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还真(8)贾政的故事
(2013-02-01 20:51:36)
标签:
文化 |
贾政不同于贾珍、贾琏每日偷鸡走狗,不同于贾敬一味好道,也不同于贾赦要娶鸳鸯,是一位比较正直的人物,但有些孔夫子味道,他和林如海一样,属于书香门第,训子有方,治家有法,廉洁为官等等,被批书人尊称为"政老"。由于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
----这样,贾家子弟的"纨绔气习",今日会酒,明日观花,偷鸡摸狗,聚赌嫖娼,就都与贾政无关了。
贾政在红楼梦中的故事,不过是考考宝玉小时候的志向;再就是,过问过问宝玉上学,检查检查宝玉的功课;讲讲林四娘的故事;关怀关怀宝玉的婚事;讲了一次笑话;狠狠打了宝玉一顿;有时上朝,进宫去等候圣旨,顺便去"东宫"一次;参加了可卿的葬礼;游览一次大观园;接待元妃省亲;要论公事,就是(37回)出学差,回来的时候"近海一带海啸",顺便替皇帝"赈济"灾民。其他重要事情,都是隐写的,例如四次接驾,被抄家,等等。这个人物原型显然是苏州织造李煦。本文列出一些证据。
(1)姑苏
作者交待: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所点出的石头降生地址姑苏,正是苏州织造李煦的住址。后来,大观园撑船的"驾娘",12个戏子、12个尼姑,也都是买自苏州。因此说贾政原型为李煦,地址符合。
(2)做衣裳的
《好了歌》道: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侧: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
----李煦从1693--1723,三十年任苏州织造,专门负责为皇帝做衣裳,做了一辈子衣裳,自己却变成"白茫茫大地"。因此说"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非常实际,妥极是极。
(3)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妃子家有两个,一个是皇帝家,一个妃子的是娘家。
《红》文: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此贾政成了妃子家。
李煦成为妃子家的经过:
顺懿密妃,王氏,知县王国正之女。康熙二十余年入侍宫中。是康熙帝南巡时(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不知道那一次是王氏入宫的时间)苏州织造李熙送给康熙的(王氏是李熙的表妹)。----择自网上
----由于王嫔成为康熙密妃,但王嫔并不是李煦的女儿,而是表妹,王嫔先嫁给李煦五弟李炆(甄士隐),后来甄士隐出家,王嫔被康熙看中,才不得不嫁给康熙。因此说,李煦是王嫔的前夫家。至于小说中把元春写成贾政的女儿,属于真事隐的。李煦便成了妃子家。
(4)四次接驾时间
赵嬷嬷道:"……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
----李煦接驾是康熙第(三四五六)次南巡,时间为:
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三月癸未
第四次南巡:四十二年二月丙戌
第五次南巡:四十四年三月辛亥
第六次南巡:四十六年三月己未
道光四年的《苏州府志》:《杂记》四说:"南巡四次,克己办公,工匠经纪,均沾其惠,称为李佛子。"诗人赵秋谷在悼念李煦的诗里说:"三十年中万宾客",李煦实任苏州织造三十年,可见他结纳了多少天下名士,
(5)元妃省亲是哪一次南巡?
