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州古城
第一天,2014年4月20日06:30在解放北路中山广场集合,沿杭徽高速驶向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这是瓮城,又称月城,曲池,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能力,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的一部分,瓮城的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瓮城内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将敌人一举捕获,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徽州古牌坊俗名牌楼。它不同于民居(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于祠庙(祠庙是供神的),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现尚存有一百多个,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



徽州府,古代行政区划名,徽州府即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徽州府治歙县,府城为今歙县,辖境为今黄山市(除黄山区即原太平县),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府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南谯楼俗称24根柱,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建筑,就是当年徽州府的南谯楼,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所以也称鼓楼,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明弘治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门阙(宋代风格),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












这里是徽州府衙正堂(大堂),
















这里我们来到了徽州府衙的后堂,



这里是徽州府衙墙上的人物誌展,






徽州府衙“富贵吉祥”和“福禄寿囍”书画展,


我们参观游览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中正在组织歙县民间工艺精品展活动,

歙县民间工艺精品展中的砖雕作品,







歙县民间工艺精品展中的竹雕作品,





徽州府衙古代各部门职责分类:勘合科,兵房,刑房,工房,承发科,吏房,户房,礼房,

















这是歙县其它文物展品,





徽州古城东谯楼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处于歙县县城国保单位许国石坊西侧,又名“阳和门”,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地处原府衙大门外东侧,谯楼面阔12米,进深10米,高13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代,楼高三层,二层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方形门阙,街道从中穿过,顶层为虚阁,歇山顶,东谯楼起因于堪舆家之说:门面朝东,属“甲”方,取名“迎和”,可得治国之才;另一说:先前城内火灾屡见,该楼朝东,可以“禳火”,故名“禳火门”,雅化为“阳和门”,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士牌坊:徽州古城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独特的格局,在徽州古城的老街上,立着一座最独特的牌坊,上面写着“大学士”三个大字,让人看了不禁肃然起敬,之所以说这座牌坊独特,是因为徽州古城其他的牌坊都是四个脚的,而这座牌坊却有八个脚,为什么呢?这座八脚牌坊是一个叫许国的明朝大官所建,这位明朝大官许国可了不得,明代万历十一年,许国公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这些名头个个响当当的啊,然而,更让人钦佩的是许国建八脚牌坊的勇气,据了解,当时许国立了功,加了封爵,获准回故乡歙县修建牌坊,当时,坊间大多是四脚牌坊,许国觉得自己也立四脚牌坊,难以彰显自己的功名,于是,先斩后奏立了一座八脚牌坊,这样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脚牌坊,这座八脚的许国牌坊上写着三个大字:“大学士”,这是大官的称号啊,看了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当时臣子和百姓只能建四脚的普通牌坊,只有皇室才能建八角牌坊,歙县的人觉得自己的家乡出了个大官,还建了一座最独特的八脚牌坊,都以此为荣,许国牌坊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但坊上字迹却清晰可见,除了写着“大学士”三个大字之外,四面均刻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的字样,“大学士”即内阁成员,可见如此之多的官衔,许国当年是多么受当朝皇帝的器重,这座最独特的牌坊,恢弘大气,彰显了一代大官的功业,长了八只“脚”,有别于其他牌坊,只要路过,就不能不为之吸引,





















打箍井街位于国家5A级景区徽州古城内,因石箍古井坐落该街而得名,打箍井街约200米,它与中和街,斗山街共同见证了古徽州1300多年的历史,是距徽州府衙和主街最近的街道,古时多为名商巨贾和达官显仕门第的居住区,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十余幢,较著名的有明代三朝重臣,礼部尚书许国的“相府”和清代父子“宰辅”曹文埴,曹振镛后裔的“舟庐”等,



曹氏二宅属古徽州府城内,距离许国石坊不远,这里面并排着两套结构,面积几乎一样的二层楼古寨,均为二进三开间,




















曹氏二宅内部的砖木石雕精美绝伦,此种房屋结构在皖南古民居中较为罕见,






曹氏二宅的宅院园型门框,


徽园是指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园位于古城闹区,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曲径通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 雕刻精美,并按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式样构筑店铺街面,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房百余间,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这幢建筑上书“绣球楼”三字,仿了古代抛绣球的民俗——为大户人家小姐选婿而建,既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在此抛绣球,又这么兴师动众,当场开标,自当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挤在下面接绣球的,估计也得门当户对,有一个准入证之一吧,




徽园第一楼是幢三层式小楼,一楼作了博物馆,二至三层辟为酒楼,有第一之名不知是否有第一之实,



徽州人家屋子是新的,走到里面呈列的是老物件,从各地收来的,保存在此,但因是各地收来呈列的,便觉得没了整体,不象一个家,更象一个旧物件大汇合,包括天井——假的,“天井”在室内,只在吊顶上画了蓝天,表示徽家旧宅这儿是看到天的,但作为文化了解一下倒不为过,木雕,砖雕,泥雕都有呈列,确实精美,这不大的徽州人家呈列的老物件,必定是经过筛选又筛选,故每一件都是精品,














