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克木荐古文之六:《文选》序

(2016-06-06 16:02:00)
标签:

文化

文选

金克木

分类: 古文诵读

  《文选》序    萧统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1 式观,仰观。式,一说语助,一说通栻,个人认为表敬意通“轼”。  2 元始,起始。

3眇觌,远观 dí 【动】见;相见

4 玄风,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文选·虞亮让中书令表>》:“沐浴玄风”。吕延济注:“沐浴天子道教”。          5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6 书契,指刻在甲骨等上的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7 时义,对时政的见解。旧时铨试官员项目之一。?时代意义。

8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亦指栈车。《文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吕向注:“椎轮,古栈车。”大辂,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名》:“大辂在宾阶面。”孔传:“大辂,玉。”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也……大辂,辂之最大,故知大辂玉辂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         10 曾,竟,乃。

11 增冰:层冰。亦指冰山。《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王逸 注:言北方常寒,其冰重累,峨峨如山。 lǐn 形声。从仌(bīng),冻也。象水凝之形。冻的意思。本义:草木衰落,也做偏旁部首。古同“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12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踵,追随,继承。

13 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14 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五墟而高其郭。”马非百注:“邑居,城市住宅。”

15 凭虚,亡是,凭虚,指凭虚公子。晋潘岳《西征赋》,指西宾所以言于东主,安处所以听于凭虚也。    亡是,指亡是公。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物。

16 tián 【动】 会意。从攴(pū)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

17 扬雄《长杨赋》《羽猎赋》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18 匪,非;从流,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

19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壹郁,是沉郁不畅。多指情怀抑郁。出自《汉书·贾谊传》

怀沙,是屈原临终前的绝命词,大概意指怀抱沙石以自沉。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

 20志:心志,指思想感情。所之:所至,所达到的地方。形:表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曰:“《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国风·周南·麟之趾》麟:麒麟。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麟趾》是《周南》的最后一篇,这里用 以代表整个《周南》

21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 《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成语故事:濮水,也叫濮渠,流经春秋卫地。春秋时,濮水之畔,土地平阔气候温和,桑树遍野,谓桑间濮上。当时卫国音乐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相当普及。但在当时中华风气崇尚正派严谨、以礼持身的春秋诸国中,“郑卫之音”被公认为淫靡放纵的代表,具体事例记载极多。以科学严谨的考证,当时的青年男女并非劳动,也绝非歌舞甚至是自由谈情说爱,因为按照礼法,男女甚至不同路而行,更不要说共同劳作了,公开场合谈情说爱更是无稽之谈。而实际上卫国是在淫靡之音的熏陶下,男女礼法不严,纵情声色,幽会于此地而已。“桑间濮上”不但不是当时这里繁荣景象的具体写照,而正是极大的讽刺与批判,同时警醒后人一定要端正身姿、自尊自爱、以敬事人、以礼律己。

22 炎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李周翰注:“汉火德,故称炎。”

23 jué 【代】 ;           24涂,道路。也作“途”。

25退傅高帝六年(公元前201),为楚元,历辅其子及孙刘戊。戊荒淫无道,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汉书》有录《在邹诗四言52句,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之情,赞美邹鲁尊孔崇礼的风气。

26河梁之篇,指传为李陵所作的《携手上河梁》一诗。《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27三字:指三言诗。九言:指九言诗。《文选》吕向注:“《文始》:三字起夏侯湛,九言出高贵乡公。”夏侯湛,西晋人。高贵乡公,即曹髦,曹丕之孙。 (biāo):马勒在口中的部分叫衔,在口旁的部分叫镳。“分镳并驱”是 比喻不同的诗体并行不悖

28游扬,宣扬;传扬。

29 吉甫 周宣王贤臣 尹吉甫 。又称 兮伯吉父 。姓 ,名 ,字 伯吉父 (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曾率师北伐 玁狁 太原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30 穆若,温和;穆清。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美。 谓和美如清风化育滋养万物。

31 季子,季札。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吴王余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逐一品评剖析,说周与诸侯之盛衰。及见舞《招》,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矣。”

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xiāo》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舒布:舒发陈述。“舒”与“诗” 双声,以“舒布”释“诗”,是声训。既言如彼:已经像以上所谈的那些。 总成:总括成功。“总”与“颂”叠韵,以“总”释“颂”,也是声训。此:指上述尹吉甫所作的《蒸民》和季扎所赞扬的《颂》诗。

