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导赏的老师讲,光塔路及其附近地区,史称为“蕃坊”,意即蕃邦外籍人居住的地方。因为古时那些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船,大多在这里停泊,久而久之,这一带成了中东商人聚居的地方。
往事千载,沧海桑田。如今的光塔,早已远离海岸。现穿行于这里的大街小巷,已难觅当年“蕃坊”之痕迹。只有当中一些街巷名字,如象牙街、玛瑙巷、梳篦街、绒线街、竹篙巷、扁担巷等,才让人联想到昔日贸易集市熙攘之景况。
据导赏的老师介绍,有专家学者经多年研究,得出这一带街巷的名称,有不少是源于阿拉伯语的音译。
趣文共赏识,且看专家如何说:
仙邻巷,“仙邻”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仙邻巷正对光塔,外国人在此登陆上岸后,便认为已到中国,仙邻巷由此得名。
甜水巷,“甜水”是阿拉伯语“中国山岗”的音译。因该巷左近有一小山岗 坡山。
扁担巷,“扁担”是阿拉伯语“起点”的音译。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起点也。
竹篙巷,“竹篙”是阿拉伯语“储藏”的音译。为海上运输仓库储藏物资之地。
走木巷,“走木”是阿拉伯语“聚集”的音译。此为古时的集市之地。
白薇街、梳篦街,“白薇”、“梳篦”均为阿拉伯语“香料”的音译。实为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的集市也。
绒线街,“绒线”是阿拉伯语“顺利”的音译。祝贺贸易顺利之意。
擢甲里,“擢甲”是阿拉伯语“小巷”的音译。
蓬莱北街,“蓬莱北”是阿拉伯语“真主至大”的音译。
……
大纸巷旧称大食巷,大食即波斯及阿拉伯。大食国人多聚居于此。
诗书街之“诗书”实为“狮子”之谐音,狮子国即斯里兰卡旧称也。此为狮子国商人聚居之地。
纸行路也与大食国有关,“纸”与“食”谐音。
朝天路,朝天有归天、朝天房之意。天房即真主的房屋,在圣城麦加。
……
然而, 大凡专家学者之说,多是“阳春白雪—曲调虽高,和应者寡”。
窃以为,街巷名称之来由,同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等等有更加直接的关系,专家学者所提及的街巷也不例外。
现将所知名称来由作一简述,当然,这是“下里巴人”之曲,与专家学者是不同调的。
先从擢甲里说起。
在擢甲里五十几号的“瓦趣轩”门前有一书状石块,上刻有文字,当中记述了擢甲里、进士里及福地巷名称之来由。
兹将凿凿之言,搬于纸上:
““擢甲里”轶闻
天道酬勤,先贤光辉,现在邻里亦感自豪。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里,造就了不少清贫而又勤奋的学子,走上仕途。南宋年间,有黄勋、黄熙兄弟两人少年丧父,黄勋只得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以供胞弟读书。不久,兄弟先后连登科甲进士。于是“擢甲里”起名。后来地方官员为褒扬两进士建新居于现今进士里。
伦文叙,南海人,明朝成化二年(1466)生于“擢甲里”,家境贫穷,但勤奋好学又天生聪明,文思深遂,坊间有鬼才之称。在弘治十二年,他三十三岁时,由太师梁储(顺德人)在顺天府点定,为解元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字伯虎同期京城会考。后因唐寅(唐伯虎)涉及科举舞弊,无缘与广东鬼才伦文叙于殿前一试高下,伦一举连中双元,大魁天下。后来伦状元长子伦以谅,次子伦以训分别也中了探花和榜眼,三子也有功名。当时轰动广东,此地有福,故邻近亦更名为福地巷。
广州市越秀区 光塔街道办事处
戊子秋吉立 ”
http://s11/mw690/0032Ilz0zy79wTDI30uda&690
http://s5/mw690/0032Ilz0zy79AaxgvyYc4&690
http://s1/mw690/0032Ilz0zy79AbDeVTG80&690
进步里即是原来的进士里 http://s6/mw690/0032Ilz0zy79HqfUanX25&690
记得本人在学生时期,偶翻欧阳山之《苦斗》,见目录中有“擢甲里二百号”之字样,于是就趁每天返放学之际(从纸行路到百灵路的二十八中),兜路行走擢甲里,寻找200号门牌,但始终找不到,最多只有72号。而问及擢甲里的老街坊时,都说无。后再细看书中内容,才知这是句开玩笑的话,擢甲里根本就无200号。
除了门牌之外,老街坊又纠正说,擢甲里的“擢”不是“站”(音),而是“撑”(近音)。何谓“撑”?老街坊答曰:食饱饭撑饱肚之撑也。两甲进士都同出一门,谓之擢甲也。老街坊还说,以前擢甲里与福地巷是相连相通的,后民国时期开建海珠路,两巷始分隔开来。现擢甲里有一段小横巷,与马路对面的福地巷是相对应的,而且仍然保留着福地巷的巷名。
继续探讨其它街巷名称的来由。
仙邻巷,意即与仙为邻,巷之东边是伍仙观,虽则有甜水巷居间于其中,但又有横巷小道将仙邻巷与伍仙观相连通,故称之为“仙邻”也未尝不可。
五仙观
甜水巷,因古时(明朝)巷内有一水井,名甜水井,故巷名也叫甜水巷。
扁担巷、竹篙巷,古时该地域靠近海边,而竹篙可用于船渡,扁担可用于搬抬货物。贸易兴旺,售卖扁担、竹篙之铺日渐增多而至成行成市,故产生了扁担巷、竹篙巷。
白薇街,最初叫白眉巷,传说明朝曾有一白眉发之拳师在此地收徒传技,故名。延至清朝改称为白薇街,曾是化妆饰物等女士用品之集市。
梳篦街、绒线街,顾名思义,此处以前是产销此类物品的场所。
纸行路,很久以前(明朝),这一带多为纸类加工作坊,并有造大纸小纸之分类,故路内又有大纸巷和小纸巷。大纸巷最初只是纸行路与丰宁路(今人民路)之间的一段路,后曾延长至到海珠路,现大纸巷已归拼入光塔路而不复存在。
而蓬莱北街又将大纸小纸两条巷连接起来。蓬莱北之街名现难以考究,只能推测此街在“蓬莱”以北。因古时西关地曾有一蓬莱桥。惜已毁。
另外,以前的蓬莱路内有蓬莱西街、蓬莱东街、蓬莱正街、蓬莱新街、蓬莱大街,但却偏偏无北街。何故何解?两处有否关联?未及深究。
旧时蓬莱桥所在的位置
荔湾区蓬莱路及附近街巷(1948年)
诗书路,据书载,原诗书路内在唐朝起就有一间仁王寺,而到了明朝被改建为紫阳书院。后来有一名叫张诩的朝廷命官在辞官归故里后,买下了书院的西圃,张诩经常在圃中的亭子下读书吟诗,令过往行人都能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文化气息,后此地开建街道,人们遂将此街起名为诗书街。
后在明朝弘治年间,官府为表彰一名叫林诚通的官员,在诗书街立了一“九牧书香”坊表。这使得“诗书”之名更实至名归。现街已成路,而芳名依旧。
(而另一说法是,此地在元朝时就已称诗书行。)
朝天路,因直通朝天门(宋代的城门),故名。朝天路是南北走向,并不是朝向天房(麦加)的方向。
其实,对于我们这样一座号称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广州城来说,那些来自中东的阿里巴巴的后裔们只不过是些匆匆的过客。那些外来的小语种也难以在这方块字的国度里留下明显的印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