梦庆熊飞 -
熊即古文“男子”的意思,梦里庆祝男子满天飞,就是祈求生个男孩子,古徽州是严重重男轻女的很多,可耕地少,造就了生意做遍全中国的徽商,据说徽商男人,成年后,出门离家做生意,随身带着麻绳,不成功便成仁,


“孝廉方正”,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挂在堂上作为座佑铭,


有二张小姐的床,床帷床饰,刻有木雕,每个细节放大了看都足够精致,导游说是这床制作了三年,原是准备运到京城拜寿的,后不知何因搁浅了下来,得以留置、又完好保存了下来,方欣赏到,完美体现徽州木雕的技艺,檐雕也足够精美,



仁和楼徽州古城北门入口,


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歙县,江苏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中的教学画片,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老巷,建于明清时期,街长500多米,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徐徐向你展开,斑驳湿漉漉的碎石小路,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长长的古巷让人有种深不可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让人充满了好奇,要想了解这里的古往今来,只有走向巷子的深处,







叶氏贞节木门坊在斗山街13号,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系为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而建造,陈旧的门洞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叶氐25岁即守寡,当时正值元末明初兵荒马乱之际,她侍奉婆母避居于深山,相传,一次朱元璋兴兵征战,深入腹地时与部队失去联系,为避开元兵的追捕,只得躲藏在叶氏小楼居室窗下的瓦砾废墟中,一天傍晚,叶氏在关窗时看到窗下荆棘丛中蜷缩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形似乞丐,此后三天,元兵搜查风紧,不见此人挪动,叶氏推测他定是义军,顿生恻怜之心,因此,每到夜深,她就将饭菜放在竹篮中,用绳索从窗口轻轻吊下,供他充饥,一连7天,直到元兵败走后,朱元璋才钻出废墟,只身出走,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一直念念不忘徽州的这位救命恩人,下诏召叶氐进宫为妃,共享荣华富贵,但叶氐恪守贞节,宁死不从,坚持在家侍奉年迈婆母,朱元璋闻知后感动不已,便降旨旌表,叶氏的婆母在叶氏精心侍奉下活到百岁高寿,她深念儿媳之孝心和功德,力求为叶氏建坊表彰,明太祖朱元璋便降旨让徽州知府为叶氏建造了这座木门坊,




杨家大院是斗山街古民居中官府人家的大院-一座《徽商书院》,这里承载了过往历史的记录,让游览的人们了解了书院和大院的兴衰,













斗山街古民居许家厅是古代的一座私塾,





斗山街古民居中的一些特色石门框,




结束徽州古城的游览,我们走向渔梁景点,渔梁景区的西门其实离徽州古城很近,步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依山傍水的石板路就是新安古道:是从歙县城南门起,穿过古代繁华商埠渔梁镇,通向渔梁坝下的水埠码头,古道始建唐朝,卵石铺成,沿江石制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由明代万历年间县令张公涛主持修建,依山傍水,逶迤如带,缀连众多建筑,



渔梁景区包括渔梁古埠,渔梁古镇,渔梁古街,渔梁坝,……




渔梁古埠位于安徽歙县,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古徽州府衙,成为古徽州历史上最重要的的水路码头,被称誉为“徽商之源”,渔梁古埠的广义范围包括新安古道,渔梁古镇(村),渔梁老街,古码头,古桥,渔梁坝等,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些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流传于当地有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从徽州外出闯荡的徽州人和徽商大多从此出发,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府衙的官员们出入也以此为道,渔梁古埠的地位由此显现,







渔梁古镇(村)依河而建,形状如鱼,形成于唐,约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迁居于此,逐渐发展成型,现存传统古建筑430处,老街坐落于古镇(村)鱼形背上,如同鱼的脊梁骨,最初谓之“鱼梁”,后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易名为“渔梁”,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称“鱼鳞街”,村落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景观,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及鲜明的人文特色,这是渔梁坝博物馆,















“百步石阶”,还打着宋朝代的招牌,然后再逐级数下去,只有51石阶,可能是来回算百步吧,这种算法的称呼可能也是忽悠游人吧,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几经损毁,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背水坝面为斜面以抗水流冲击,全部用重达吨余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上下层之间如穿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建筑方法科学,巧妙,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被誉为“江南的都江堰”,















渔梁坝上游的河道上有小游船供游客乘坐,






渔梁街:渔梁古街,一条原生态的历史文化古街,千余米带状穿村而过,街面用鹅卵石铺成,故又名“鱼鳞街”,










渔梁街两边都是一些小弄堂,





巴道夫运输过道行是渔梁街上的一个老店号,







巴慰祖故居位于歙县渔梁古镇,是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篆刻家,歙派篆刻宗师巴慰祖的出生地,








渔梁古镇村头小亭与亭中的绘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