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译文
(2012-10-03 10:24: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学经典 |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丑:相同)。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181个字,但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所倡导的新课改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一、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记》开篇就告诉我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重”。虽然从一个方面阐述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学》开篇之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教育要焕发人的光明的天赋德性,修身养心,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到这里引发思考: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人,那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否达到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学生的一些思想及行为习惯,不得不引起老师的思考和关注。有的学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顾想着自己;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对人冷淡、嘲讽、狂妄自大;很多学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对之呼来唤去……想到这些,很是难过。解决办法应该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不能只重视成绩,忽视德育教育,很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平日处理事宜时一定要身正为范。
二、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那我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胸襟,从“专政”的“演讲者”拓展为开放型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从课堂教学学生的反应中总结所得,所需,所不足,并且积极的反思,然后改善和加强。《学记》中又说“《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
三、
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就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育原则。《学记》继承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君子之教的标准,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引导而不牵逼,则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说到师生关系,引起我的注意,目前媒体多次报导涉及师生关系不好的事件,甚至有的造成严重后果,孰是孰非暂且不谈,但是作为教师不得不深思,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应采取哪种教育方法合适,以至于避免不良后果产生,公司几次进行师德教育培训,使我们也受到很大教育,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激励而不压抑,则学生学习就感到容易;启发而不详讲,就会促进学生思考。“和易以思”就成为《学记》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
说得多好啊,这“善喻”,不恰恰是现在我们强调的“启发引导”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他们听两遍就听会,其中有很多音乐主题来自经典音乐,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引导学生逐渐产生欣赏音乐兴趣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真正的感受、体验音乐,使其“创新意识”的种子得以萌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情感上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当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与职责,给自己恰当的定位之后,就不会再高高在上地说教了,学生也不再忙于疲惫地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了。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音乐是神奇的、表达情感的,每个人聆听同一首作品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有时,来自同学方面的感受更为丰富多彩,教师有必要认真地疏通那些感受,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虑和约束,最易碰撞出联想的火花,引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火花,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音乐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