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2022-09-02 13:45:25)
标签:

旅游

  一,序

  2011年6月4日凌晨0:300左右天降大雨,到凌晨仍末见停止,早上6:30,在马虎的带领下,我们“步行者”群员飞龙,昊天,飘,祥子,野兽,天明,飞豹,坛子,叶飞,波波,雄鹰父女2人,TZB飞龙夫妻2人,一枕清霜,书香,杰克一行十八人仍按照计划在宁波农工商超市集合乘包车直驶四明山余姚芦田村,今天的游走的目标是去覆卮山,欣赏“百年古村”,“千年梯田”,“万年石硠”,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百年古村”是四明山深处的余姚芦田村——也叫“芦田状元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芦田村再向深山里进去,也就是在上虞和嵊州两市交界处有一座山,其名叫覆卮山,是上虞市境内最高峰,海拔863米,它属于四明山的支脉,在覆卮山上那里有“万年石硠”,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覆卮山周围就是“千年梯田”,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覆卮山”的“卮”字,我查新华字典后知:其读音——zhi,其意思——古代盛酒的器皿,“卮”也就是酒杯的意思,那“覆卮”两字则就是酒杯倒翻了的意思了,那么难道“覆卮山”的山形像倒翻了的酒杯吗?哦,那可不是的呵,据说是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谢灵运,他回乡后,就隐居在覆卮山下,因为谢灵运是在那一带出生的,长大后他喜好游走山水之间,这种上虞市境内最高峰的地方他那有不到之理呢,一次,他游到这山顶上因喝醉了酒,把酒杯子翻倒在那个里了,酒醒后他睁开眼就见到了这座山:“饮酒赋诗毕,覆卮(酒杯)于其上”,山因此而得名,又南宋王十朋有诗云:“四海澄清气朗时,青云顶上采灵芝,登高须记山高处,醉得崖顶覆一卮”,所以取名“覆卮山”,“覆卮山”来源于这个说法那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http://upload2007.cnool.net/files2010/20110605/20110605201510041.jpg

  对覆卮山上的石硠群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确定其为第四纪冰川遗迹,有关专家称,在中低纬度发现如此大规模石冰川群实属国内罕见,不过也有专家就上虞覆卮山古冰川遗迹提出了不同看法,由此引发了学术上的争鸣,

  那“覆卮山”究竟是不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呢?也引起了我们步行者们的兴趣,我在这里扎录了一些专家对上虞“覆卮山”学术争鸣上,这些理论知识也许可以提高大家去上虞覆卮山的兴趣:

  第四纪冰川即第四纪初期的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当时,地球上大部分地方都是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冰雪渐渐形成了流动着的冰川,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先后在太行山,大同盆地,黄山,潘阳湖等地发现冰川遗迹,他为我国的地质学做出一系例重大的贡献,中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大约57069平方公里,

  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约为170万年,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约248万年前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地质环境的明显变化,认为第四纪约开始于248万年前,还有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为330~350万年前,

  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

  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

  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

  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

  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从非洲扩散到中国,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

  现代人在非洲南部出现,约5万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中东地区,到3万5千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达欧洲-克罗麦昂人,在更新世晚期,大约3万-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进入全新世后,现代人的分布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并且成为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科动物,

  对于上虞覆卮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认定,专家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是:

  正方(认为上虞覆卮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

  浙江上虞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是由《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学术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又常首先发现的,位于上虞市之南约30余千米的覆卮山一带及周边地区,北纬29°45′,东径120°50′左右,最高海拔800至千余米,属中低山区,行政区划上归属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澄城村,丁山村和苕花岭村等,

  石冰川群较集中分布于覆卮山之西北和东北山坡沟谷之中,呈明显线状分布特征,当地百姓俗称为“石硠”,并依据石硠大小及特征,分别称大硠,小硠,梅硠,乌硠等,

  覆卮山石冰川群,目前发现的最少有12条以上,规模大小不同,长短不一,一般长约数十米至数百米,宽十余米至数十米,最长可达近千米,宽50余米,

  组成石冰川的岩石,主要为晚侏罗世黄尘组b段的英安质或流纹质晶屑熔凝灰岩,少量为燕山期闪长岩,偶见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岩石十分坚硬,

