局的设计上,我认为也参考了中国古典皇家建筑对于宫门前区域的处理。

以天安门及金水桥所夹的小型广场区域举例:行人先从金水桥上走过,在金水桥上看到的桥栏杆与天安门构成“完形”的关系,人的视线顺着向内收缩的栏杆看向天安门,使行人的目光在天安门处完成汇聚。走下金水桥,站在天安门前的小型空地上想天安门观望,更加显现出天安门的威严壮阔。

 

 

金水桥经过变异成为第一庭院的“御道”,及向下延伸的台阶,完成将行人引入下沉区以及视线的汇聚的功能。同样在御道后设有广场,满足第一庭院人流的集散的功能。这样的设计与中国古典皇家建筑对于宫门前区域的处理极为相似。

http://s8/mw690/0032IxJtzy6F6DgjQ9xa7&690

 

 

 

 

   除广场人流集散的功能外,“宫门”还增添了现代的功能。“门”处变异为LED屏,可播放宣传片或者电视节目以供行人在第一庭院聚集观看。

 

 

 

 


2、             “宫门”的变异

第一庭院位于下沉区进门处,周围的建筑以及景观都为现代化的设计,为使之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合,将午门适当简化成为此景观是否成功的关键。

此处的设计将午门的砖红色墙体进行了保留,但将厚重的屋顶去除掉,仅剩屋顶处的椽子。并将椽子加长延伸,使之代替屋檐成为“顶”的化身。阳光照射过来,椽子的阴影映于红墙之上,同样产生了一种古建筑屋顶的厚重感。

 http://s10/mw690/0032IxJtzy6F6Cq42Stf9&690

 

 

二、        古木花亭

——简化古典 之去墙留顶

http://s10/mw690/0032IxJtzy6F6CsMheh39&690

1、原型:三进制四合院

第一庭院展现的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皇家建筑的建筑风格,而第二庭院展现的是另一种不同的类型,即传统民间的建筑风格。其选取了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四合院。

 

 

2、“四合院”的变异

第二庭院的功能除了展示我国民间的建筑文化外,还需保持通行空间一定的通透性,因此此处的设计采取了与第一庭院相反的存留方式——去墙留顶。此种方式既使原本围合的四合院变成了通透的浏览通行空间,还像世人展示了我国“屋顶”的独特文化。屋顶及围廊形成了四合院的大体构架,展示出了老北京人居住场所和谐静谧的氛围。

http://s9/mw690/0032IxJtzy6F6Dwz0la28&690

http://s14/mw690/0032IxJtzy6F6Dz8TuJ5d&690

 

 

3,            西方规则式的院落

在传统四合院中,庭院的规划并不十分规整。院中可能只有一株大树,也可能为了生活的便利院中不设置景观仅仅作为可为生活利用的空地使用。而在古木花亭中的庭院,因为它本身不具有生活的琐碎性,本身即为一种景观,因此它庭院的设计亦是一种必要的表达。

在这里,设计者将庭院处理成西方式的规则式园林:将庭院等分成四个正方形区域,构成规则的几何状序列,在每个方格中分别种植一棵小型树木。此种方式有别于传统四合院中植物的种植,传统四合院中往往只在某处种植一两棵可以庇荫的大树,而且并不讲求植物的对称性。因此,我认为此处的庭院更加具有西方式的意味。

http://s3/mw690/0032IxJtzy6F6DjVhWqf2&690

 

 

4、统一的传统元素

在第二庭院中,瓦的使用极为广泛灵活。在传统园林中,有活用瓦的先例,例如苏州园林中使用瓦片作过为地面铺装。在这里,“瓦”作为中国一种典型而历史渊源的代表元素,被使用于各处地方。影壁、座椅、地面、井盖以及围墙的设计上,都能看到瓦片的独特设计。

http://s8/mw690/0032IxJtzy6F6CwJ8rRb7&690
                                               围墙  

 

 

http://s8/mw690/0032IxJtzy6F6CzJAJVb7&690
                                               座椅

 

 

http://s11/mw690/0032IxJtzy6F6CBINuy5a&690
                                                地面  

 

 

http://s3/mw690/0032IxJtzy6F6CDFUMW22&690
                                                 影壁     

 

 

http://s12/mw690/0032IxJtzy6F6CFYpLBdb&690
                                                井盖

瓦的多次重复运用使景观整体和谐统一,但不同的组合方式也使不同的方位显示出枢密有致的趣味变化。

 

