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含例题)及解题思路
(2016-07-17 08:39:40)分类: 阅读指导材料 |
一、基础知识梳理
⒈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其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主体部分。
⒉表达方式及作用。
文章的表达方式常用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一篇文章中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
(1)记叙
指对事件发展、人物经历及历史背景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⑴要素清楚明白;⑵线索清晰;⑶详略得当。
(2)描写
指把某一对象的状态、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文学作品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描写的对象有:人物
描写的作用:具体形象、特征鲜明、形神兼备。
(3)抒情
指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
抒情的作用:流露真情、激发共鸣、富有生活的情感意义。
(4)议论
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主张,表明观点和态度。
议论的作用:中心明确深刻,主题突出。
(5)说明
指用来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以及功能等的表达方式。
说明的作用:内容科学准确,表述明晰,态度客观。
⒊修辞手法的理解及运用。
(1)比喻
比喻是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都要有被比喻物(本体)、比喻物(喻体)、相似点三个基本要素。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形象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本体)的×××(特性)。
(2)拟人
拟人是把物人格化的一种修辞手法,即把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感受。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象),赋×××(对象)予人格化,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增强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
(3)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和感情的表达,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的×××(特性),增强语言气势和感情的表达,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夸张
夸张是运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语言来渲染强调某个事物,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夸张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作用: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对象)的×××(特性),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设问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提起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深印象,有突出强调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对象)的×××(特性),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深印象。
(6)反问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中,人们可以从反问中领会到表达的意思。
作用:发人深省,语气坚定,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答题格式:突出强调×××(对象)的×××(特性),发人深省,语气坚定。
(7)反复
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句重复运用。
作用:强调或突出某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对象)的×××(特性),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或感情。
(8)对偶
对偶是用一对数字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作用: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韵律美。
答题格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对象)的×××(特性),使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韵律美。
⒋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把握结构,把握中心有很大的作用。线索的形式:
(1)以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故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3)以时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如《故乡》: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
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4)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是叙事组织材料的一条线索。
特别提醒:辨明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⒌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作用:采用顺叙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
(2)倒叙:即是把后发生的事或事情的结局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说。作用:倒叙可以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的情节,插入与中心有关的另一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更紧凑。
⒍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讽刺、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⒎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读者或文中的人物的感情交流,显得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显得自由、灵活。
8.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小说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通过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10.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还有序幕,结尾有尾声。其中故事的发展与高潮是小说的主体,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11.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活动提供活动时空背景。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作用:交代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突出、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12.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
13. 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
①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抓线索,理思路);
③品味语言;
④分析表现手法;
⑤谈感受。
二、题型分析
【题型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解题指导】这种题型是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考查考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实际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解题思路是:
(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人物如果有特点要写出来,如残疾)、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即起因、经过、结果)
(2)若是归纳某个人物的几件事,则只要写出做什么即可,语言简要些,答案要列点。
【中考例题】:
1、第4-12段写了二傻的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2014年中考卷《快乐的二傻》)
答案:⑴二傻唱歌求得顾客原谅;⑵二傻宽慰失恋女孩;⑶二傻开导中年妇女。(每点2分。)
2、
【题型2】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分析
【解题指导】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的处境,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人物形象性格等方面来分析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或揣摩心理活动。领悟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感注意人物的复杂性,一般要有两个以上角度。常见的题目类型有分析哭笑的原因,回答时要注意什么情感及其原因等,层次要清晰。中考阅读文本常见的情感有:
1、喜:喜悦、激动 、高兴
2、怒:讨厌、鄙视、怨恨、愤怒、愤慨、愤恨
3、哀:失望、遗憾、痛惜、绝望、悲伤、伤心、难过、闷闷不乐
4、惊:惊慌、惊讶、惊喜、惊叹
5、恐:恐惧、害怕、担心、畏惧、恐慌
5、思、思念、留恋、怀念、恋恋不舍、依恋
6、自我:自责、自信、自卑、自豪、内疚、惭愧、愧疚、渴望、难堪、感动、骄傲
7、对他人:敬佩、同情、感激、怜悯、期盼、嘲笑、嫉妒
【中考例题】:
1、第12段女孩笑了,泪水却淌得更欢“这里女孩流下的是
答案:感激
2、文章第8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2013年中考卷《天使的礼物》)
