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2-06-02 14:35:22)
标签:
杂谈 |
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4月小学思品国培作业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实践证明,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是品德课程淡化教育痕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尽管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因思想品德教学多受应试教育的桎梏,重知识的传授,轻行为的养成,重工具理性,少人文关怀的惯性依然存在,所以出现了许多无效的情境,要提高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思索对策。本文就小学品德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 情境创设 、问题 、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在这样一种情境,那就是情境中没有冲突,只有老师的口头说白或图片出示,这种情境其实不叫情境。由于不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思想风暴,因此也不利于学生内化德育要求。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认识他们很重要》一课,教师和学生讨论到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老师拿出一些常见的交通和安全图片,然后,教师让学生现场记忆一分钟,接着进行竞赛抢答。课堂实际显示学生因为没有深刻的体验,光是死记硬背,反应淡漠,效果差。
对策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在针对性的评课中,老师们研讨建议适当运用课外资源,为教学穿插生动感人的故事。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网上看到安全事故的相关报道,可以有选择地运用。比如,可以借助放录像,配有音乐、解说、的画面内容:“绿草、鲜花、儿童”,有金色的童年过渡到交通事故中,一个小小的生命被无情地碾入车轮之下,使人触目惊心。让学生谈,看了录像后,你有什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安全与交通标志,学生会积极投入,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构建生活课堂
问题2:情境创设局限于导入环节
很多品德老师只喜欢在课堂导入的时候使用情境创设,他们觉得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开开眼界,激起的学习兴趣,引出新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的确,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创设能起到很好的引起注意和激发动机的作用,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局限于导入环节,而应该在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对策2: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始终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能将情境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步步设置情境,从情境中提出任务。每一个环节的情境都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每一个任务的提出都是在上一次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提升。
以本人教学《认识他们很重要》为例:
(1)导入的情境:放录像让学生认识安全交通事故的触目惊心,引发学生谈感受,导入认识一些安全与交通标志很重要。
(2)操练的情境:要求学生看标志、说含义,并且画一画过的一些常见交通安全标志,展示在黑板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交通安全标志,培养了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拓展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交通安全警示语、宣传标识与或公益广告,让学生到生活中查阅书籍、上网或实地考察更多的交通安全标志,并了解它们的含义。
问题3:情境创设目标指向性弱,难以为教学目标服务。
有时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情境创设的效果而使用了大量的幻灯图片,昂贵的教具和激昂的语言,然后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创设出一个情境,既劳民伤财,又远离了目标。又或者,教师设计的情境没有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虽然有了情境,可是却难以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只是手段,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是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情境前,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从而让情境能紧扣教学目标。
(1)情境力求简约。在创设情境时,要避免费时费力费钱的情境,只有容易创设的且能快速的引导学生转入到课堂学习内容的情境才是教师的首选。
(2)语言调控到位。要让情境紧扣教学目标,教师要有调控艺术,避免提发散性太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的语言如果太随意,可能会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发散到十万八千里,从而不能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即将偏离教学内容,答非所教,答非所学时,教师应要机智地将其拉回正题。
问题4:情境创设时不注重趣味性
在品德课堂中,有的老师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削弱了情境教学的吸引注意和激发动机的功能。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和真实社会经验,而创设出一些高于学生生活的,没有真实感受的情境,从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
如老师在教学《当五星红旗升起来》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识了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指导学生认识了当五星红旗升起来时该怎么做的内容后,然后老师为了要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简单地说了一句 “现在马上要进行升旗仪式……”学生愣了好久才明白过来,尴尬的老师只能一步一个命令:立正,敬礼,学生显得被动,教学效果显然没有达到。
对策4:渲染现场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应该要有浓厚的趣味性,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述片段中创设的口头情境显然是苍白无力,要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可以创设恰当的视听情境,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老师可以先播放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力挫群雄,获得奥运金牌的实况,然后模仿播音员的口吻说:又一名运动员为我国争得了一枚金牌,全中国人民为他骄傲,五星红旗又将冉冉升起……接着,教师面向国旗肃立,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学生就会被情境感染,从而渐入佳境,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5:情境创设虚假,学生体验不深。
在日常教学中,有许多老师也提供情境,但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或提供虚假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说"高尚的谎言"。在教学《我懂事了》这课内容时,我说了一个同学的事迹:一个孝敬奶奶、勤俭持家、刻苦学习的留守儿童。进行了生动的事迹介绍后,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应该向她学习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要尊敬长辈,有的说要孝敬父母,还有的说要为家人洗衣服,洗碗,扫地,拖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一个个把该干的家务活都说到了。但我一听就觉得洗衣、烧饭等家务事二年级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是停留于口头的虚假答案。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而回答问题,这是虚假情境导致的结果。
策略5:创设“生活化情境”, 把无声的“教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做到模拟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通过课堂这座桥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通过情境创设的“生活化”,把无声的“教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1)由传统的“教教材”走向“教学生”。
教师应以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去教学,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为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善于研究学生的特点,善于捕捉学生心灵的闪光点,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教师应从自我的“成人世界”走进“儿童世界”,在儿童世界中感受儿童的需要、情感、认知和思维,并将这些所感所知进行积累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融于教学内容中。
(2)给孩子们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与儿童的生活相似的情境,用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气氛中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问题6:情境创设后没有情感升华
品德教学包含学生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重技能目标,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是无视情感目标。如果能在创设情境时既注重这个情境的操作价值,使学生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同时,兼顾情感目标的体现,才有助于抓住学科内涵,使品德课更加丰实饱满。
对策6:在情境教学中体现情感目标
小学品德教学的情感目标不仅可以通过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成就感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在情境教育中进行相关的品德教育和思想熏陶来实现。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清晰的融入情感、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教学目标。
如教学《我们生活变化多》,在课的开始,出示自己上小学穿的一双破的布鞋及上衣,花布拼接的书包,和现在同学的名牌鞋子、衣服,漂亮的书包进行对比,配以教师生动、感人的解说……,学生完全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生活变化之大,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从而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教学。
虽然课堂情境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但一节没有情境的课堂就好像没有血肉的躯体,非常的单薄,缺乏生机;如果创设的课堂情境对课堂教学没有一点辅助和引导作用,甚至是误导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情境还是不要创设。要让创设的情境更为有效,使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摒弃无效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触及学生精神和意志的需要,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品德实效。创设课堂情境时,要对所创设的情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思考。怎样的课堂情境是有效的、高效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一线品德教师继续探讨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