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 人性 人生》之人生篇#论教育(2.性格的培养)
(2012-05-29 10:30:23)
标签:
人世人性人生教育性格 |
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使其形成好的性格,我们不能改变的是其先天遗传基因,但后天的影响是可以的,而且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占一半)。在这些因素中,成长方式及教育的内容我们基本上改变不了,因为这是社会性的。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是我们能改变的。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二是一个好幼儿启蒙老师。三是所居住的周边环境,包括一同玩耍的孩子们和幼儿园的同学们的性格及其家庭性状。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这个道理。如果说现在人们反映幼儿园的收费比博士的学费还高,而激起民愤,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幼儿园的教育却远比博士教育重要,博士教育不能对性格有任何影响,只能增加知识和视野,只是在自我层面上提高理性水平,而本我和超我的人格却是幼儿园教育的主题,而对人生和命运起主导作用的显然不是理性的自我,而是本我和超我,是性格以及有性格和环境及人生经历互动而形成的习惯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到达的成就和高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远大于高等教育。
2.性格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教育无非有三个内容:智力、性格习惯和道德规范。其中性格习惯是最关键和重要的。性格习惯决定命运这话一点不假,因为性格决定了你一生在所有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选择时点所持有的态度和方向,从而好的性格习惯便会使这所有的选择都朝好的方面,这个特点是另外两者无法比拟的,即使它们也很重要。智力只能让一个人更聪明,从而多走捷径、少费力气,在理论某一单纯的工作内容方面能有较高的成就,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下,更决定人发展的却不是它。而道德习惯是对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身生活习惯和态度,它有利于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但确点是限制了人自由的思维和创新,即限制了人内在潜力的开发和利用。
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不可偏废,那么在它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呢?如果智力和性格习惯发生冲突,我们首选性格习惯。因为智力是可以在孩子一生中持续开发的,只要她本身的遗传基因设定了其能达到的高度便能在一生的学习和思考中最终达到这一高度,因此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从孩子早期开发相对是要早点达到这个高度,并且对潜力尚有挖掘的空间,但这种空间的幅度应该不是太大。但性格习惯则完全不同,它不能在孩子成人后进行改变,而只能形成于孩子的成长早期,一旦形成某种性格习惯便终生不变,即使外在的表现为改变了也只是形式上和做出来的,本身不会改变,从而这种固定下来的性格便决定着一生大大小小的选择,从而决定着人生方向和命运。目前,我们普遍面临着在孩子玩与学之间如何进行平衡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上最关心的问题和我国教育弊端最重要的表现,按照以上理论和说法这个问题便很容易得到回答。玩与学虽然都很重要,但当产生矛盾时当然是玩更重要,因为玩培养的是孩子正常的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以及挖掘潜力的创造力,而一味的学虽然能对智力有好处,但却压抑人性和创造力,产生心理时常和变态,影响正常性格的形成,产生高智商、低情商的书呆子,而这种书呆子一辈子都跳不处这个阴影的樊篱,这是因为性格的固执和不可改变性造成的。如今我国的教育体系下,正造就着性格怪异、心态失常、承受力差、无创造力、不善交际、注重自我的一代。并且多数家长虽然知道总学不好,但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深远意义,而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带着孩子报班考级,将孩子心灵正常成长的时间都奔波于此。
同样,也要处理好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规范是要的,但不可过于酸腐,过于固执,而应当开放积极,将目前放眼于人类的核心道德体系,而不应局限于其中的某个方面或角度。要摒弃传统思想中压抑人性的部分,这会让人遵守某种陈腐的清规戒律或观念,从而抑制了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这不是积极向上的开放科学的社会道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