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快速适应外企的新工作?

(2013-05-12 18:07:34)
标签:

适应外企新工作

新人行动清单

分类: 求职攻略
最近我看到很多年青人的简历上有蜻蜓点水式的工作经历。这些短暂的就业纪录,不但让用人单位担心他们的稳定性和适应力,还不利于他们自身的职业素质培养。怎样才能在一个企业里长治久安、稳中求胜呢?本文告诉你怎样从入职开始打好稳固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外企的试用期或实习期是3至6个月。怎样在这段时间内,快速适应新工作同时展示个人才干,是每个新入职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它决定着你在这家公司能不能呆下去、混得好不好。因为,在试用期或实习期中上佳的表现,不但能帮你顺利通过公司的考核,还可以在转正的同时拿到升职加薪的机会。本人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我小孩的中学老师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偏颇,其实不无道理。有些新人就是因为心态没摆好,对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的影响。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阻碍你发展的心态吧。

 
一、过于依赖公司的安排
 
“你们公司对新员工有没有培训?”这是大多数求职者在面试时爱提的问题。求职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只要有培训就可以尽早掌握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工作就会尽快上手。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外企来说,新人的入职培训确实是丰富多彩的。有人力资源部的新员工入职培训(Newcomer Orientation),有办公室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展示(Office Tour)和环境健康安全教育(EHS Training),有所属部门的新人介绍会(Ice Breaking Party/Dinner),有业务培训部门的产品知识培训(Product Training),有部门主管的入职训练(On-the-job Training),还会有上一任员工的工作交接(Handover)。凡此种种可以让一个踌躇满志的新人学得不亦乐乎。
 
不过,如果新人满心以为公司有义务有责任提供这些培训,构想着只要自己好好学习,就可以天天向上了,这样的期望很可能会落空。因为有些培训没有那么及时,还有一些,你可能等都等不到。
 
此话怎讲呢?

    有不少公司对职能部门提供的新人培训课程不纳入其工作绩效评估范围(Job Performance Review/Appraisal)。所以,不管他们提供新人培训的次数多寡、质量高低,都跟其工资、奖金不挂钩。也就是说,新人培训成了这些部门的附属性工作,不是核心业务。你很可能入职很久才等到他们的培训通知。也许,职能部门因核心业务比较繁忙、或者暂时性人手不足,把新人培训给搁置了,你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你可能会说,职能部门的培训没有就算了,自己部门的培训总该有的吧?
 
你可不要想得太美呀。这种培训是有还是无,要视实际情况而论。如果你的主管是一个刚提拔上来的新手,或者从其它部门转岗过来的新人,他自己的工作还没熟悉呢,哪有功夫安排你的培训。
 
我去年有一名下属被公司内的一个销售团队的大区经理挖走。她的新职位是销售代表,也就是销售队伍中最基层的员工,上面有一个地区经理,然后才到大区经理。她转到新岗位后,地区经理也就是她的顶头上司,还没招到人呢。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或者部门来说,下属到岗时,上司的人选还没敲定,是常见的情况。因为,下属比上司的招聘难度总归要低些。
 
你还会说,即使上司没教我也不怕,只要有前任的交接和同事的指导就可以了。
 
我不得不再次打破你的白日梦。这些完全是不可控因素,在你入职之前,你的前任很可能早就离开公司了。我就经常看到那些没有前任做交接的新员工们的苦逼表情。尤其是流程性比较强的岗位,例如部门助理,在没有前任交接的情况下去熟悉工作,确实挺让人抓狂的。
 
至于同事之间的指导,你就不要抱过多期望了。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重点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教不教你,和团队文化、领导风格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息息相关。这些东西都是人为因素决定的,不是上纲上线就可以搞定的。通常来说,公司有公司的规矩,每个部门还有自己的执行力。即使公司有On-the-job Training和First Line Manager Coaching的要求,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执行力度。
 
所以,对于那些依赖公司的安排和教育来过日子的新人来说,当培训不到位的时候,他们只会抱怨或者听之任之,不懂得积极地收集信息、主动地钻研业务,白白地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二、急于展示自己的能力

 

    俗话说:各处乡村各处例。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和职场哲学。作为一个新人应该先把自己融进去,再让自己站起来。这个“融”是指从融入到融洽,它不但是对新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熟悉和适应,还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管理准则的理解和掌握。这个“站”是指展示自己工作的独立性和独创性,秀出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是,总有一些新人还没摸清公司的门道,就急于寻找机会让自己崭露头角、一鸣惊人。有的人在会议或商务聚会上频频捕捉发言机会,有的人在个人要求上唯我独尊(指管理阶层的新人),还有人把过往曾经获得成功的方式方法迫切地运用到新工作中... ...

