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郭小川:高考志愿早准备

(2013-02-28 12:06:06)
标签:

高考

志愿

早准备

郭小川

专业

教育

分类: 志愿参考

原帖地址:再说高考志愿早准备      作者:郭小川

 

    今日转载郭小川(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guoxiaochuanblog)2011年9月写的两篇关于“志愿早准备”的博文。家长不能替孩子决定志愿的填报,但可以做好参考、协助的工作。长时间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痛苦的;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变化也是很快的,兴趣、爱好也不一定就要是将来的职业。事情要辩证的看,志愿的决定权在于孩子。可以尝试测一下孩子的职业倾向。

 

再说高考志愿早准备

原帖发于:(2011-09-26 17:22:16)

 

    “嗯嗯我就是新高三,现在问老师,老师还说早了!但我觉得有个理想就会有奋斗的动力啊!!!” 这是一位署名HX右手边的高三学生对我的博文《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的留言。

    “什么是早呢?早知道,早做准备啊。”一位署名热心肠的教育人也留言说:“见一大四学生,至今迷惑于自己为什么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

    前天晚上,东方卫视“我心唱响”节目中的一个环节,一位已辞去空乘职业的“聆听者”,几乎是流着泪听完了朋友为她而唱的歌。她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说,我不想飞,感觉很压抑,这个工作并不是我自己喜欢的 ,但是家里面的压力很大,因为家里人觉得一个女生去当空姐,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随即把上段文字发到微博,一位貌似北师大在校生留言说,“所以选专业还是要看兴趣的。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学到东西。随便选个所谓热门专业,但自己没兴趣,浪费大学四年青春,更浪费自己的前程。嗯,学校论坛里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个看法”。

    难道有众多在校大学生都有过“错爱”专业的经历?麦可思公司对大学新生的一份调查报告,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份报告有关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超过30%的大学新生对就读院校不满意。

    《中国教育报》曾以《高考招录检验考生和家长智慧》为题对考生志愿进行了分析,并把许多考生选专业形象地称之为“盲人摸象”。笔者认为,这些考生之所以“失明”,是因为缺乏赖以“明察”的基础,之所以缺乏“明察”的基础,是因为缺乏充分的准备。而要准备充分,是需要花精力和时间的,但许多考生和家长往往却认为填报志愿也就两三天的事,高考后甚至成绩公布后再准备不迟,但这样的准备是难以做到充分的,其结果,必然匆忙行事,难以正确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院校,或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选择意愿。

    因此,不妨给自己留下充裕的时间先问问自己,心仪的院校心中有数了吗?是否有中意的专业?相中的院校和专业是真正所爱,或仅仅是一种感觉?所关心的院校和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怎样?这些高校和专业是否与自己的实力相匹配?这些高校的录取规则了解吗?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符合目标专业的要求?……如此多的信息需要搜集、整理、分析、取舍,对于将要步入2012年考场的考生来说,半年多的时间并不富裕。

    《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提醒得好!晨雾转贴了,并写了按语。”一位曾经的考生家长、新浪知名教育博主,也许是希望通过其“晨雾博客”的影响力,提醒更多的考生和家长早做志愿准备。

志愿早准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考生或家长眼下最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或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这是做好志愿准备的基础。

    记得几年前,笔者曾在河南采访过一位女生。高考后在其中学组织的试填志愿时,她的第一志愿填报的是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试填志愿后,学校先后两次打电话,希望她第一志愿填报清华大学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她给笔者讲述了心系大海的原因。六岁那年,她随父母有了一次远足青岛的机会。她说,当时她的魂魄就已扑向大海。几年后的再次来到海边,使她对海洋的好奇变成了执著的向往,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再回海洋。因而在正式填报自愿时,她在第一院校志愿和第一专业志愿栏填上了青岛海洋大学和海洋科学专业。当然,她如愿以偿。

    这位考生的高考成绩应该能上清华,能上中科大,但她没有用分数去对号入座或许能够报考的学校或专业,而是让志愿,真正成为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不知当年这位河南考生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填报志愿时的理性抉择,对于还沉溺于“到时再说”或直奔“热门”、“好就业”而去的考生和家长,是否有所启发?