《红》文:"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恩准贵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这段话和第三次南巡的准备时间吻合(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 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这一年,密妃已进宫十年,能可能陪伴康熙南巡,到达苏州。
----详见本人《探索元妃省亲的真实性》,2009-8-18 下午12:51 发表于 学术研究 。
(6)接驾盛况与元妃省亲的热闹场面吻合
接驾的盛况,如何沿江搭戏台,如何演戏,如何张灯结彩,网上有介绍,下面择录一段精彩介绍。
如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以苏州织造为驻跸地,李煦曾为此大兴土木"加辟而新增之,敞以亭阁,延以廊庑,翠竹碧梧,交荫于庭,清风徐来,则飒爽衣袂间",对此康熙还题了一幅"修竹清风"的匾额,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李煦为准备第二次接驾,又在原基础上加以扩建,并增设戏台,看戏厅,内戏房。同时还召苏州当地寒香,妙观两个戏班优伶排演《长生殿》、《千金记》等剧目,圣上观后"甚见嘉奖",并在戏班中各选二、三优伶,"供奉内延"。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由李煦与曹寅郎舅二人各捐白银二万两,在杨州三汊河修建行宫,当时李煦幕友张云章在《赠织造李公二首》中,就有"三开阊阖作天门"之句,并注云:"公自居职,三遇皇上南巡驻骅织造府"。另有人在《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书中记载:"行宫宝塔灯火如龙,五色彩子铺成古董,诗画无记其数,月夜如昼"。其中并记有李煦在苏州恭迎圣驾的详细情景:"三月十七日午刻,(御舟)进苏州阊门,泊舟,织造李奏准……沿途河边一带数里,设戏台演戏恭迎。过街五彩天蓬,张灯结彩,由大街至苏州织造,内备行宫驻骅,又献故事孩童抬阁七座","四月十二日自杭州回,午刻抵苏州……未时进葑门,抵达新建行宫驻骅,又织造府李进宴,演戏"。由此可见当时李家那种接驾盛况。
----作者:fendy69
上面这段精彩介绍,和元妃省亲的热闹场面基本吻合。
(7)为皇子买香菱
买香菱的故事涉及"葫芦案",葫芦庙"火起、祸起",把甄家烧成一片白茫茫大地。
----此事和李煦也有关:
李煦供称:康熙五十二年阎姓太监到苏州,说阿其那命我买苏州女子。因为我受不得阿其那的威胁,就妄行背理,用银八百两,买五个女子给了。(网上)
李煦买女子送给胤禩,胤禩成为薛蟠原型之一。这个买女子案,后来成为李煦被发配到黑龙江的原因。
(8)为皇帝卖人参
人参的笑话
【甲眉、戚夹、蒙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3回)
人参从哪里来?产地是东北长白山,是从东北贡品基地打牲乌拉来的。
金元宝、银元宝哪里来?卖人参挣来的。
谁替皇帝卖人参?李煦、曹頫等人。这有好几条奏折可作证。
例一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请旨事。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奏事六品官双全等交出李煦等为售人参事具奏汉文摺一件,人参列等摺价单一件,传旨:著交内务府总管。钦此。
据李煦等所奏汉文摺内称:奴才李煦等谨奏,为遵旨奏闻事。去年腊月二十九日,奉上谕:著将人参一千零二十四斤十两五钱,交付曹頫、李煦、孙文成运往南省售卖,售出之银两,著交江南藩库。所交银两数目,著曹頫奏闻。钦此钦遵。奴才曹頫将运去之人参,与李煦、孙文成共同监视,分为三分售卖,每处售价银九千八百八十七两六钱馀,总共银二万九千六百六十三两馀,俱已送交江南、苏州藩库。除将售参缘由、价银数目呈报内务府总管查阅外,谨此缮摺奏闻等语。
查本年正月,臣衙门奏请将交付尚志杰售卖之人参一千零二十四斤十两五钱,交与曹頫、李煦、孙文成运往南省售卖。售得之银,若由彼处雇工送交内库,又须耗费工钱,请即交与江南藩库,并著曹頫等将交付藩库银两数目,明白奏闻;该布政司亦应将实收银数,呈报户部,户部据报,按照曹頫等交付藩库之银两数目,送交内库等由具奏。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在案。
既然如此,请将曹頫等所交江南藩库售参银两,咨行户部,请照数送交内库可也。为此,谨奏请旨。等因缮摺。
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郎中海章、董殿邦,交与奏事六品官双全、奏来张丈彬转奏。
奉旨:依议。钦此。
大人谕:交广储司,即咨行户部,请将银两急速送来。此谕。
……
从上述档案可见,从康熙五十三年起,到康熙六十一年,李煦为皇帝卖了好几年人参,挣了不少金元宝、银元宝。上面的笑话便是对皇帝的讽刺。李煦被抄家,也是由一条有关人参的奏折引起的。因此作者编排这个笑话,明显是取笑康熙的。
(9)管理"乌进孝进租"