 
有人会问:这些听起来都没问题呀,新人不是该勇于表现自己吗?
 
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给你分析分析吧。
 
首先,说说那些踊跃发言分子,俗称“麦霸”或者“话霸”。他们在不了解新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上司的脾气和同僚的利益关系的情况下,鲁莽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真是自找苦吃。
 
前两年,有一个部门来了一位新业务总监。他一到任就是意气风发、锐不可挡的样子,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大刀阔斧地整改业务流程,还向公司提出给自己的直线下属提供个人免费停车位等要求。这种奇葩我是见过不少了,其结局都是一样的,很快就夹着尾巴从公司里消失了。
 
你会问,那第三种情况呢,把过往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新工作中,不是挺好吗?何错之有?
 
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人懂不懂把握时机和对象,有没有把成功经验用对地方。
 
举个例子吧。A一直从事前台文员的工作,她在以往的公司积极主动地帮同事们订餐、订票、订房,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后来,她跳槽到一家规模更大的企业做前台,她满以为继续用热心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可以博得新上司的赞赏。其结果是,她不但受到上司的批评教育还引起了部门内其它同事的不满。
 
何解?因为这家公司的前台工作模式是管理重于服务。公司规模大,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助理,订餐、订票、订房一类的事情,应该让部门助理来操办。而前台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访客管理、会议室管理和来电管理等事务。A的上司不希望自己的下属不务正业地埋头于杂事,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A的同部门同事不希望她做坏了规矩,把一堆不该由本部门代劳的事变成这个部门的活儿。
 
像A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例子,还真不少。
 
再举一个吧。我曾经招了一个喜欢加班加点、并且在临下班的时候才找我讨论问题的下属。我这个人是极其重视时间管理(Time Manaement)和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对加班深恶痛绝。无论我手头上拿着几千万的大项目(喏,眼下就有一个)还是同时负责六七个在不同城市地区运作的小项目,都极少加班。However,我的项目不但可以按时按质完成,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还不时给老板一些创新的小惊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我的部门里经常超时工作是办事效率低下、时间管理不当的象征。同时,我也希望我的下属可以轻松漂亮地完成工作,所以,分配多少活给他们,我是心中有数的。而这位爱好加班的下属,不出我所料,她之所以加班,目的在于表现而不是实效。没过多久,她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尽管下了班不回家、周末还往公司里赶,但是很多基本的文书和档案都没有整理好,而且重复性出错。她曾经引以为荣的工作方式在我这里是完全行不通了。
 
同样道理,即使你以往的上司是我这种注重实效和速度的人,你去了新公司之后,该下班的时候准时走还是呆着不走,得见机行事。我公司里面的某个部门,曾经有位从台湾派过来的业务负责人,他疑惑地问所属部门的员工:“为什么大家这么早就下班了?才七点呀(是晚上)?”。对于我来讲,这个部门的人已经够卖命了,但他们的台湾老板不这样认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该怎样干活,可得琢磨清楚。
 
因此,对于新人来说,工作的重点方向不是自己能不能干,而是该不该干。如果你把不该你干的干了,不但白干,还会有反效果。

三、对旧公司念念不忘
 
对旧事旧物的思念是人类一种美好而纯粹的情愫。但是,你最好把这种思念放在心里,不要时刻挂在嘴边。
 
当你经常和现任提及你的旧情人时,你的现任会吃醋。当你和新公司里的人经常提及旧公司时,后果可不是吃醋那么简单!
 
新人们的念旧情怀通常表现在不时地提及以前的公司在哪些方面比现在的公司做得好。估计,他们这样说,无非是想向周围的人示意:我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可没有参透,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运作规则。在一个企业里运作得很漂亮的系统,搬到其它企业可能就不灵光了。况且,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而不是为了模仿其它企业。所以,老是提旧公司的好,是没有意义的。搞不好,上司和同事们会对你有以下看法:
 
1. 你是不是勉为其难地、依依不舍地离开旧公司的,换句话说,你是不是被动离职的?
 