  石冰川岩块的形成,主要为该区古冰川作用产生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及少量风化岩块,岩屑组成,岩块,岩屑大小悬殊,一般以1~2米居多,最大可达8米以上,岩块多有磨圆,一般火山碎屑岩块多为次棱角状,闪长岩块多为次圆状,石冰川中岩块大小混杂,叠错堆积,并明显凸起于周边地面,形成垄状。岩块表面常发育大小不同的冰臼,一般较小,由十多厘米至数十厘米,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覆卮山石冰川群大约形成于距今约一百万年左右的早更新世晚期,冰川遗迹主要分布于覆卮山及周边地区,保存较多较好,目前发现的古冰川遗迹类型有:冰斗和冰坎,冰川溢口,冰臼群,冰床基岩磨蚀面,冰川漂砾,冰碛及冰水堆积,冰川泥砾和U形谷,刃脊,角峰等,

  考察组发现,覆卮山一带曾经经历过两次冰川运动,考察组在山顶上发现了冰川刃脊,冰川刃脊就是冰川谷之间或冰斗之间的长条状的尖锐的山脊,这次发现的刃脊就是在山顶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山脊,这一冰川遗迹类型在覆卮山地区是首次发现,这对古冰川的研究和丰富冰川遗迹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考察组还在山顶发现罕见“冰冻脱石”,“冰冻脱石”(暂定)是指在严寒条件下使岩石表面在冰的拨蚀作用下脱落的现象,科学家对这一地质现象还未有正式取名,这种现象非常少见,这一地质现象说明覆卮山地区在冰川退缩后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非常寒冷期,据分析,这个寒冷期至少经历过三次,

  浙江上虞第四纪石冰川规模之大,古冰川遗迹类型之丰富,且位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堪称世界奇观。我们的发现证明距今约2.9~3.5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该区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古冰川运动,可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第四纪地质历史变迁,气候,环境演化等提供重要实际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石冰川群地貌和冰斗梯田的独有风光,具极高观赏性和美学价值,既神奇,又奥秘,可给人们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美学享受,因此是开发旅游和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冰川遗迹首先发现者杜又常:覆卮山可申报地质公园,

  2006年5月,国内冰川研究的权威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率领一帮考察队员专程赶赴上虞岭南覆卮山科考,身为上虞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的首先发现者杜又常也参与了整个考察过程,他们跋山涉水,对覆卮山及周围地区约三十平方公里进行了详尽排查,冰川专家韩同林认为:“罕见冰川遗迹,堪称世界奇观”,

  2007年3月,国内权威的《地质论评》杂志发表了韩同林等人的研究报告:“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专家确认,这是距今已有290万年至350万年的第四纪石冰川遗迹,这里的石冰川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且位处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国内最权威的冰川遗迹专家对覆卮山发现的冰川遗迹所作出的最权威的书面认定,这对于申报自然遗产保护区,申报省级,国家级,世界的地质公园,对于今后提升岭南覆卮山景区的品位,提高景区的知名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息传来,当地百姓又惊又喜,

  反方(认为上虞覆卮山不是第四纪冰川遗迹,而只能定义为“石硠”):

  石冰川,是冰川退缩后或无冰川覆盖区域,因气候处于极度寒冷条件下,大量冰碛及冰川漂砾或风化岩屑,岩块,在冻融作用下,沿沟谷运移,并形成大规模线状分布的冻融岩块发育区,是古冰缘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有产物,

  2009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郑本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所裘善文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实验室桑广书教授,吕惠进教授等相关研究人员对“覆卮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科学考察,

