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风光17(引水工程“锲而不舍”)

标签:
旅游 |
从乌鲁木齐到布尔津的路上在一个叫喀腊塑克的地方附近,我们由原来的一路向阿勒泰北折转一路向西偏北方向的北屯前进,这正好是沿着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的流向,沿途的左手是巍峨的阿尔泰山,山脚下是蜿蜒曲折的额尔齐斯河,沿河是人工种植的白桦树和杨树,听着导游小周一路的讲介:
早在1994年,油城克拉玛依水资源问题非常突出,油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需要6000多万立方米,而当时的供水量只有3500万立方米,居民的生活用水不得不实行限制,每月人均2立方米的定量供应,油田的生产和发展,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水的严重制约;
在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视和支持下,从额尔齐斯河向克拉玛依引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中国石油为此投资30多亿元,1997年,引水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历经3年艰苦奋战,一条举世罕见的长300多公里的水渠镶嵌在亘古戈壁荒原之上,2000年8月1日,引水工程竣工通水;
水来了,油田缺水的问题得到解决,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5年保持持续增长,并建成了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油城绿了,沙土天气明显减少,空气环境质量位居新疆第一,克拉玛依市成为全国模范环保城市,水给沿线地方,建设兵团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水来了,福海县境内多年干涸的艾里克湖芦苇丛生,鹤飞雁翔,鱼肥虾壮,生态环境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水平,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水来了,克拉玛依建成了城市湖泊,整个北疆地区生机勃勃;
然而,在这个水利工程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故事,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它的流量关系到下游两个国家的国计民生问题,开发利用上游河道水利资源涉及到国际法规,不可避免要引起国际争端,影响我国外交,这个问题曾让当时的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当矛盾和问题放到了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手上时,朱镕基总理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水是资源,额尔齐斯河的水资源首先来源于我国境内的雪山河流,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我国有着优先权,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说:你们只管干,国际问题国务院来解决,他分析了工程建设会遇到的诸如技术,资金等问题和难题,他为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题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字,以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决心;后来人们把朱镕基总理“锲而不舍”这四个题字镌刻在阿尔泰山的山体上,这高大的“锲而不舍”四个大字人们在10多公里外就能看到,这就成为新疆的又一旅游景点;
我们的汽车驶向那惊天动地的阿依库勒水库,沿着那波光粼粼向南流淌的渠水,望见那山体上的巨幅书法——“锲而不舍”四个大字越来越近,想起那些似乎并不遥远的故事,他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要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去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好每一件对得起下一代的事。
已能遥望到右前方“锲而不舍”四个大字,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