(zhēn):用以规戒劝告的一种文体。补阙:弥补过失。这句是说箴这种文是由于补阙的需要而产生的。:用以警戒的一种文体。弼(bì):辅助。匡:纠正。

:用以阐述道理的一种文体。析:分析。精微:精细。铭:用以颂扬功德或申明鉴戒的一种文体。序:通“叙”。清润:清爽温润。美终:赞美死去的人。

(lěi):赞扬死者的德业并表示哀悼的一种文 体。发:发生,产生。

图象:画像。:用以称赞人的一种文体《文选》中收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萧统认为赞这种文体是为了给画像作配而产生的。

:皇帝颁发的诏书。诰:皇帝发布的文告。:诸侯王公告下的文书。 :诸侯王公发布的文书。这四种文体都用于上对下。:记见上文注。:对君王言事的一种文体。:下级对上级的书信。这几种文体都用于下对上。

:誓师的文告。符:用以传达命令的一种文体。(xí):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的文书。品:类。

:吊文。:祭文。:哀文。这三种文体都用于悼念死者。“吊祭悲哀”只指三种文体,因为要凑足四个字,故加上一个“悲”字。

答客:指借回答别人的问难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文体,如东方朔的《答客难 》。

指事:即“七”体,如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以称为“指事”。

三言八字之文:不知所指。有人认为指的是隐语。如《古微书》引《李经援神契》:“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这是三言之文。“卯 金刀”是“刘”,“禾子”是“季”,这就是所谓隐语。《后汉书·曹娥传》注引《会稽录》:“邯郸淳作《曹娥碑》,援笔而成,无所点定。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娟幼妇,外孙齑臼。’”这是八字之文。这八字是“绝妙好辞的隐语。《世说新语·捷悟》:“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外孙,女 子也,于字为好。齑臼用来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诗篇。《文选》中有曹植《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归乐府一类。

