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宝黛之家对【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的赏析

标签:
《红楼梦》校园文化 |
这是在【海棠诗社】成立时,第一次作诗,题目叫做《咏白海棠》。当时各做一首,宝玉就做了这首----《咏白海棠》,含有上面一句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标题的含义】:
宝钗抽签得一枝【牡丹】,史湘云【抽签】得一支【海棠花】,麝月便掣了一根【荼縻花】,探春抽签得【一枝杏花】,李纨得【一枝老梅】,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黛玉得【一枝芙蓉】,袭人得【一枝桃花】。
----因此,【海棠诗社】的本意是【突出海棠花----史湘云】。可是,宝玉这首,里面含有【西子】,这是【病西施】(黛玉、晴雯)……。
经过公议,宝钗诗作第一,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怡红公子是【压尾】。
李纨问宝玉:你服不服?
----批语说:宝玉【很是不服】。
于是,这首诗,【究竟好不好】?【如何解析】?就成了【一大难题】。
【网上】有好几篇【流行的赏析】,可是没有署名;网站声明,属于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我觉得写得"不怎么好",于是写本文,唱一个【反调】。
第一句
秋容浅淡映重门,
----李白是【写景大家】,红楼梦却主张【双拿】。【双拿】就是【写景】与【咏事】浑然一体,很难分开。简单说就是【双关】,句句双关。如果当做【单纯写景】,就会大错特错。
【秋容】既是【海棠花】枝叶的现状,又是史湘云的容貌,已经不像初婚时候那么鲜艳;而是有些【秋天的衰败】。
【浅淡】既是【海棠花】的颜色,又表示史湘云【朴素】。
【映重门】是;里里外外好几层门,包括各个房屋。史湘云的光彩映射各处。例如贾蓉卧室就挂着【海棠春水睡图】。
第一句,是借用【白海棠】来描写【史湘云】的,与黛玉无关。(因为【抽签】中,黛玉得到【一支芙蓉】,不是海棠)
第二句
七节攒成雪满盆。
----【七节】很可能是【七夕节】,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七夕。因为史湘云和宝玉最后成为【白首双星】。
经过【七节】以后,史湘云已经出家,毫无私心杂念,像洁白的【一盆雪】。
注:史湘云和宝钗是同一人,也就是【雪姑娘】,因此说【雪满盆】。
这盆【海棠花】同时是【雪满盆】,满盆【白色】,也代表【雪姑娘】。非常纯洁。
第三句
出浴太真冰作影,
蔡义江注解: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玄宗曾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见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
红楼梦中还有:【杨妃戏彩蝶】(宝钗扑蝶),【杨妃】即是【出浴太真】。【杨妃】还出家当过一段【尼姑】,类似【妙玉】。
因此这一句,【出浴太真】既比喻【雪姑娘】,也是比喻【史湘云、妙玉】。
【冰】纯洁,透明。
【作影】----像影子一样伴随【江南宝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金锁图案)
(这第三句,还是赞扬宝钗、湘云的。)
第四句
捧心西子【玉为魂】。
蔡义江注解: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2]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红楼梦中,把黛玉叫做【病西施】,晴雯也像【病西施】。
因此这一句,是写【黛玉的】。
【黛玉】是【江南宝玉的夫人】,【宝钗是妾】,在宝玉的诗中,必须都点到,一个不能遗漏。
【关键】是【玉为魂】怎么解?
因为《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一个是【江南甄家的宝玉】(此人是甄士隐),另一个是另一个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宝玉】(此人是【贾雨村】)。那么【玉为魂】,【究竟是哪个玉的魂】?是江南宝玉的魂?还是贾雨村的魂?
作者写出一个【玉为魂】,答案有两个,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再看后面,才能知道,他的【魂】中,出现了【宿雨】。
】(此人是【贾雨村】)。那么【玉为魂】,【究竟是哪个玉的魂】?是江南宝玉的魂?还是贾雨村的魂?
作者写出一个【玉为魂】,答案有两个,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再看后面,才能知道,他的【魂】中,出现了【宿雨】。
第五句
----这句是【关键句】
【晓风不散】如何解?是难点。
第六句
宿雨还添泪一痕。【己卯(庚辰)夹批:妙在终不忘黛玉。】
我的解释:
【宿雨】会哭,能【添泪】,应是一个人,他很想念黛玉。不仅【发愁】,【还添泪一痕】。
(正如,苏小妹取笑苏东坡,"昨秋一滴相思泪,今春才流到耳边"。【宿雨】也是这样。又【添泪一痕】,正向耳边流。)
【宿雨】是谁?
【宿】是【寄宿】在【葫芦庙】的意思,【雨】是贾雨村。
【宿雨】含义:【寄宿】在【葫芦庙】的贾雨村。(他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宝玉】)。
贾雨村在【看娇杏】的时候,娇杏也【回头】几次,含情脉脉,有意于贾雨村。【娇杏就是黛玉】。
批语指出:【妙在终不忘黛玉。】黛玉即是【娇杏、封氏】
贾雨村看好的【封氏,黛玉,娇杏】,都是同一个人。
娇杏也【回头】,认为贾雨村【将来有出息】。双方都满意。
黛玉是不是【真的想念贾雨村】?
李纨说道: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李纨所说的【林姐夫】就是【贾雨村】。将来想,现在也在想。
宝玉和湘云也提到【林姐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在黛玉心中,已经升起一个新的【玉为魂】,就是贾雨村。已经【对贾雨村有意】(贾雨村----是皇帝)。
(黛玉和贾雨村,双方都有意;宝玉该怎么办?采取什么行动?就在下句。)
第七句
独倚画栏如有意?
我的解释:这个【独倚画栏】的人,正是【捧心西子,即【黛玉】(封氏,元春)。
【如有意?】是作者问【封氏,黛玉】,你【如果】对贾雨村【有意】?我就采取措施(在下句)……
第八句
清砧怨笛送黄昏。
蔡义江注解: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我对【标题,七节,玉为魂,晓风,宿雨,愁千点,如有意,送黄昏】都作了新的解释,全诗的含义,也就和网上的解释截然相反。
谁是谁非?观者自选。
顺便说明:
蔡义江先生,对古代典故研究很深,令人尊敬,值得学习,其著作我曾读过,本文也有所借鉴。但蔡义江先生,受《程高本》影响太深,用《程高本》的路子解释《石头记》是不能成功的。我发现,蔡义江先生也看出【有隐语】,但是弄不清,没办法,只好空着。
我先读《程高本》,后来【十年研究《脂本》】,才找到【石兄原型】。本诗中,一出现【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立刻就大概明白了,再琢磨琢磨其他句子,就全明白了。我不费太大力气,但写作水平不高,各位将就看吧,明白大意即可。
2020-12-7
-----------
附录:(以下是网上内容,我曾读过,有吸取,也有扬弃。
蔡义江著作片段:
(1)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2)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雪,喻花。(3)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玄宗曾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见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4)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2]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5)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6)宿雨:经夜之雨。(7)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8)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
网上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