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数字国学常识一
(2016-06-20 17:14:26)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国学 |
九州、九牧、九鼎
九州:
古代分中国分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衮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营州而无青、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并州而无 徐、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
另外,指大九州。 中国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时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谓“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台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九牧:九州之长。《周礼·秋官·掌交》:“九牧之维。” 郑玄 注:“九牧,九州之牧。”《礼记·曲礼下》:“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 郑玄 注:“每一州之中,天子选诸侯之贤者以为之牧也。”
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四海五湖、六合八荒、四瀆五嶽
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另外,中医所说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九夷。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江苏、安徽一带的部族的泛称,古时谓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如《尔雅·释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
八狄。古代对北方部族的泛称。出处《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淮南子·修务训》:“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一也。”
七戎。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出处《墨子·节葬下》:“ 舜西教乎七戎。”《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郭璞注:“七戎在西。”
六蛮。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八荒。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八"是指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荒,是荒远之地。"
四瀆五嶽爾雅曰:江、河、淮、濟為四瀆。又曰:泰山為東嶽,霍山為南嶽(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華山為西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
九功七德、六府三事、五官六府
九功七德
九功1、《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九功2、欲成功业者慎不可犯的九件事。《逸周书·成开》:“勉兹九功,敬人畏天……九功:一、宾好在笥;二、淫巧破制;三、好危破事;四、任利败功;五、神巫动众;六、尽哀民匱;七、荒乐无别;八、无制破教;九、任谋生诈。” 孔晁 注:“不犯此则成功也。”
七德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七德2、圣经中的七德行指谦卑,温纯,善施,贞洁,适度,热心及慷概。四种基本美德和神学三美德合称为七德行。
六府三事
1、任职:《书·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三事,三职也。为任职也。为任人、准夫、牧夫之职,故曰‘作三事’。”
2、《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由是五谷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辨诗》:“《九歌》者与六诗同列,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此则山川之颂,江海之赋,皆宜在《九歌》后。”《逸周书·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
3、《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颖达疏:“三事大夫为三公耳。”《汉书·韦贤传》:“天子我监,登我三事。” 颜师古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 晋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 唐 许浑《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诗:“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参见“ 三公 ”。
4、明 叶盛《水东日记·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枝藜杖伴身闲。
五官六府
1.面相:
五官,特指人的外貌长相。人们常说的“五官”,指的就是“眉、眼、耳、鼻、口”五种影响容貌面部特征。而人们常说的五官在中医与西医、字典中说得五官又有不同。中医学理论而言,指耳、目、鼻、唇、舌。
六府:《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指水、火、金、木、土、谷六者为财货聚敛之所,古人以为人类养生之本。后有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出发,将六府说引入相学,视为面 相中六个部位的别称,并认为从这六部位的虚实盈亏可测断人一生的禄命财情。《神相全编·十观》:"取五官六府。"注云:"六府者,天庭、日月二骨为天府……两颧为人府……地阁边腮为地府。"
2.官职:
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分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韦昭注:“类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
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周礼·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君臣》:“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3.天文学
《淮南子·天文训》: “何谓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何谓六府?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是也。”
《淮南子·时则训》云:‘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此即“六府”。
又云:“孟春始赢,孟秋始缩;仲春始击,仲秋始内;季春大击,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季夏德毕,季冬刑毕。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四月失政,十月不冻;五月失政,十一月蛰虫冬出其乡;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脱;七月失政,正月大寒不解;八月失政,二月雷不发;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济;十月失政,四月草木不实;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十二月失政,六月五谷疾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