:《文选》中有辞一类,汉武帝《秋风辞》、陶渊明《归去来辞》属之。

:歌曲的一种。《文选》中有曹植的《箜篌引》。

:序文,用来陈述作者意旨一类的文章。《文选》中有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等。

:指碑文。:也是碑文一类。:墓志,记死者生平事迹,置于墓中。:行状,记死者德行事迹。

锋起:蜂涌而起。锋,通“蜂”。源流:指文体的源和流,即新旧文体,间出:交错出现。间,间杂。

:指埙(xūn) 一种乐器,用土烧制而成。:指笙,古代笙以匏(葫芦)为座,上设簧管。

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刺绣的花纹,白与黑相配叫做黼,黑与青相配叫做黻。

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有这样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就可以得 到充分的表达。致:情致。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①抚:监国、抚军。皇帝外出的时候,太子留守,叫监国;太子随行,叫抚军。萧统时为太子,所以这样说。②居:平居,平日。③历:与下文的“泛”同义。文囿: 有下文的“辞林”同义,言众多的文章。④心游目想:是“心想目游”的倒文,意思 是边看边想。⑤移晷(guǐ):移时,指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晷,日影。⑥姬:指周代,周王室为姬姓。⑦眇焉:久远的样子。悠邈:久远。 ⑧更(gēng):经历。七代:指周、秦、汉、魏、晋、宋、齐。⑨祀:年。 ⑩名溢于缥(piǎo)囊:指作者很多。缥囊,盛书的袋子。缥,青白色的绸子。B11飞文染翰:形容才思敏捷,写作神速。飞文,即作文。染翰,蘸笔。翰,笔 。B12卷盈乎缃帙(zhì):指作品很多。缃帙,浅黄色绸子做的书套。帙, 书套。B13自非:若非。芜秽:指不好的文章。清英:指好的文章。B 14兼功:指“芜秽”、“精英”两者兼顾。功,事。太半:多半。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①夫:至于。姬公:指周公旦。②孔父:指孔子。鲁哀公曾称孔子为“尼父”。 ③争奥:较量深奥玄妙。④准式:准则。⑤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 系。⑥重:加重;增加;芟(shān)夷:删削。⑧立意:指建立自己的理论学说。宗:宗旨。⑨文:文采。⑩所撰:所 编纂的,指《文选》。诸:之,指上述周公孔子之书和诸子的著作。B11抗直 刚直不阿,指抗直的言辞。B12端:舌端,指言辞。《韩诗外传》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B13冰释泉涌:比 喻言辞滔滔不绝。释,指融化。B14金相玉振:比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美 。相,质。玉振:玉声振扬。《诗经·大雅·蒶朴》:“金玉其相。”《孟子·万章下》: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B15(jū)丘、稷下:均为齐国地名。 曹植《与杨德祖书》李善注引《鲁连子》:“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狙丘而议于稷下,毁五 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坐狙丘,议稷下”可能指田巴事。“坐”与“议”为互文。 16仲连:鲁仲连,齐国的高士。却秦军:使秦军退却。赵孝成王时,秦军围困邯郸 。魏国派使者劝赵尊秦为帝。这时候鲁仲连恰好在赵国。他驳斥了魏国使者的投降主张。秦将听说后,为之却军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B17食其(yìjī) :即郦食其。楚汉相争时,汉派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余城。事见《史记·郦生 陆贾列传》。B18留侯:指张良。发八难:汉高祖从郦食其之计,准备封六国的后代以削弱楚。张良一连提出八个难题以劝阻此事,刘邦这才作罢。事见《史 记·留侯世家》。难,问难,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B19曲逆:指陈平,他曾被封为曲逆侯。出六奇:《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奇,指奇计。B20概:梗概,大体。坟籍:泛指典籍。《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伏羲八卦》并列为上古三坟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说法不一)、《九丘》(夏时代的书称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又被称之为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21旁:对“概”而言,侧面,指遗闻轶事。子史:子书史书。B22简牍:指书籍。简,竹简;牍,木牍。都是用来书写的材料。B23事:指上述的贤士、忠臣、谋夫、辩士的言辞。篇章:指合乎文学标准的文章。B24系年之书:编年体史书,这里泛指史书。《春秋左传》即为编年体 史书,杜预叙其体例云:“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 ,别同异也。”B25纪别异同:即记远近,别同异,也就是按照时间远近的顺序记载不同的历史事件。B26:比。篇翰:与“篇章”同义,指文学作品。B27赞论:指史论,即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加以评论。《文选》中有“史论 ”一类。史论在史书中有的题为“赞”,所以这里称“赞论”。综缉:综合联缀。辞采:指华美的辞藻。B28序述:《文选》中有“史述赞”一类。这类文章一般是对历史人物作扼要的叙述,并寓有褒贬之意。“序述”即指这类文章。错比:错杂比次,与上文 的“综缉”同义。文华:与上文的“辞采”同义。

29事:指文章中所叙述的事实。沈思:深刻的构思。B30义:义理,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翰藻:词藻。“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两句为互文,即事与义都出于深刻的构思,并通过词藻表达出来。B31篇什:《诗经》中雅颂部分十篇为一组,称为“什”。后人把诗篇称为“篇什”。这里泛指文学作品。B32杂:杂厕其间。B33圣代:指梁代。B34都:总。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①次:编次。体:体例。②汇:类。《文选》把文体分为三十七类: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收、启、弹事、蕂、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③《文选》中又分诗、赋为若干小类,诗分二十三类,赋分十五类。

 

译文:

观察原始时代,便可窥见远古的风俗。在那冬天居于洞窟夏天居于巢穴、吃生肉喝兽血的时代,世人质朴、民风淳厚,文章尚未兴起。到了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代,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以代替结绳而治的治理方法,文字书籍开始产生。《周易》说:“观察日月星辰,以了解四时之变化;观察诗书礼乐,以教化人民有成就。”文章随着时代之推演而产生,演绎之功用已然体现出来了。极原始极简陋的车椎轮是天子所乘的车大辂的原始模型,但大辂哪里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由积水凝结而成,但积水哪曾增加冰层的寒冷?这是为何?大概是由于继承了椎轮的样子而增加了华饰,改变了积水原本的模样而使它更加寒冷的原因吧。物象既然有这样的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已经难以知道它全部的变化规律了。

我尝试着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时之作者,和古时之作者不同。在古代,所谓赋只是诗的体裁之一,现在直陈其事的诗却全称为赋了。荀卿、宋玉率先表明了赋的文体,继而有贾谊、司马相如跟着发扬。自此以后,赋的源流便十分繁杂了。描述城邑居所的,有张衡假托凭虚公子写的《西京赋》与司马相如假托亡是公写的《上林赋》。劝诫君王莫要沉湎于游猎的,则有扬雄的《长杨赋》和《羽猎赋》。若论记述一件事情,吟咏一个物件,寄托于风云草木、鱼虫禽兽的作品,被推而广之的各式各样的题材,则是数不胜数的。