李煦从1688--1692共五年时间,任畅春园总管,管理来自吉林打牲乌拉的"岁贡",当然见过"贡单"。乌进孝进租,就是皇帝过年时收到的一次"岁贡",熊掌,大鹿,獐子,狍子,野猪,野羊,青羊,海参、鲟鳇鱼等,都是东北三省的特产。
----详见本人《从乌进孝进租看贾珍的身份》,2011-1-16 下午4:14 发表于 细品红楼 。
(10)出学差
贾政从(37回)出学差,到(71回)才回来,53回祭宗祠都没有参加。这次"出学差"干什么去了呢?这离不开李煦的简历,看看李煦的简历就知道了。
康熙五十年,发生"江南考场舞弊案",李煦、曹寅作为康熙在江南的密探,相当于现在的"特工",为康熙明察暗访打探消息,暗中监视审判的进程,写若干秘密奏折,为康熙决策提供依据。
例一,常州的考场舞弊案
康熙五十年六月十三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家人赍回摺子,随叩头开读,奉御批:知道了。前者所奏学院之事并巡抚如何了?钦此钦遵。
臣伏查学臣张元臣,先因常州府江阴县学生员钱伦告承差陈文瑞,遂将钱伦责打。后因士子喧哗,不进考试,又将陈文瑞责革,众心方定,仍照常赴试矣。抚臣张伯行沧浪亭书局已经停止,其所管地丁钱粮,各府徵收目下未足四分之数。至于南省漕船,业已全兑过淮,理合奏闻。
……
例二,南京的考场舞弊案
网上朱志泊 赵 非的文章《从清廷奏折看清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案》
康熙五十年是辛卯年,八月,辛卯科乡试在江南贡院如期举行。发榜后人们发现新科举人吴泌、程光奎竟都是粗通文墨的半文盲,又都是扬州盐商子弟。于是舆论哗然,群情激奋,南京考生把"贡院"门额涂抹成"卖完";苏州考生千余人共抬财神像进入孔庙明伦堂(孔庙的大殿),辛辣地讽刺钱能通神,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强烈抗议。因这次正、副主考官分别是左必藩和赵晋,于是大街小巷传说这样两句顺口溜: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混身是胆。
吴泌、程光奎等都是扬州盐商的子弟,于是在扬州盐政院(今皇宫广场处)设立特别法庭审理此案。……
李煦在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上呈的密奏中报告审判庭初审的两条结果:(略)
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十六日,李煦又密奏会审科场案的最新进展:(略)
李煦于八月初八日上《奏报穆和伦等审理科场各案情形分析》:(略)
李煦于八月二十一日上《奏陈穆和伦等审理督抚互参事件及科场案情形分析》:(略)
李煦于九月初六日上《奏报科场案尚未审明督抚互参案已审完折》:(略)
李煦于十月初四日上《奏为科场案已审完并众人议论情形折》。在奏章中,他陈述了扬州百姓的反映:(略)
----贾政出学差,去当密探去了,为康熙收集情报,最后康熙奖惩了相关官员,平息了科考案。
(11)御田粳米
在送给刘姥姥的物品单上,特意写有下面两项:"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
御田粳米是怎么回事?
原来康熙皇帝曾经亲自推广"御稻种",即两熟稻种,李煦曾在苏州试验种植"御稻种"。这从奏折中可以看出。
二百 曹頫奏请圣安并求赐稻种由摺
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再蒙万岁恩赐稻种,奴才向母舅李煦分得稻种一斗,奴才先用种六升,种田一亩有另,于四月内插秧,七月中收割,得谷四石二斗。因恐新稻收迟,不及栽插,故留原种四升,于六月内布出秧苗,头季刈获之后,其田随即耕褥,复插次季秧禾,约十月内可以收割。江宁百姓农夫见此一年两收稻种,莫不欢欣踊跃,求种布种。奴才谨将稻样米样,并江宁七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并请圣旨,伏乞将汉才收存新稻恩准分给江中百姓,俾得普沐天恩,家丰户足,人人庆乐雍熙矣。谨此奏闻,伏乞圣鉴施行。
朱批;知道了。稻种一事,已批于李煦摺子,尔问,即可知道。
----以上是康熙推广"两季稻种"的情况,李煦、曹頫都参与种植试验田。因此在送给刘姥姥的物品中一提。
(12)荣禧堂
荣国府挂着"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蒙侧:真是荣国府。】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1、"修竹清风"匾额
----康熙第三次南巡到达苏州,曾为李煦"题了一幅"修竹清风"的匾额"(见上面接驾部分)。
2、普济堂御书匾额
二百一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頫同挂普济堂御书匾额情形摺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曹頫至江宁传示谕旨:李煦、曹頫同挂普济堂御书匾额。钦此钦遵。……
朱批:此匾不该如此声扬。
----既然曹、李两家,同时为普济堂挂上御书匾额,便写出荣禧堂匾额。
(13)贾政没有出席"祭宗祠",为什么?
