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0032zdiPgy6SVflc09Qb2&690
很早以前就看到这本书,一直都没有去购买,就一直担心我是不是符合书里面说的,我也拿走自己孩子的幸福。正巧碰到京东商城里搞活动,买200减100元,为了凑够书的钱,我就买了这本书。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的作者李跃儿老师用了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经验,写成的一套对“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有着自己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个一个的故事感染,感受书中的教育思想。我用心的从第一个章节开始读起。
第一个故事中讲到一个小姑娘,叫杨一帆的5岁女孩,她的种种表现,让家人误认为是一个“问题孩子”。家人的疼爱呵护,反而让孩子接受不到生活中的必要的刺激,没有了交流和沟通,大脑就是白纸一张,始终是荒废的。
李老师用各种办法来刺激孩子的感受和情感表达。通过讲故事,孩子们一起表演,再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这些方法,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不仅思维打开了,孩子的“心”激活了,情感开始流淌……
但是对于大人来说,不懂教育,不能很好的理解“儿童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成长”的道理。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重复的画某一个图像,直至到完全背下来。孩子画的都是程式化的符号,没有了感知,思考,更没有了创造。家长认识
到的艺术学习就是简单到画的像,画的多的这种层面上。要求的都是“教”的方式,学扫技术,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不认可“培养”方式。家长其实只要思考一个问题就好了,“你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一个只能积累知识的工具,还是一个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管束孩子到底用什么方式?强行管束!不,李老师提出了用爱的方式,不用强行管束也能使孩子很棒、很尽力、很守纪律。这种爱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的爱来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与你“交换“,用同样真挚的情感”回报“ 你。这样的情感就会促使他发奋努力、遵守纪律。 孩子的爱是没有目的的。
我们要感悟童心。现实生活中的家长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很少注重孩子们的心灵。甚至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 这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心灵时候,无法使用成人习惯使用的语言和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氛围。如果你看到一对夫妻,如果是相爱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来的那种融洽的气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觉不到那样的气息。同样,好的教育,好的生活环境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带有这个特征。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样的一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得到滋润。
孩子与家长的平等的相处关系。每一个家长都会爱自己的孩子,甚至都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这样做全都是为了孩子。家长来设计孩子们的一切,而不管这些设计是否正确,孩子们是否喜欢,孩子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没有办法抗争,只能被迫接受,默默的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创伤与扭曲。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们平等的相处。我们都要思考,自己的爱到底是上帝之爱还是天使之爱?
还给孩子本应该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教育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