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阴有雨夹雪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昨天下午,在昆明市图书馆快要闭馆的时候,我去还两个月前借的(已经超期),但是没有看多少的《史记》。还完书以后,匆匆忙忙的赶在系统关闭前借了一本周国平的哲理散文集《无用之学》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和感慨,有一种非常想写篇东西的冲动。
据说以前大学里流传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王小波的东西我也看过几本,但是总觉得不太对自己的胃口。王小波的东西幽默倒是幽默了,但是我总感觉缺乏一种深沉和厚度。而且,我不喜欢那种戏谑的玩世不恭的文风。倒是周国平的东西更能引起的我的共鸣,而且读起来就像吮吸清凉的甘露。周国平的文字细腻、优美、深刻、隽永,读完之后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让人不由得久久回味。
我开始接触周国平的文章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从一个学弟手里借了一本《周国平自选集》来读。当时租了一个“斗室”,赶上停电了,秉烛夜读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还写了一篇颇有周国平哲理散文味道的《雨夜遐思》。
读书之余,我总喜欢舞文弄墨、激扬文字。虽然这些年断断续续的写了很多文章,但是基本都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除了在网络上发表,博得一些网友和身边朋友的称赞外,没有在实体报刊上发表过。尽管如此,我一直很珍视自己的文字,因为我的文字都是我的心灵深处的声音。
一般某个阶段,我读什么样的文章,我写出来的文字带有什么样的风格。但这不是我的刻意模仿,完全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我是生于冀鲁交界处的大运河畔的北方男人,我本省的性格倾向于慷慨激昂,但是骨子里又有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所以我的文字既有豪情万丈,又有缠绵反侧的风格。我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气吞如虎、舍我其谁的豪迈;有时却又难免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伤春悲秋、吟花咏月的多情。
不管我写出是什么样的风格的文字,都是我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我认为好的文章,都是源于心灵、发乎真情的,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一种美的呈现。只有书写这样的文字,才能体会到那种创作的享受。我之所以对周国平哲学味道甚浓的散文有强烈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文字符合我心中的这种标准吧。
我不是“哲学”科班出身的,没有受过严格的“哲学训练”。但是正如周国平所说“哲学本质上只能自学,哲学家必定是自学成才的。如果说有老师,也只是历史上的大哲人,他直接师事他们,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悟性,是可以不被专业化哲学败坏的……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不论你学问多少,缘何谋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彻悟,你就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悠闲漫游了。”所以,不专门的研究哲学不代表没有哲学思维,当你开始思考人生的时候就是接近哲学的时候。
哲学这个词是日本翻译西方作品的时候创造出的一个词,我们是借用的。在西方,哲学本身的意思是“爱智慧”。哲学本身的意义在于追求智慧的过程,而不在于各种追求智慧的人获得智慧的本身。
我们中国古代注重通才教育,古代的“大师”们都是文史哲兼通的。我们没有专门的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分科,我们的文学中有哲学,史学中也有哲学。在中国的语境里,如果真要为哲学找一个词语的话,应该是儒家经典里提到的“格物致知”,应该是佛家里的“般若”。哲学本身的意义在于,通过追寻宇宙本体和探求人生意义的来获得觉悟的快乐。
哲学探讨起源、终极、永恒等离现实很远的话题,是真正的高贵的、理想化的学问。真正懂哲学的人,肯定是有思想、有品位的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文明。而思想和文明本身,更大程度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精神发端于心灵,所以心灵是非常需要智慧的雨露来滋润的。而哲学,就是滋润人们心灵的雨露。
心灵的干涸和荒芜必然导致思想的贫乏,思想的贫乏又导致精神的空虚,精神的空虚又导致性情的浮躁,性情的浮躁进而产生行为的冲动,行为的冲动又导致身心的堕落,身心的堕落最终让人类走向全面的毁灭。
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是物质的丰富更大程度上只能给人肉体上的欢愉,唯有哲学才能给人精神上的快乐,心灵上的满足,唯有精神快乐、心灵满足的人才能离幸福更近。
在愈来愈急功近利的当下社会,哪怕所有学科都匍匐在权力和金钱的脚下,哲学都应该昂起它高贵的头颅,保持它应有的尊严。科学通过理性去探求宇宙的秘密,宗教通过信服来坚定已有的结论,而哲学则是固执的通过思维去开拓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地上沧桑变迁,人类时代更替,苍天却千古如斯”。一代代的哲人,以有限短暂之生命,欲穷尽宇宙之无限,时间之永恒的根源之所在,本身就是一种“夸父追日”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乐此不疲。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之所在吧。
对于人生,对于宇宙万物,我也一直有着自己的思索。我的哲学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儒释道影响更重一些,这些年来,我更倾向于用佛学的智慧来解答我一直以来的疑惑。
“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禅宗的神秀大和尚如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和尚的师弟——禅宗六祖更高一筹。我认为神秀大和尚所说是凡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对俗世的我们更有实在的意义,我们更能理解和做到;六祖慧能所说,已经是一种超验主义的味道了,境界已经趋向于宇宙“空无”的本体,完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境界了。
作为一个身心都没有修好的凡夫俗子,我只能停留在哲学追寻精神高尚,思索人生意义的层面。“悟道”对于我来说,总是那么遥远和神秘。我不敢奢望今生有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彻悟,我只希望我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明白应该明白的道理。倘能如此,也算没有虚度人生了。
2014/1/20扬眉剑客于昆明陋室
历史上的今天
热度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阴有雨夹雪
\n\n
加载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