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雷家书》专题学习

(2019-06-10 13:03:45)
分类: 名著频道
《傅雷家书》专题学习

一、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章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傅聪曾获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到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管教很严。那时是20世纪40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孤城上海,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不让孩子去街上玩耍,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们的音乐和文化素养。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认真学习。他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弹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的教育并不死板,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弹到自己的调上了。傅雷觉察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紧回到谱子上。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他,反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一封封家书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家书中汲取了力量,好象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艰难险阻,走自己正确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情。他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进行的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二、父子情深
           两地书,父子情
       有你在,灯亮着。
                                      ——题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好处。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一样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6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户外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因此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正因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联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正因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正因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三、我给傅雷写回信

写给傅雷的一封信
  ——读《傅雷家书》有感
  敬爱的傅雷先生:
您好!虽然我知道您一定收不到这封信,但还是忍不住在这儿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在你的家书中,我看到了您作为一个父亲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看到了您作为一个丈夫的无微不至,始终如一,也看到了您那“可贵的理智之光”和刚直不阿的品格,以及在文学艺术天地中对人生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您身在中国,心系远方爱子,您的第一封家书与最后一封家书前后相隔八年之久,您对傅聪的殷殷关切,舐犊情深,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您的好多家书都是在于傅聪谈论音乐钢琴,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小时侯学琴的感受.
  记得那时的我天天要练4,5个小时,每天被母亲逼着坐在琴边,看到别人在玩儿,我练得心神不定,便免不了要受一顿训,常常边哭边揉眼看谱子,手指弹得通红,手背被打得通红.我嚷着告诉母亲我恨弹琴,可是,她永远不理会我.呵,倒奇怪了,几年下来,我也习惯了,喜欢上了钢琴.渐渐地长大了,自己也从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便渐渐地明白了母亲那时的苦心.我想,傅聪能有现在的成就,您一定花了无数的心血吧!您给予他的帮助与支持一定是无价之宝.
  记得您有一封家书是这么说的:“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风格,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您的话是如此的宝贵与真诚,让我也是收益菲浅,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的眼前也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场景.
  那时已经将近晚上十二点了,我从睡梦中醒来,听到楼下有自来水的声音.我便下楼去看,居然发现妈妈在那儿洗红枣,洗得专心致志,一个一个地仔细地挑拣着,洗刷着,居然没注意到我走到了她身后.那一刻,我感动地说不出话来,原来我每天早上喝的红枣汤是妈妈这样熬出来的.怪不得我从来没吃到过一个变质的红枣,个个都香甜无比,每次当我垮妈妈红枣买的好时,她总是微微一笑.那是欣慰的笑容,蕴涵着无限的深意.
  母亲一直对我无私地奉献着,她用行动表达了对我深深的爱与关怀.这正如您所说的“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您的每一篇家书都令人回味,就先说这么多吧!
  敬佩您的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