4、座椅的现代化设计

除了庭院的现代式庭院处理,座椅的设计也极为现代化。只不过为了符合整体院落的中式风格,座椅的材质采取了传统的瓦片。

http://s10/mw690/0032IxJtzy6F6DDtNKVc9&690

http://s8/mw690/0032IxJtzy6F6DshoDt47&690

 

 

 

 

 

 


三、        礼乐重门

——古典元素的现代化排列

 

1、  三个古典元素:鼓、钟磬、萧

 

2、  设计:将元素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现代化排列

http://s1/mw690/0032IxJtzy6F6CRpU3e70&690

http://s6/mw690/0032IxJtzy6F6CSzwuF75&690

http://s16/mw690/0032IxJtzy6F6CTuNAj4f&690

http://s3/mw690/0032IxJtzy6F6CV6eqK52&690

    

 

 

 

其中行人对钟磬的视线与古典园林中坡地上亭子的视线设计异曲同工:

http://s11/mw690/0032IxJtzy6F6Dm373I6a&690

 

    古典园林中,遇一边有坡地要建亭子处,亭子往往建为两层。行人在平地处向亭子观望,看到的是二层的亭子全景,而若站在坡地处看向亭子,只能看到亭子的二层,高差的变化使一个景观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同理在钟磬的设计上,钟磬位于下沉区的一个转角,同时又位于下沉区紧挨非下沉区的边缘。行人在下沉区观赏钟磬时,看到的是巍峨的景观,而在非下沉区向下沉区望来时,则看到钟磬位于顶端的位置。从而制造出不同的感受。

 

 

 

四、        五、穿越瀛洲

——点题奥运

   前三个庭院表现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第四、五庭院则表达了奥运的主题。这两个庭院完全为现代化设计,其中较为值得分析的设计有这样几处:

 

1、  与“御道宫门”相配套的穿行走廊

    与第一庭院中“宫门”的色彩搭配一致,都采取了能代表我国建筑的暗红色,且同样运用了阴影的效果,丰富了行人穿行时的视觉感官。但不同的是,此处的设计较为现代化。

http://s6/mw690/0032IxJtzy6F6CXY0ERf5&690

 

 

2、  奔跑的静止

用一组静止的希腊使者的雕塑来表现奥运的主题,意为从奥运起源地雅典来的使者穿越千里,将奥运火种运送到东方。雕塑虽为静止,但是每一个雕塑的动作都稍有变化,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奔跑的动作,用静止的雕塑表现出“奔跑”的动作感和路程感。

http://s6/mw690/0032IxJtzy6F6CZvErz65&690

 

 

3、  透明玻璃上的中国字

玻璃的材质本身就给人一种通透、可看做无形的感觉,古朴的象形字印在玻璃上就像是奥运使者由希腊向东方跑来时,被古字所代表的的中华文化一遍遍洗礼浸透,有一种奇妙的时空感,加强了我国文化与奥运之间的联系。

http://s15/mw690/0032IxJtzy6F6DcKGMmce&690

 

 

 

 

 

 

六、合院谐趣

——对我国未来民居的畅想

运用简单利落的白色线条,扭曲成硬山房屋侧面的形状。仅仅是采用了一个“四合院”的灵感,而设计完全现代化,未来感极强。我认为这处庭院是设计者对北京未来民居形式的一种畅想:未来的房子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元素,但整体更加简练。上空红色的圆盘状物体可能是未来空中交通工具的化身。处于底部的红盘可为行人提供坐下休息的区域。

http://s6/mw690/0032IxJtzy6F6D22lZH75&690

http://s4/mw690/0032IxJtzy6F6D2Yq1t23&690

http://s9/mw690/0032IxJtzy6F6D4blCEb8&690

 

 

 

七、水印长天

——用景观讲故事

 

 

最后一个庭院,为下沉区与非下沉区的衔接处,须有台阶将两区域连接。在原本较为单一的台阶上,设置唐玄宗与杨贵妃打马球的雕塑,不仅增添了景观的运动感,还为游客讲述了一个我国古代的经典爱情故事,展现了我国古代全盛时期的风采,同时也表明我国素来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呼应了奥运的运动主题。

http://s15/mw690/0032IxJtzy6F6D6JBsq8e&690

http://s16/mw690/0032IxJtzy6F6D9rF037f&690

 

 

 

总结

    运用7个庭院,有皇家与民间建筑风格的对比展现,有我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联系与传承,有我国传统民居的展示和对未来民居的展望,构筑了一个景观表达手法丰富多彩、传统与现代良好结合的下沉区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