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佛界三寺院,游走天台一山川A

标签:
旅游 |
天台国清寺—毛头村—金地岭—塔头寺—高明寺—幽溪—圆通洞—水碓坑—千丈岩—螺溪钓艇—碧螺潭—贾庵,大致路线如下图蓝线,谷歌地图测平面总里程约为9公里,需要乘以山地系数1.2,总里程约12公里,毛头村,塔头寺,高明寺,幽溪,螺溪钓艇,碧螺潭等都是逗留摄影的好地方;
“步行者”群马虎老大获知此消息后就在群中公告,这周活动就跟过客琥珀去天台了,大家要去的赶快报名,
2010年11月21日早上6:45在农工商门口,7:00麦德龙大门口大家集合:
马虎的“步行者群”有:马虎,书香,悍马,妞妞,雨令,波波,飞龙,楠楠,夏夏,玲珑山人,清风,云儿,满架,点,大陆,黄河,半日,休息步行3人(夫妻及朋友),
过客的磨房队有:过客琥珀,一伶,嗜嗜,蝌蚪,西方,佐佐星,伊风,茴億,SUMMER,田田,一大碗泡饭,一天,淑口淑,活活,尜尜,胖胖,清水雅然等一共39人准时从宁波出发,
在行进途中过客接到电话,另外还有三位天台驴友:乐乐,谷风,跳舞他们将在天台国清寺等候我们大部队的到来一起参加爬山活动;
天台是一个佛国,是佛教天台宗的开创地,自智者大师开山以来,他创立了十二古刹,后人用国清的松,塔头的风,高明的钟,万年的柱来形容各大寺庙的特色;
很多人去天台山的人,只知道国清寺,不知道有高明讲寺,其实还有塔头寺,而且塔头寺的智者大师,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三个寺比起来,现在是国清寺名气最大,地势却最矮(建在天台山脚旁),高明寺居中(建在半山中),塔头寺位居最高(建在将近到达山顶处),塔头寺其实是最清素质朴的;
在天台山麓的天台国清讲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时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国清讲寺我在2010年5月20日刚去游览过:“天台游(一)国清寺中群旗飘荡”
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id=9747502&oldpage=1&thesisid=242&flag=topic1
塔头寺位于天台山北麓金地岭和银地岭啣合部的山坪上,距国清讲寺10公里,周围古松蔽日,修行凝翠,更兼地势高峻,居高临下,鸟瞰四方,尽收眼底,罡风飒飒,树影摇曳,清凉幽静,俗有“高明(寺)钟,塔头风”之称;
高明寺座落在天台县城东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在塔头寺与国清寺之间的半山中,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亲手创建的(当时称幽溪道场),相传为智者大师贮藏紫金,袈裟,贝叶经的地方,亦即史称“一叶飘经”的幽溪道场,在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我们的包车从国清寺院左边的小道向里行驶,在9:14我们到达国清寺村,大家下车稍作休整就朝着国清寺随塔方向前进,
6
9:25到达国清寺的丰干桥,丰干桥是宋代时为纪念唐高僧丰干禅师而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现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之古迹,在这里我们大家集合拍摄了几张集体照;
“一行到此水西流”碑是为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到国清寺求算学而建,另外还有“一行禅师之塔”等;
37
9:34我们到达国清寺左侧的山脚下,国清寺是宣传佛法所在,塔头寺是静修所在,这里有很爽的山脊古道,是古代国清寺通往塔头寺,和尚来往常走的路,乐乐,谷风,跳舞天台三位驴友已在这上山口等候着我们,于是我们大家开始一路的向上攀登;
10:24在乡村公路旁的一小村庄的左边,我们往右拐开始走山路上山,大家一直向山顶攀登,
智者塔院(塔头寺),又名真觉寺,俗称塔头寺,它位于天台山北麓金地岭(佛陇山)和银地岭啣合部山坪上,距国清讲寺10公里,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
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塔身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第一层正面龛中端坐着智者大师塑像,神态逼真,每层都刻出栏,枋,柱,斗拱,全塔的构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内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碑记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塔院左侧古道上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普贤境界”,“教源”,“佛陇”等摩崖石刻,