2. 你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不是有问题?换句话说,你是不是适应不了这个新环境?
 
3. 你是不是一个喜欢虚张声势、吹毛求疵的人?换句话说,谁知道你的老东家是不是像你说的那么好?
 
如果你的老东家确实有不少运作优势,你应该把这些好东西留在你的脑海里,放在你的行动中。
 
最近,我在整理文档时,无意中翻出十一年前,自己编写的一叠规章制度。它们的思路、格式以至某些用语是直接仿照我上一任公司的模式写成。当年,我来到这家公司的时候,我所属部门的管理制度一片空白。我按照旧公司的工作理念和运作模式,一砖一瓦地把部门的运作系统和操作流程搭建起来。为此,我不但顺利通过6个月试用期,还意外地被晋升了一级。而在其它的分支机构中,同属一个部门且任职时间比我长的老员工中,还没有一个人被提升到这个级别。
 
同时,在这个档案盒中,还保存着旧公司的直线经理给我的一本管理制度手册。这本“天书”是由一百多张A4纸组成的,沉甸甸地载满我前任上司的心血和智慧。我一直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珍藏着,生怕它丢了。
 
“念”字是从“心”部的,你应该用你的心而不是你的嘴去装载着那些旧事旧物,让它们成为你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你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武器。

 
Alright, 当你排除杂念、端正态度之后,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措施和做法能帮助你尽快适应新工作了。我列出了一份新人行动清单
 
一、熟悉公司的业务、架构和文化
 
1. 业务是有形的,比较好学习。公司有哪些产品线,公司在行业中占什么地位,同行业中有哪些竞争者;
 
2. 架构是有形的,比较好把握。公司有哪些部门,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是谁,部门里有哪些人,部门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哪些部门和你的工作关联性比较大,这些部门有什么操作规程,你该如何和他们合作;
 
3. 文化是无形的,比较难琢磨。公司里的员工的衣着打扮倾向于正式还是休闲,员工吃午饭的时间是灵活还是固定,员工下班后是经常联谊还是各自回家,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是大声讨论还是低声说话... ...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观察,你可以尽早了解一家企业的人文环境。

 
二、熟悉你的本职工作
 
 
1. 了解你的部门。你所在的部门里有哪些人,他们各自负责什么工作,他们的工作年限有多长,部门的核心业务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2. 了解你的上司。你的上司工作年限有多长,TA有什么样的个性和工作风格;
3. 了解你的职责。你有没有职位说明书(Job Description)和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你是否理解上面写着的每一项内容;
 
4. 了解你的工作。你要面对哪些内部和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你有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和背景资料,你要和他们发展怎样的业务关系;
 
5. 了解你的操作。你的岗位有哪些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tion Process), 有哪些重要的文档和数据,你是否理解这些流程和信息的重要程度。

 
三、及时提交个人资料
 
 
1. 你需要向人事部门提交哪些文件,以便顺利办理入职手续;
 
2. 你需要向财务部门提交哪些个人银行帐号信息,以便顺利办理费用报销;
 
3. 你需要向办公室管理部门提交哪些文件,以便顺利领取文件柜钥匙,办理员工证和大门出入卡;
 
4. 你需要向电脑部门提交什么信息,以便顺利办理公司电子邮箱和领取个人电脑;
 
5. 你需要向名片制作部门提供什么信息,以便顺利申请个人名片。

 
四、调整个人状态
 
 
1. 规划一条从你家到公司的最佳交通路线;
 
2. 弄清公司附近有哪些餐馆、便利店能满足你的用餐和不时之需;
 
3. 准备几套和公司的主流着装风格一致的服装;
 
4. 购买一些对你的业务有帮助的书籍和网上培训。

 
最近,我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看到很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在若干家公司里短暂工作过。这种蜻蜓点水似的工作经历,会使用人单位担心他们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还不利于他们自身的经验积累和专长培养。我理解造成短暂任职纪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希望本文能够给职场新人们某种启发,让你们可以在一个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里长治久安、稳中就胜,而不是水土不服,提前拜拜。
 
 欢迎关注博主的微博主页 @职场教练MsY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