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花雨》观摩课点评与建议

(2013-10-06 06:59:35)
标签:

教育

杂谈

《桂花雨》观摩课点评与建议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板示课题。

二、屏示学习目标,指名读之——

1、我能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略)。

2、我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我能感情朗读课文。

三、课文导学

(一)屏示自学提示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学。

◆检测反馈

1、我会读:“杭州、欣赏、姿态、箩筐、沉浸、香飘十里”。

2、课文内容我知道。“本文记述了               。”

(二)屏示自学提示二: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仔细体味。①方法指导:②勾画句子;③读出感情。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检测反馈。

四、拓展延伸,结课。

这节课执教者采用导学案模式进行教学,最大亮点是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导入和拓展结课教学语言极富感染力。

纵观本课例,给人的另一感觉,是教师太过于拘泥自己的“教案”,总是按着课前的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致使整节课看不到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生成”。

教材(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手段,都是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本课例在“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后屏显的“学习目标”是不完备的,它似乎缺少了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一目标。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可以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概括主要内容),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重点,逐步从讲的比较具体到比较简洁;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把握大意;还可以谈谈“有什么感受”(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根据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谈感受;或者交流一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教师还要明确衡量略读的效果标准(“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使得学生能及时修正自己的方法,例如粗知课文大意要做到重点突出,表述简洁等。

在此给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抓住导语,凸显重点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那么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导语”(或称“提示语”)——既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

二、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而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略读课文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例子。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比较法、质疑法、交流法、迁移法,等)。

三、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其根本目的是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指导实践。

四、执教者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语言动情。倘若教师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目标的达成进行有效的指导训练,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胜过教师那一番煽情的结束语。

五、就这一课而言,人教社教师用书给出的教学建议也不无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