又有楚国人屈原,心怀忠贞,品行端正,然而楚王却并非从善如流之人。屈原所讲的逆耳忠言,是为国家百姓深思远虑的言语,他却因此而被放逐到湘水之南。屈原守正不阿的情怀已经遭到伤害,抑郁的心绪也无法向谁倾诉,所以身临江边产生了“怀石自沉”的志气,行吟泽畔则有“颜色憔悴”的面容。骚人之文章,自此而兴起。

诗歌,是志意所表达所抒发出来的。心中的情怀被触动而表现在语言上。《关睢》《麟趾》是端正初始大道的作品;《礼记》中记载的“桑间”和“濮上”,是亡国之声的表达。因此,《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这些正道,都光彩照人,值得欣赏。自从汉代中期以来,诗歌发展道路开始有所变异。西汉的韦孟有退职后在邹地写的作品,曾经投降的将军李陵写了关于河桥赠别的篇章。四言和五言,开始有所区别。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体裁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共同兴起。“颂”这种作品,歌功颂德,褒扬有成就的功业。周宣王的臣子尹吉甫写了“穆若清风”来颂扬仲公甫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盛德之所同也”那样的感叹。抒发、铺陈情感来写诗,正如上面所说的韦孟和李陵的诗歌。总括而言,称之为颂的,就如尹吉甫和季札写的作品。其次,“箴”这种体裁的兴起是出于弥补缺陷过失的需求;“戒”这种体裁的兴起是出于辅助君王、纠正错误的需求;“论”则要求剖析事情精微到位;“铭”则要求叙述事物清新湿润;赞扬寿终之人,产生了“诔”;为画像题辞,产生了“赞”。又如诏告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悲哀这些文体,答客指事、三言八字、篇辞引序、碑碣志状等体裁,众多制式同时兴起,不同文体的源与流间杂出现。譬如埙和笙是不同的乐器,但终归都是为了娱乐耳朵;衣服上黼和黻的纹饰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成为赏心悦目之作。如今文体众多,作者的情致意趣的体现方法,可以说是完备的了!

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日多有闲暇的时光。历观文学的园囿,泛览辞章的林园,未曾不是眼睛看着书籍,心中有所感想,直到日影西移也不觉疲倦。自从周、汉以来,年代久远。历史上更换了七个朝代,时间已过千年。这期间写词的文人才子,溢满文坛。他们挥毫染纸,浅黄色的书套中满是文章。若是不能忽略其中那些芜杂的作品而集中研读其中的精粹,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难以实现之事!

至于周公旦所著的书籍,孔子所写的文章,能与日月一样高挂于天上,能与鬼神的深奥玄妙进行较量。它们成为忠孝道德的标准范式,人情伦理的师尊良友,哪里能够删削,并对之进行裁剪?老子、庄子的作品,管子、孟子的作品,都以立意为本,不以擅于辞藻为本。我今日所编撰的这部书,就把这些略去了。至于圣贤的美妙言辞,忠贞之臣的耿直,谋略家的话语,辩论家的言辞,都像冰溶泉涌一样滔滔不绝,形式与内容就如金与玉的搭配一样美好。所谓的古代辩士坐在狙丘山下、稷山下高谈阔论,鲁仲连以言辞退去秦军的包围,郦食其劝退了齐国,张良连发八难,陈平献出六条奇计,都是当时广为传诵的佳话。关于他们的言辞流传了千裁,大略都已见于典籍之中,或出自诸子及史书之中。像这一类的事迹十分繁博,虽然被很多书籍记载,但他们的事迹与我所选的文学作品不同,所以这个集子中,也不采用这类作品。至于那些记事和编年的史书,是用来褒贬是非,记载并区别异同的,这些与文学作品相比,也有所不同。至于那些史论综合联缀华美的辞藻,对历史人物加以叙述时组织华美的文字,事实出于深刻的构思,最后都表现为优美的文学语言,所以都算得上是文学作品,因此我选了一些篇什集结在此书中。远至周朝,下自梁代,共为三十卷,取名为《文选》。

凡是编排体例,都按照类别进行分类。诗赋的体裁既有多种,又用小类进行分别。每类之中,各以时代的先后编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