133
11:47我们离开智者塔院后往东大约平行的行走了一里路左右,在那里有海灯法师捐资题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
163
12:00我们从“智者大师说法处”略为返回一点路就从左侧山路下山,向智者塔院东边下面大约五里路的山腰处——即高明寺所在地进军,
12:27到达高明寺,前人以“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为天台山寺庙四绝,高明寺内佛经,文物颇丰,寺内外多名胜,碑刻,摩崖,西方殿壁嵌明万历年间董其昌所书《楞严海印三味坛仪碑记》,寺额“高明讲寺”及大殿匾“大雄宝殿”匾额均系康有手笔,不知是何原因,“高明讲寺”中的“明”字多了一横,
高明寺地处佛陇山间,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顗手创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陈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初入天台,讲《净名经》于佛陇,忽风吹经飘,翩翩不下,即随经所至,越五里,风息经坠,其地峰峦秀发,清溪鉴心,遂营为净居,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建寺,号智者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净名寺”,后改称“高明寺”(因高明山得名),1926年,住持观通将圮倾之地藏殿,钟楼,天王殿重建,复其旧观,寺内雍正“龙藏”,大部保全,1981年,修复大殿,1982年重建钟楼,1983年,国务院将高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7年以来,陆续修筑观音殿,放生池及山门外围墙,寺貌焕然一新,新铸铜钟,重达2.5吨,高1.96米,直径1.48米,撞钟时山鸣谷应,声闻十里之外,
193
高明寺规模为天台山诸寺第二,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文殊,弥勒三尊铁佛,每尊高约4米,重达8500余公斤,相传这三尊佛像是寺僧募铸于南海,由于在海运途中船被撞翻,佛沉海底,百年过后才运到天台,关于高明寺和这三尊佛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相传一天,智者大师在说法台上讲经,忽然一阵大风吹走了手中的经卷,他忙于拣拾,谁知经页却越飘越远,一直追到谷底,只见经页变成了一只只小蝴蝶,慢慢地飞到他的脚前,一只只落下,转眼又成了经书,拣起细看,见经一页不缺,一页不错,智者大为惊奇。又见谷底涧水淙淙,鸟语花香,不禁脱口也赞道:“好一个钟秀之地,真是条幽溪呀!”后人便把此溪叫幽溪了,智者因追赶经页时,有点累,便坐在溪石上休息片刻,谁知竟安然入睡了,睡梦中,忽觉眼前五彩祥云飞渡,金光耀眼,观音菩萨飘然而至,智者忙上前施礼,观音说道:“大师今日有缘,佛经引你到此,此山名高明,你可在此建造一座高明寺”,接着又道:“被海螺精撞沉的南海三尊佛像还在海底,你在此诵经七七四十九天,佛像自能浮起,”智者醒来,知是观音点化,遂在此兴建高明寺,将三尊铁佛置于大雄宝殿中,撞船的海螺精被观音净瓶吸去,只剩下一个驱壳,就是今天见到的“海螺岩”,涧水成了山溪,也就是现在所叫的螺溪,那只载佛的大船,化成为青山,合成为天台“螺溪吊艇”这一胜景;
209
高明寺四周,翠竹成荫,流水棕棕,环境幽美,古迹甚多,路经幽溪亭,迈过幽溪上的清凉桥,
在这悬崖石下有一个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叫:“圆通洞”,洞高约4米,洞宽约6米,洞的南端开豁如宙,在此俯瞰,峭壁千寻,溪流如带,相传传灯大师曾在此写过《天台山方外志》,并注《圆通疏》,
圆通洞附近多奇石和摩崖石刻,在壁上还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13:09我们开始下到螺溪上,沿螺溪向上游溯溪而行,
293
14:04我们走到了“螺溪钓艇”前,因前面就是“螺溪吊艇”,二边是悬崖,巨大的“海螺岩”阻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14:10我们离开螺溪走山路绕道向“海螺岩”上游前进,
五分钟后我们来到“海螺岩”上游,接着又重新回到螺溪,溯溪走向碧螺潭,
14:17我们到达碧螺潭,碧螺潭的“小石梁”已无瀑布溪水,旁边的山洞大约是泄洪口吧,
14:37我们离开碧螺潭,绕山道来到碧螺潭的上游,继续沿螺溪溯溪前进,
15:26我们又一次离开螺溪走山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