答案:(1)担忧(担心等)儿子沉迷于网吧(2分)(2)为儿了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失落、沮丧等)(1分)(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痛苦、无奈等)(1分)
3、“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题,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的怎样心理?(2013年中考卷《天使的礼物》)
答案:问的人(中年人、司机、老太太):对小男孩(儿子)的关爱(关心、喜爱等)(2分)。答的人(1)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1分),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激动等)(1分)。(2)母亲(“我”):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1分),明白真相后的感动(震撼、欣慰等)(1分)
【题型3】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解题指导】
1、首先在文中找出与人物描写有关的句子,重点分析这些描写中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词句及具有深层含义的词句。
2、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或小说,作者往往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阅读分析时,一定要搞清文中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这些事例反映了人物有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性格特征。
3、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是烘托人物心情或衬托人物形象的,所以,分析环境描写,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性格。
中考阅读文本常见的性格有:关爱子女、乐观,不怕困难、坚强勇敢、善良、乐于助人、善于教育孩子、和蔼可亲、知恩图报、意志顽强、勤奋学习、富有同情心、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大公无私、机智勇敢、活泼可爱
【中考例题】:
1、品味第13段“顾客都抢着要二傻服务”这句话,简析“抢”字的表达效果及其对表现二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2014年中考卷《快乐的二傻》
答案: “抢”字生动地表现了顾客对二傻的喜爱(1分),侧面表现(或:衬托)(1分)了二傻的善良和快乐(2分)。
2、刚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注意和性格不一样,从两点以上进行分析,注意列点,审题时应辨明有无结合文章内容)
【题型4】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解题指导】品味题目可以从内容、主题、线索或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1)标题的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表层意思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是指与文本相关联的,体现文本中心内涵的意义。注意如果问到题目中某个词的含义,也应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中心)……
(3)通常作用:1、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更清晰。2、点明中心;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点明文章主要内容;5、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6、与结尾相互照应。
【中考例题】:
1、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013年中考卷《天使的礼物》)
答案:表层: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2分。只答“找到‘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得1分)。深层:儿子对我的爱(2分)
2、文章的标题“珍藏美丽”中,“美丽”指什么?
3、文章题目“母亲的手”有何作用?
【题型5】品析重要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注意把握中心)
【解题指导】词句含义:注意本义和深层含义,也可以补充说说它的作用。
作用:语言+结构+内容(赏析角度+表层+深层)
1、修辞手法类句子(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结合词语(语境)分析对象的特征+表达了×××。()
例题:这些树站在冬风和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它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
赏析: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个“站”字,一个“迎"字赋予柳树以生命,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③表达了“我”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2、分析起关键作用的文章首尾句子。
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结尾句子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答题要点:①承上启下;②铺垫;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④点题;⑤引出下文;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⑦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3、提示文章主旨的抒情议论句。
抒情的作用:流露真情,激发共鸣,富有生活的情感意义。议论的作用:中心明确深刻,主题突出。提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他们起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等作用。答题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4、人物描写细腻的句子。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过。通过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作用:交代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突出、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6、表现手法:对比、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等
7、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作用
【中考例题】:
1、
答案:开头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间是严厉而又古板的,突出了时间的公正威严,令人敬畏。
3、文中划线处的人物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2010年中考卷《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答案:反映主人公忧伤的心理。
【题型6】问题探究
【解题指导】注意联系上下文,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整合,这种题型的提问模式经常是为什么这样做、说,或表现在哪里等?
【中考例题】:
1、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2012年中考卷《枕月入眠》
答案:(1)父亲看见鱼,就像看见孩子小时候一样,感到高兴快乐。
(2)父亲在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或父亲留恋故土)
【题型7】体味和推敲重点字词的含义
第一种情况: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解题指导】此题是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的具体处境来分析。
第二种情况:分析词语的指代意义
【解题指导】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第三种情况: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或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
【解题指导】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或情境,揣摩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中考例题】:
1、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的“痴痴”一词的意思?(2013年中考卷《天使的礼物》)
答案:“痴痴”一词在文中是执著(用心等)的意思(2分)。
2、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2年中考卷《枕月入眠》
答案:枕有亲近(拥抱、相伴)之意,表现我惬意(欢愉、悠闲)的心境。
【题型8】开放型题目
【解题指导】开放题目的分值―般在5分左右,其答题要领是:
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3、最后阐述自己的做法。
【中考例题】:
1、第12段“笑比哭好,我就笑,不哭”这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阐述 。 (2014年中考卷《快乐的二傻》
示例:“笑比哭好”,二傻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笑是人际桥梁,可以化解矛盾,笑是止痛良方,可以驱散愁闷。史上有相逢一笑眠恩仇的先例,今天有笑迎挑战若等闲的强者。哭是脆弱的表现,男儿有泪不轻弹,让我们笑对人生,因为选择笑就是选择了美丽。(感悟2分,联系实际阐述3分。)
2、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 (2013年中考卷《天使的礼物》)
示例: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用心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3、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解题要领:认为写月色为主,可从文题,开头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咏月诗,全文描绘一幅动人的山村月夜图景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写夏夜为主,可从文题,全文主要写山村夏夜,表达对家乡夏夜的热爱等方面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