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课题研究
(2012-12-04 19:27:37)
标签:
教育 |
关于如何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学生识字写字的现状。
翻开班里学生的作业本:身休(体)、眼晴(睛)、知到(道)、坚(竖)式、目光炯炯(右边写成同)、……再听听学生的朗读:“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píng)地跳个不停。”“我沉着地操纵(cóng)着计算机。”……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出现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多,错别字也会随之增多。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阻碍。试想,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的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他的阅读、写作水平高不了多少。
2、周围环境不规范用字的负面导向:
现在很多小学生平时走在街头非常喜欢看广告牌认字,但街头的广告牌却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家具城”写成“家俱城”;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百依百顺”写成“百衣百顺”;摩托车广告把“其乐无穷”写成“骑乐无穷”;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 ;卖烧饼的地方写着“烧(多了一点)饼”;理发店的招牌上写着“不剪不散”;……这些错别字无形中给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家长的托付:
“老师,我的孩子平时很会写错别字啊!”“是啊,我看平时很少抄词语的,是不是平时抄的太少了?”“我的孩子总是听您的话,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你多布置点作业吧。”……家长们说这话的时候,绝对是一脸的诚恳,面对这些农村家长的“重托”,我们岂能袖手旁观?尽管新课程如火如荼地实施了许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写字教育,依然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家长不重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小学生错别字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面对当前极为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写字教学的规范教育。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错别字,我准备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的课题研究,总结一些对策,减少孩子们书写中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常出现的错别字的类型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可称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写错别字现象很普遍,如果你再留心观察,又会发现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出错率最高。我总结了一下,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丢失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见“裤”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真、具、直”少写一横,“蒙”字秃宝盖下少写一横等等。进而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时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2、添加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了“令”;武字多加一撇,“烧和荒”多加一点等等。这类错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
3、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
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经常会把“南”字中间部分写成“羊”字。
4、改变字形的组织结构。
如一些学生把上下结构的“落”“范”写成了左右结构,把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了上下结构等等。这是错字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预防与纠正错字,一般都是在字形上作比较;而别字则不同,它却要求我们在音、形、义上结合起来考虑。别字也有四大类型,现将它们作如下分析:
(二)别字的类型
1、音同形义不同。
如有学生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可见此学生只记住汉字的读音,而对其形义没有正确地掌握与理解,以致有此错误。又如“再”和“在”,“根”和“跟”,“保”和“宝”,“悲”和“卑”,“招”和“朝”,“振”和“镇”,“意”和“义”,“决”和“觉”,“忠”和“终”等,由于乱用同音字而造成的错别字占的比例相当大。
2、音形相近义不同。
如一年级学生做生字辨析时经常将“违反纪律”的“纪”选成“记”,这显然是对“纪律”一词中的“纪”字其义没有真正理解。“纪”与“记”虽然在读音上相同,字形上也比较相似,但其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3、形近音义不同。
形近音义不同的别字大都归咎于书写者的疏忽。比如有学生拟写“休息”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体息”了。防止或矫正这类别字,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书写者的检查了。
4、字序排列错位,或取附带字进行冒名顶替。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学生把 “积极”写成“极积”,出现这种现象,说来也不足为怪,因为这是学生在不经意间将那些组织强度高、搭配有紧凑感的词取附带部分作顶替了,抑或把字序排列错位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有哪些,并进行归类总结,为以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及基础。
2、了解小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以便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他们乐于接受的方法。
3、制定纠正错别字现象的对策,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汉字,为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过程: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收集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边研究边实践,同时借鉴他人经验,探索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3、总结阶段: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主要有哪些。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等心理特点,以便制定适合他们的相应的措施。
3、行动研究法:根据所分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观察效果,并根据效果随时做出转变。
六、课题研究策略:
(一)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识字教学前一定要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和复备时,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教学时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可以降低错误率。
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可以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强化正确的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例如教“滚”字这个生字时,把记住“滚”中间部分的“公”字作为掌握“滚”字的关键。先用熟字帮助记忆,三点水旁、“公”、“衣”,再用红粉笔写“公”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增强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二)利用汉字规律巩固识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及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比较字形。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
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在教学认识“飘”和“漂”字时,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只风筝在天上“飘”,一块木头顺着河水“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区别,明白带“风”字旁的字和带部首三点水的字不同之处。知道很多字的部首和它本身具有的涵义有着一定关系。认识这一规律可以预防学生写很多错字。
3、形义结合。
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歌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歌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利用口诀、歌词帮助识记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四)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就是把平时轻易写错的字收集起来,记录在专门的一本小册子里,要写出自己写错、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病因后再订正、组词、解释。如“旱”读hàn,“早”读zǎo,“旱”下边是“干”,“早”下边是“十”。旱,旱灾,陆地上缺水。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另外,对记录下来的字,定期进行矫正训练,要求同学之间互测互评,每人只测自己错过的字。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一遇到容易混淆或不确定的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严谨学风,可以避免写错别字。
七、预期成果:
1、加强学生的识字意识,减少错别字,培养正确的识字写字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篇,相关的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