----因为祠堂中没有贾政的祖宗。祠堂中为什么没有贾政的祖宗?这个问题,留待"贾赦的故事"部分再谈。
(14)收养林黛玉
童力群先生《李煦家属考》说"李煦有一女儿遁于佛门","李煦的某个女儿是尼姑",我以为这个尼姑,就是收养的林黛玉,即林红玉,亦即妙玉,后来的批书人立松轩,一道。
李煦在玄墓山的家庙,当于康熙四十年(1701)建成。(此条信息,择自《红楼梦》中的蒙古语,作者鲍向荣(荣荣) 在 2011-7-6
下午2:36 发表于 学术研究 )
妙玉出家地点"玄墓蟠香寺",和李煦在玄墓山的家庙地址吻合。
----这个问题,这里不详述。可见前面的《红楼梦故事还真》(2)人物原型一览表"林红玉部分"。
(15)石呆子被抄、江南甄家被抄、李煦被抄,三者对比
石呆子被抄家
原因是石呆子有许多折扇,"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
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48回)
----石呆子被抄因为扇子,属于经济案,不是政治上反清。结果【不知是死是活】。
甄家被抄
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75回)
----甄家被抄也是经济案,不是政治上反清。石呆子被"拿他到衙门里去",与甄家"调取进京治罪"基本一样。
李煦被抄
雍正元年正月初十,复查李煦亏空一案,查抄李煦家产。原因也是【拖欠了官银】,和石呆子一样,【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
雍正二年十月十六日,李煦家属及家仆钱仲璇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雍正下旨将李煦家人共有二百二十七名口【押送到京】,除了李煦妇孺十口人之外,其余皆于崇文门外变价拍卖。(网上)
----李煦倾家荡产,变成白茫茫大地,和石呆子被【弄得人坑家败业】一模一样。
雍正五年(1727),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曹朋等运送缎匹沿途"骚扰驿站",曹頫又被查处织造款亏空,曹家被抄。在查抄曹家的同年又查出李煦曾为阿其那(康熙第八子胤祀,"阿其那"为讨厌之意,雍正为其诏改此名)买过五个侍女,为此,李煦再次入狱,后来被雍正【流放到乌拉】(今黑龙江省境内),两年后(1729),李煦溘然长逝,时年七十五岁。"(在打牲乌拉【冻饿而死】)
----李煦 【冻饿而死】,和石呆子【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一模一样。
----李煦被抄,开始属于经济案,和甄家完全一样,两者都是【拖欠了官银】,【调取进京治罪】;
----把石呆子的扇子抄了来,目的是【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李煦被抄,也是【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两者又一致。
----从结果看,石呆子被【弄得人坑家败业】,【不知是死是活】;李煦被抄,【流放到乌拉】,也是家破人亡,【不知是死是活】;甄家结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三者完全一样。
----石呆子说【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李煦正好是【冻饿而死】。
----石呆子被抄缘起于【折扇】;李煦被抄缘起于【奏折】,李煦曾给康熙皇帝上过多个秘密奏折,并因一个卖參的奏折获罪。最后导致被抄家。
(古代【奏折】是一折一折的,可以折叠,像【折扇】,作者所写的【折扇】可能隐指【奏折】,20把扇子,代指20多个奏折。)
这样对比结果,石呆子被抄、甄家被抄、李煦被抄,完全一样。
宝玉是【石头】;其父【贾政】必为【老石头】;贾政世代诗书,是个【书呆子】。
所以,【贾政】= 【老石头】+ 【书呆子】= 简称【石呆子】
因此说,石呆子是贾政,是李煦的别名。
----以上,属于李煦的实事在小说中的写照。作者借怀古诗形式,予以怀念。
(16)淮阴怀古 (作者缅怀伯父李煦)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蔡义江注释]
1.淮阴--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清江市,故城在其东南。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韩信(?-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封为齐王,徙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在楚汉战争中破赵、平齐、击楚,战绩颇著。但后来他闹独立,搞分裂,阴谋叛汉,被吕后所诛。
