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第三《尚书》内容梳理
(2023-08-06 11:35:16)分类: 名著频道 |
《经典常谈》第三《尚书》内容梳理
内容要点梳理:
简介: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发展历程:
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
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
3.“书”原是
4.秦始皇焚书,相传伏生私藏《尚书》,仅存
5.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
6.汉哀帝时
7.东汉初,
8.后来
9.我国记言文先于
【答案】
一、填空。
1.记言
2.
3.
4.
5.
6.
7.杜林
8.张霸、王肃
9.记事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
10.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
【答案】
虞夏商周时代,汉人将当时留存的档案整理编辑,编成了《尚书》。
(二)
1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后人便用"誓"“"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伏生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
(2)《尚书》中,除了"誓""浩",还有"命""谋"。
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
【答案】
11.(1)伏生 鲁恭王
(2)诺 誓 命 漠
三、简答
1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答案】
11.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12.《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
四、拓展探究
请你参与滨海中学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
(1)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
上联:
A.
C.
(2)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
【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
(1)C
(2)《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引发热议
【甲】删去省略号
【乙】将“倾力打造”、“精心策划”调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