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唐 舞马衔杯纹银壶

(2012-06-19 15:2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唐 <wbr>舞马衔杯纹银壶

     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發現了一批窖藏的唐代文物。出土文物達千余件,都裝在兩口大瓮中,其中金銀器皿多達270件。這批金銀器窖藏地點位于唐長安城內興化坊的西南部,據考証埋藏時間約在“安史之亂”以后。根據史書記載,在興化坊西門附近有□王李守禮(唐玄宗從兄)的府宅。這批窖藏文物當是□王府中的財物,可能是“安史之亂”時倉促埋下而后來因故未能挖出。

    在這批金銀器中,有一件鎏金銀質仿皮囊壺,壺體仿效皮囊的形態,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立的小壺口,覆蓋著鎏金的覆蓮紋蓋,蓋紐上引著一條細銀鏈,套連在壺提梁后部。在壺體兩側各錘出一匹駿馬的圖像,那馬長鬃覆頸,長尾舞擺,頸上系結飄于頸后的彩帶流蘇。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全身呈蹲踞姿態,張口銜著一只酒杯。馬體鎏金,由于是錘凸成像,馬的形象凸起于銀白的壺體表面,具有一定的立體感,顯得十分華美。

    專家認為,銀壺上的馬為舞馬,它是一種經過專門訓練,表演馬舞的馬,故此壺稱為舞馬銜杯紋銀壺。自先秦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騎朮得到很大發展,不僅應用于軍事訓練、作戰,也作為雜技演出供人娛樂。唐玄宗手下的梨園弟子,曾為他訓練了不少舞馬。這些馬用金銀珠玉裝飾纓絡和鬃毛,背上披挂文繡彩衣,然后按毛色分別部目,起名為“某家寵”、“某家驕”等。又選年少俊美的樂工數人,著淡黃衣衫,系文玉腰帶,為舞馬表演時伴奏樂曲。

    每年的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當時稱“千秋節”,照例要舉行盛大的慶賀宴會和樂舞表演,場面宏偉。每當這天,唐玄宗都要傳命在興慶宮的勤政樓下表演馬舞。表演時,這些舞馬隨著《傾杯樂》樂曲的旋律節拍起舞,昂首揚尾,縱橫往來,作各種舞姿,真可謂別開生面,妙不可言。表演時,除群馬共舞外,還有單匹獨演。有時安設3層板床,馭手乘馬而上,可在上面旋轉如飛。有時又由一大力士舉一榻,讓馬舞于榻上。唐代張說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描述舞馬:“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這件舞馬銜杯銀壺的出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具體的形象。

    有關舞馬還有一段悲慘的故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發生,玄宗倉皇西逃,入蜀避難。安祿山叛軍占領長安后,這些皇家舞馬便流散到軍中民間。安祿山因為曾在宮中觀看過舞馬表演,十分喜歡,便派人搜尋得几匹養于范陽。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殺。這几匹舞馬輾轉易主,最后落到魏博(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節度使田承嗣手中。田氏沒有見過舞馬的場面,不知這是一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馬,而將它們與一般戰馬混養在一起。一日,田承嗣宮中設宴犒賞將士,高奏樂曲,這几匹舞馬聞樂而舞。養馬的兵士不知緣故,以為馬中了妖邪,揮起掃帚便打﹔而舞馬卻以為主人嫌舞得不合拍節,愈發舞得起勁。管馬軍吏急忙將此怪異之事報告給田承嗣。田氏不明其故,下令狠加鞭打。不料鞭打愈狠,馬就舞得愈整齊,最后竟被活活打死了。當時軍中也有個別人知道舞馬情由,因懼怕田承嗣的殘暴,始終隱而未敢直言。這段故事今日讀來,仍令人感到痛惜和不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