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密
【教师简介】
甘密,女,1988年7月出生,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从教以来,工作踏实、认真,勤奋学习,痴迷于教科研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定并执着地前行,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中艰辛并快乐地成长。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朴实而又激情、扎实而又灵动”的教学特色。曾荣获江西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首届“赣教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江西省选拔赛活动一等奖,南昌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 程
外洞
见 闻
孔 隙 : 窄 小
感 受
内洞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5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 甘泉
【教师简介】
甘泉,女,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市级学科带头人,曾被天津市和平区评为“学习型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从教以来,热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全国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做教学研究课《长城》。在201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天津小学语文专家评课会上做观摩课《白鹅》。在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评选中获市级一等奖。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并在刊物上发表。
联系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西宁道13号),邮编:300052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根据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本册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初步感知书信格式,通过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因此,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热爱和平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联系课文具体事例、各种形式的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等形式,缩小学生对本篇课文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这个写信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
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初步感知书信格式。
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⒊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语意转折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意理序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了解书信基本格式,练习生字书写。
⑵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内容和发出呼吁的原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领学生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点拨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引领学生了解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⑴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练习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认真读课文,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吁,理解发出呼吁的原因,画出相关句子。
⑷练习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⑴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针对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相互交流。
⑶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书写“牺牲”一词,学生可能把握不好生字右半部分的位置和宽窄。
⑵课文主要内容可能一下子难以全面把握。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的特点,适时予以点拨,并且互动评价。
⑵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书信格式,落实课标对中年级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二)品读重点,学习表达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的含义。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示范朗读。
⑷点拨学生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学生学习活动
⑴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读出体会。
⑶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师生交互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书感悟,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⑵教师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⑶学生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示范朗读。穿插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朗读语意转折的句子有困难,可能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表达不出句子特有的情感。
⑵学生可能对“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理解有偏差。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通过看图片、听音乐以及师生合作读的形式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一要求,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的尊重。】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的含义。
⑵背诵积累语言。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读“呼吁”。
⑵点拨学生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背诵。
师生交互活动
⑴教师引读“呼吁”,学生跟读“呼吁”内容。
⑵教师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可能对句中“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的含义不太理解。
⑵短时间内积累语言可能有难度。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提示有效的背诵方法。
【设计意图:完成书后练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累词句,落实课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爸爸维和牺牲 ↘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意转折
世界并不太平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