2."壮士"句--指韩信年轻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的欺侮,当时,他被迫从人家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3."三齐"句--韩信被分封齐王之日,正是决定他最后结局之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三齐位,指即齐王之位。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他不如割据一方,谁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将来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马上背汉。后来,他伏罪被处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4."寄言"句--韩信早年贫困,品行不端,不事生产,"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受"胯下之辱"时"一巿人皆笑信以为怯"。这里叫世俗之人不要小看和鄙视他,是说他日后大有作为,且能受恩知报。
5."一饭"句--韩信有一次在城下钓鱼,一个洗衣妇可怜他饥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时,召见这个洗衣妇,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
[个人试解]
淮阴既然在江苏省,《淮阴怀古》当然是缅怀一位江苏人,李煦恰如其分。作者用三齐王韩信,比喻伯父李煦的忠烈。
李煦母亲是康熙保母,李煦本人忠于康熙,当苏州织造,四次接驾,为皇家炼铜、买粮、做衣裳、管盐税,收集情报,当"晴雨表",在内务府当差,效尽犬马之劳,又将表妹嫁给康熙,最后,被雍正抄家,陪了表妹又折兵,先被判死刑,后来改为发配,在黑龙江冻饿而死。和韩信的下场很相似。
韩信伸手,向刘邦要求"当齐王"。李煦也伸手,向康熙要求"当盐官"。也相似。
韩信被吕后处死。李煦被雍正抄家。下场一样可怜。"龙斗阵云销。"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忠烈多可怜。
壮士须防恶犬欺:"壮士"指李煦(贾政)。"恶犬"指康熙(贾雨春)、雍正,及其走狗。
三齐位定盖棺时:三齐王韩信是忠义之士,自有后人盖棺论定。李煦一生,光明磊落,人称"李佛子",肝脑涂地,也是忠心卖命。
寄言世俗休轻鄙:世人不要轻鄙韩信、李煦。
一饭之恩死也知:韩信是年轻不得志的时候要饭吃。李煦在黑龙江冻饿而死,晚年没有饭吃。
一饭之恩,死当效命,一死不足虑。
批书人曰:◇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辰夹:到此为止)◇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1回)
君子之则五世而斩,宫廷争斗,自古如此,可以谅解。
----详见本人《怀古诗》详解,2010-10-18 上午11:11 发表于 "红楼艺苑" 。
(17)赤壁怀古 其一(缅怀全家)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个人试解]
众所周知,赤壁大战,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所有战船都用"铁锁练"着,无法逃跑。被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烧得"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作者家族(李煦家族)被抄后,有一段经历,和赤壁大战中曹军的战船相似。
众所周知,李煦家族被抄后,家属、家丁几百口人,成为犯人,被押解去北京受审。由苏州到北京,要过长江,必须乘船。犯人乘船,必须用"铁锁练孤舟",以防逃跑,男犯本身还会有手镣之类。这情景,和古代曹军的战船都用"铁锁练"着一样,十分类似,于是,作者浮想连篇,怀古悼今,写下《赤壁怀古》。这是一次全家上船,带枷锁的跳舞,在鞭子的抽打下,带铁练畅游长江,所以叫"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作者被抄家的原因是"葫芦庙火起",曹军失败的原因是周瑜纵火,两者也是对应的。
家船对战船,手镣对铁锁,家人对曹军,"葫芦庙火起"对周瑜纵火,同样是"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比喻得非常恰当。
此诗的内容,也流露在其它地方,可作参考的诗词有:
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三喧牙牌令)
宝琴笑道:"请君入瓮。"(射覆令)大家笑起来,说:"这个典用的当。""请君入瓮"就是"请李煦入狱。"