  郑本兴教授,裘善文教授等一致认为这些地质地貌不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郑本兴研究员,裘善文研究员,桑广书教授等一致认为该处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也不存在所谓的“冰硠”,原因在于该处地质景观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黄尖组,以安山岩,凝灰岩为主,石体棱角分明,区域内地质景观是由于山体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而在崩落中的较小石体可能受到流水,风化等作用已经流失,更没有典型的冰川“V”形谷,这种地质景观只能定义为——“石硠”,而其后在对岩体上坑穴的考察中,郑本兴研究员等认为这些都是差异性分化造成的,在后期的风化过程中在受到流水等因素而加剧而形成的侵蚀现象,这种地质现象是典型的“石臼”,因此认定覆卮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中方(全面宣传介绍覆卮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室主任,籍贯上虞小越横山的陈百明先生专门致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科协主席徐光华,就上虞覆卮山古冰川遗迹提出不同看法,

  陈百明认为,中国地学界的绝大多数学者对这些古冰川遗迹持否定态度,他建议,在介绍覆卮山旅游资源时,可以把两种学术观点同时予以说明,进而激发旅游者的好奇心,在游览过程中认真观察,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在信中说:“我相信真实,全面的宣传将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专家陈百明:“覆卮山并非冰川遗迹,而是石河奇观,近几年看到家乡的报纸屡有覆卮山古冰川遗迹的相关报道,这对开发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衷心希望覆卮山能够成为家乡新的的旅游名胜,所以在对包括覆卮山在内的浙江东部和东南部是否可能出现古冰川遗迹一直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没有发表过意见。最近又在上虞日报看到《覆卮山上读“石河”》一文,作者的文字激扬,意境隽永,读后深受感染,但文章同时就韩同林先生认定的古冰川遗迹作了一番发挥,使我产生撰写这篇文章的念头,期望通过介绍一些背景情况,使家乡的报刊今后能够更全面宣传介绍覆卮山旅游资源”,

  覆卮山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景幽美,石河蜿蜒曲折,即使石海,石川不是冰川成因,仍是奇特的旅游景点,

  韩同林教授的正方观点引起了我国冰川科学创始人施雅风院士及国内地理学,冰川科学,第四纪科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2009年3月,在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的牵头下,郑本兴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裘善文教授等一行6人,专程赴上虞覆卮山考察,郑本兴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从事冰川研究已有50余载,他认为,上虞覆卮山石河的岩石距今已有上亿年,风化后经过外力作用,引起石崩,在山谷堆积成一条条石河,至于石河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尚不能确定,“覆卮山石河并非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一点也不影响覆卮山的旅游价值”,郑本兴说:像上虞覆卮山这样大规模的石河并不多见,堪称“石河奇观”,

  正反双方的争鸣虽然如此,但当地的百姓却仍然打起了冰川遗迹的招牌,以此来吸引广大的游客,不过不管怎么样,在中纬度,低海拔的山上有如此壮观的石浪,而且里面确有许多的神秘之处,这里仍不失为一旅游休闲探险的好地方,上虞市人民政府也曾在这里策划组织承办了几届国际攀硠(攀爬石硠)节,“攀硠”,这是一项挺新奇的运动,
美丽的覆卮山景: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六,行程线路