 

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

原帖发于:(2011-09-05 21:59:47)

除需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和因种种原因需通过补录梦圆大学的考生,尚处枕戈待旦状,2011年高校招生大体上已经偃旗息鼓。

91日,是新学年开学的日子,但在8月中下旬也许更早,心急的学校就开始了高三征程。火车不是靠推,考分靠时间来“堆”——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育者们相信科学,也认歪理。但相当多的高三老师却不相信高考志愿也需要早做准备,认为考生考前没有必要接触志愿填报之类的报刊或资料,在这些老师看来,“考得好”才是硬道理。说穿了,“考得好”,不仅是考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自己的成绩,自然压倒一切,有的学校甚至在录取期间就开始“挽救”高分考生,来年可望“考得更好”,老师的成绩,自然水涨船高。高考后,有多少考生的分数上了一本、二本等便成了炫耀学校或老师成绩的资本,至于考生“走不走得了”,是否“走得好”或“走得更好”,仿佛与自己关系不大。

一位考生在今年志愿填报期间,以《被志愿逼疯!!!!!!!!》为题,写了一篇博文,或者说写了两行字,与其说写了两行字,不如说是在一行多的感叹号中,加了两句感叹话:“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志愿这种东西啊”、“尼玛当初多考两分会死吗”。看来这位考生并非仅仅囿于志愿,还深陷“考得好”中不能自拔,

“考得好”未必“走得好”。今年有位“考得好”的考生,不要说多考两分,比其所填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调档线多了5分,但所填志愿不符合该校的录取规则,被退了出来。西安交通大学的退档理由是:“按照我校招生章程第十七条的规定,考生单科成绩应达到及格水平,该生语文成绩单科不及格,故予以退档。” 这位考了604分的理科高分考生,语文却只有86分。

但并非所有院校对语文或其他单科成绩都有要求。如有一所同样是“211 、“985”的高校,其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只要求“理工类考生外语、数学须在及格分数线以上”。如果这位考生事先查一查西安交通大学校的招生章程呢?自然会避开填报有明确语文单科成绩要求的这所高校。

当然,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还有很多,诸如进档排序方式、体检要求、加分是否认可、外语语种规定等等,都是考生在志填报愿时需要留意的。

如果仅仅只在考后或成绩出来后,再查阅招生章程也许根本就来不及,何况志愿填报所要搜集的资料远非仅仅查阅招生章程。

而志愿,应是志向和意愿的体现,所谓志向定志愿。而早定志向,有了目标,既有利于鼓学习劲,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搜集意向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很难想象,考后或知道分数后才考虑志愿,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在我的QQ聊天记录里,留下了今年志愿填报期间,几百位考生和考生家长关于志愿填报的疑问,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和考生家长劈头就问,估计或考了多少多少分,报什么院校或专业好,甚至直截了当地请求推荐院校和专业。一位考生家长更是毫无顾忌地说“我是热锅的蚂蚁哦”,一会儿“担心”、“郁闷”,一会儿“力不从心”、“我倒”,一会儿“我快疯了”等等,随着“滴滴滴滴”的提示音映入视窗,末了还不忘发出“要是有人帮助填就好了”的慨叹。

如果早一些学习志愿填报知识,早一些查阅院校分数,早一些了解专业内涵,早一些根据自己或孩子的性格、兴趣等搜集志愿信息,相信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考生或家长面对志愿的迷茫了。

今天下午,与一位毕业于有着“211”、“985”头衔的名校的实习记者聊志愿时,无意中聊到了这位实习记者当年的高考志愿,实习记者很郁闷,感慨要是当年如果早做志愿方面的准备,也不至于那么惨。“能上这样的学校说明你的成绩很不错”,话音未落,立即被一连串的“别说了”打断。感受得到,这位实习记者的确非常相当不愿意回忆当年的惨状。兴趣与现实,所学与非所用……一不小心,又聊到了这位实习记者身上,“别说了,别说了……” 实习记者努力想要从不堪回首的记忆中挣脱出来。

那么,刚刚进入高三的考生或考生家长,不希望自己或孩子的高考志愿留下美好的记忆么?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