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这些令词,都是很不吉利的,都与《赤壁怀古》遥相对照。因此说,《赤壁怀古》就是作者回忆抄家后,乘船北上,被押解进京的一段经历的写照。与作者是否姓曹,毫无关系。作者一不想名垂千古,二不敢留个虚名儿给后人,怕被人发现,他的"姓"也采取"假借汉唐"的手法,就假借《赤壁怀古》中曹操的姓了。
(作者姓什么?甄士隐即"李乡绅",作者姓李,为李煦家族,这在前文"《掰谎记》解析"等处均已经得到。)
(18)后40回中的贾政(本文省略,以后再议)
注1:苏州织造"由资深的内务府正五品郎中出任",与后40回贾政升任"工部郎中"完全一致。
注2:后40回所说明的贾政总人口与童立群的考证基本一致。
原文: 一时贾政不放心,又进来瞧瞧老太太。见是好些,便出来传了赖大,叫他将合府里管事的家人的花名册子拿来,一齐点了一点。除去贾赦入官的人,尚有三十馀家,共男女二百十二名。(83回)
----童力群所考察李煦家丁217人,和后40回赖大拿来的花名册212名,仅差5人,是由于统计方法不同,或统计时间不同。
2012-11-13
===============
附录
李煦简历
李煦(1655年-1729年)字旭东,又字莱篙,号竹村,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二十九日生,正白旗荫生。
康熙十三年(1674)任中书舍人,后任广东韶州知府。
李煦调离韶州时,韶州人为立《去思碑》,建"遗爱祠"。郑际泰的"去思碑文"还说:"全无白璧之瑕,久有青天之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任浙江宁波府知府。
康熙二十六年(1687)之后,任畅春园总管。
康熙三十二年(1693)始任苏州织造,至雍正元年。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雍正元年(1723)正月十四日,李煦名义上因巨额亏空而被抄家、押讯。
雍正四年(1726)因十三年前买五婢女送给允禩案发,于次年二月,以"奸党"罪充发打牲乌拉。
据李果"李公行状"文中载,李煦死于雍正七年(1729)二月,终年七十五。
李煦家谱
祖父姜演;
父----李士桢;
生母----文氏,是康熙的奶母。
妻子----王氏。(下面说明)
续妻----韩氏。韩氏'名'下并无子嗣名记载。
妾詹氏----生子以鼎。李鼎,生于康熙甲戌年(即公元1694年)。李鼎之妻是班第之女、陆伯赫之孙女。
妾苑氏----生子以鼐。李鼐,生于康熙丁丑年(即公元1697年)。
李煦的某个女儿是黄阿琳之妻。李煦的这个女儿(黄阿琳之妻)应比李鼎年长。
李煦有一女儿遁于佛门
李煦妹妹----嫁给曹寅
李煦有五个弟弟
李煦家仆有多少?
李煦家属及家仆钱仲璇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将应留审讯之人暂时候审外,其余记档送往总管内务府衙门,应如何办理之处,业经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经派江南理事同知和昇额解送前来。等因。
当经臣衙门查明,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人一及幼女一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其留候审钱仲璇等八人,俟后亦交崇文门变价。
被抄家时,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后说"李煦家属十五名口"。
(以上参考了童力群《李煦家属考》及其他资料)
王夫人的来历
李煦娶王夫人的史料
1673年9月李士桢升福建布政使。次年李士桢取道浙江赴任闽藩,因耿精忠已经在福建叛乱,无任可到。适浙藩出缺,为浙江总督李之芳题留浙省补授。(----择自网上《李士桢、李煦父子与红楼梦》)
紧接着,(康熙十三年,1674年)。20岁的李煦授中书舍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疑谓李煦自都中请假来浙省亲。(网上资料)
我分析:此次"来浙省亲",可能即娶王夫人。这年,王国正似应在浙江省临安当知县,李士桢在"浙省补授",李士桢的原配夫人王氏是王国正的妹妹,两家有亲;王国正将女儿许配给李煦,成为王夫人;后来王国正又将小女儿王嫔许配给李煦五弟李炆,李炆死后,王国正又将小女儿王嫔改嫁给康熙,成为密妃。因此,王夫人与王嫔(即薛姨妈)为姐妹关系。王嫔1667年生,到1706年,40岁,与薛姨妈的年龄(四十上下)完全一致。红楼梦中,宝玉曾去临安伯老太太家,就是去姥姥家(王国正家)。
李鼎从小娇生惯养。加之从小混在女戏班中(有贾宝玉的影子)学戏,串戏,从而养成了奢侈之习。名声不大好。从他于康熙五十七年在京,康熙五十九年夏奉命送桂花至热河的情况看,康熙只看中他的演戏才能。而戏子是社会卑贱之人。故好串戏者,是难当官的。清?顾公燮《顾丹五笔记》载,李煦"公子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梨园演《长生殿》传奇,衣装费至数万,以致亏空若干万。吴民深感公(李煦)之德,惜其子不类也"。(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