  8:46我们到达芦田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离开芦田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9:0经过芦田水库,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沿着山间小道走向覆卮山,在一叉路处向下走向里蒋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9:48到达里蒋村,在里蒋村口对面路处我们就往左拐,正对着里蒋村,靠着山体我们沿山路走向覆卮山,一边能望见里蒋村,另一边在雨雾中能遥望到覆卮山主峰,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0:16我们到达公路上,沿着公路,我们遥望着雨雾中的覆卮山主峰前进,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0:21到达“上虞”“嵊州”分界处,这里有覆卮山的指路牌,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马虎带着大部队由公路快速前进时,我们几个发现公路右边有一条小路通向覆卮山主峰,于是我们就抄近路冲顶覆卮山主峰,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覆卮山上我们近距离的欣赏着各种石硍:竖立在峰顶的“覆卮山峰”石,一分为二的裂石岩,平整如盘的棋盘心岩,还有石鼠岩,石硍龟,海豚岩,双叠石,三叠石,四叠石,平安石……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覆卮山峰顶还有“国家测量标志”和坐标铁架子,在覆卮山峰顶的平安石前我们拍摄好集休照后,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1:33我们就离开覆卮山峰顶,直线穿越覆卮山,沿山脊下山走向蒋村苕花岭,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2:12我们到达蒋村苕花岭,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休整,吃中饭,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2:39我们离开蒋村苕花岭,沿村旁水池方向走向蒋山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3:13我们到达蒋山村(龙山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穿越蒋山村后,在蒋山村口叉路处我们沿着梯田层层下插走向夹山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3:38我们到达夹山村口,就在村边叉路直线下行走向白龙潭,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美丽的梯田农耕图,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4:07我们到达了白龙潭村,白龙潭村位于上虞市南部山区覆卮山脚下,处于岭南乡东南方向,百悬公路经过白龙潭村,交通便捷,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5人合抱的千年古松屹立于白龙潭旁,白龙潭山水清澈,微波荡漾,远近闻名,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穿越白龙潭村,跨过白龙潭村桥,我们从一小路向上攀登走向悬岩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5:12我们到达悬岩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悬岩村原有一座“棋盘岩”,

  光绪年代的《上虞县志》“山川篇”内记载:“有柱石二,高可八,九尺,如数石瓮然,撑住四角,若屋中折为二,题曰‘太平山樵牧’者,遇雨多避其中”,

  《嘉泰会稽志》:炼丹石在太平山巅,石有三圆窍,深各一尺许,俗传云葛稚川炼丹於此,葛稚川石室在太平山,室广数丈高丈余,其室析为二。俗传为葛稚川所居也,傍有庵址吴道士干吉卜筑於此,

  另有史籍记:远眺棋盘岩,兀立于山,于云雾中若隐若现,疑是仙境,登其而上只见巨石堆垒,整齐有序,仪态万千,似是神造,太平山顶的棋盘岩,石屋等天然景观。而石屋旁,则有太平真人于吉祖师的丹庐,坟墓等遗迹,另外两块为圆石,形如石臼和铁镬,深各三,四尺,就是当年于吉(或言葛洪)炼丹所用,或曰:此岩为女娲补天所遗,留镇凡间,护佑万民云云,

  道教史上著名的祖师,如春秋时方士计然,范蠡,灵姑浮等,东汉时黄老道的于吉,葛玄等,晋,南北朝时的高道葛洪,褚伯玉,顾欢,陶弘景,杜京产等,江南士族世家子弟,玄学名士谢安,谢玄,谢敷,谢灵运,孙绰,王羲之,明代刘伯温等皆慕太平山棋盘岩之名而来,或隐修,或游览,或留书,皆有迹可寻也,……

  我们去悬岩村原是想去欣赏一下棋盘石,在向村民打听“棋盘岩”景点所在地时,悬岩村民说:“棋盘岩”早已没有了,在几年前就被变成石矿换成钞票开采掉了,道门历代祖师灵气,已毁灭的,浙东名胜“棋盘岩”没有了,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我们穿越悬岩村沿公路走向滴水岩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5:39我们到达滴水岩,原以为今天一天的行程基本上还是轻松的,没想到到了滴水岩村后,向前面一望,呀!还有一段最后的考验在等着我们,滴水岩与芦田村海拔高低落差300多米,也就是我们需要攀登九阔岭高达300多米的的峰顶,才能到达芦田村,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滴水岩村口旁的小路先下插,从桥上跨过奔腾的溪流,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5:47我们沿着九阔岭山道,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6:22到达九阔岭顶,山景秀丽,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16:33到达芦田村,我趁机又粗糙的游走了一遍芦田村,大家换了一下浑身湿透的衣裤,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在17:10离开芦田状元村,乘包车返回宁波,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七,结尾

  围绕覆卮山一圈直线距离14.6公里,实际行程21.7公里(上午行走9公里,下午行走22.7公里),共费时约7:50小时,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风雨覆卮山,万年石硠群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