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应该坚持的五个原则:创设情境,体现教学故事性;整体输入,保持故事完整性;观察图片,突出绘本图文性;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力培养,激活思维创造性。
第一,创设情境,体现教学故事性。所谓创设情境,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故事,成为故事中的角色,这是绘本教学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点。巧妙创设故事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能够指导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提高语用能力。首先是利用故事冲突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走进故事。接下来进行提问,引发同学们思考,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其次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人物情感。最后选取片段,引导学生表演故事,此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转变为故事中的人物,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演绎出来。此外,情境创设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绘本教学中,教师需要转换角色,重在通过自身的语言、神态、语气营造故事氛围。要想将学生带入故事,教师需要先走入故事。
第二,整体输入,保持故事完整性。这点强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注重语言的整体输入,不过分强调语法及语言知识点的讲解操练。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含义,通过听音跟读掌握文章里的发音,并不用做过多讲解和布置过多练习。
第三,观察图片,突出绘本图文性。关注非文本信息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及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绘本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文字一起表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还可能包含更多信息。在绘本课中,图片信息已经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四,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原则指出,教师应该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学者提倡的学习方式,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能够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故事后以小组为单位给绘本故事排序,最后小组表演绘本故事。从课堂反应看,学生更乐于在小组中进行活动,学生的参与面较之常态课有了大范围的扩大。
第五,注重能力,激活思维创造性。绘本课堂上的答案无对错之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力求保持整节课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鼓励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