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表内乘法的教学
乘法是四则运算之一,相对于加减法是更高级的运算,也是除法的逆运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乘法教学不仅要重视乘法口诀,还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重视口算教学,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加强操作,突出乘法含义,记熟口诀。
教表内乘法口诀,必须把口诀教活教透,使学生理解表内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相同加数连加的现实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同学,每束个数相同的气球,每串数量相同的钥匙以及每份数量相同的胡萝卜、香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直观表象,同时通过与情境中非同数相加情况的对照,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在初教授乘法时,更要让每个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加深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只有加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把加法改写成乘法形式。如:3+3+3+3+3先让学生用小圆片,并让学生明白要摆5组,每组摆3个。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列出加法算式。也可以启发学生想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都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然后类似地摆出4个6和7个2,引出乘法算式:4
x 6=24,2 x
7=14。在改写乘法算式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代表什么,使学生明确乘法算式的含义,计算后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 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对比出现。
加深理解乘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如例2:5+5+5每摆一次实物,都用连加算式表示,并相应地写出用乘法计算的算式。如:用加法算:4+4+4+4+4+4+4+4用乘法算:4×8。这样对比出现,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突破从加法,连加算式得到乘法算式这一数学难点,最后编出乘法口诀。由于注意实际操作引入,加深了学生对每一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练习课中设计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将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先出示图形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练习,要让学生明确图形中有几个几,一共有几份,每份有几个。再出示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转化,通过练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也要明白乘法算式的意义。
学生理解了乘法算式的含义后,再出示用乘加或乘减的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到其中有几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而有一份的数量是不同的。学生既可能用乘加算式表示,也可以用乘减算式表示,但这要求学生能理解“先添后减”。通过乘法算式与乘加算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只有相同加数的和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3.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学生对一位数乘法能不能计算得正确、迅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能否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而教学这一知识的过程,有些老师可能只是采用让学生反复机械地把口诀背熟。其实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易熟记口诀。
学生一开始接触乘法口诀,要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熟,在最佳时间内学好,第一印象效果最好,否则学生有了错误的记忆后再纠正就难了。
记忆口诀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理解记忆法
通过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容易记住和应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理解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如五七三十五,可以提问学生如下问题:这句口诀是怎样推出来的:(7+7+7+7+7=35);表示什么意义?(5个7是35);还可以表示什么?(7个5是35);根据口诀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5×7,7×5);教学时还可让学生在方框内填数,进行理解、说理和记忆训练。
http://s7/mw690/0032Csyagy6Y9YTeLhYd6&690
这样,学生即使把某一句口诀忘记了,也能根据具体算式及口诀意义推算出来。
2)列表记忆法
利用乘法口诀表将口诀归类。教会学生学会竖着看,横着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如横着看3的乘法口诀,依次加3。让学生有联系、有分析地理解和记忆,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乘数和积的关系。
3)对比记忆法
教学中适当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分清口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加强记忆,防止混淆,减少因口诀相似而产生的错误。如七八五十六和六九五十四等积相近的口诀,或积较大的口诀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口诀,练习中要多对比出现。
4)规律记忆法
乘法口诀虽然很多,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遵循一定的规律去记忆,能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如5的口诀,积的个位不是五就是整十数:如9的口诀中,十位数字依次加1,个位数字依次减1,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是9.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总结。
5)兴趣记忆法
单纯让学生背诵口诀是一件枯燥,易疲劳的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感知、理解、记忆、应用乘法口诀的活动。
还可以通过游戏记忆,利用对口令,开火车,夺红旗、口算、笔算、速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到记忆是件有趣的事。
二、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初步审题能力
二年级学生初接解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先让学生多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去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会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或关键句。最后再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算式。
例如:二年级举行摄影展览。如果每个班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这题要让学生通过读题后,明白:已知每个班要选出5张照片,有6个班,要求的是照片的总数。学生利用一年级的经验能知要求总数,可以用加法解决。先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5+5+5+5+5+5=30.不少学生能马上发现,这个加法算式有点复杂,且每个加数都是5,也可以用乘法算式:5×6=30表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这道题能用乘法算式解决?”学生不难发现,题目中的关键字“每”,即指每个加数都是5,求6个班的照片总数就是求6个5的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多讲解几题,再让学生多练习几题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多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形成过程,尤其是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要放慢教学进程,用心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思维生成的声音。即使是一堂课只要讲清了一道题,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收获的,这堂课也是成功的。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题后,老师就可以轻松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多尝试了。
2.通过对比练习,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学习了乘法后,可以有些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武断地用乘法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专门设计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条件的不同,体会到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例如: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
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
题目中的鸡和鸭子的条件中的数量都是一样的,出现数字“3”和“6”,但它们的意义却有不同。鸡的数量是:一种3只,另一种6只,两个数都表示鸡的数量,求总数用3+6表示;而鸭子的数量是:有3种,每种有6只,这两个数的单位就不相同了,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不能用3+6表示,求鸭子总数即求3个6的和,可以用乘法3×6表示。
3.借助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收集和选择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不丰富,如果能借助于图形,感知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让他们更直观地领会题目的意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例如:1)有4排桌子,每排有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有5张,另一排有4张,一共有多少张?
两道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
http://s10/mw690/0032Csyagy6Y9YBwQUp89&690
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说说这两幅图表示的意思,进而突出乘法的意义和加法的意义,并从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两个方面,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