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透析幼儿园中的“小红花”奖励现象
(2018-05-21 10:39:02)
标签:
转载 |
【摘要】:在当今的幼儿园中,教师普遍喜欢用“小红花”这种教育手段来作为评定幼儿表现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们对小红花的期待也随之增加。幼儿得到“小红花”之后,他们觉得自己的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心情会特别好。然而,这种现象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好处还是弊端呢?
【关键词】:“小红花”现象;动机;兴趣;奖励表扬
奖励小红花是一种传统的奖励形式,“小红花”现象屡见不鲜,许多老师都采用这种教育手段,那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对这种教育的手段存在很多质疑和不合理性。本文是我对小红花现象所进行的分析。
一、“小红花”带来的积极作用
记得小班的幼儿刚入园时,大部分都会产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这时候,教师通常采用“小红花”,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消除这种焦虑,稳定幼儿情绪。
案例:邵子枫刚进幼儿园时,每天都拉着我的衣服,哭着喊着:“老师,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和冯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用。半个月之后,有一天邵子枫的妈妈放学来接他,他看见妈妈冲上去紧紧地抱着,拿出额头上的小红花,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今天拿到了小红花,我以后一直要来上学。”邵子枫回到家,就对爸爸妈妈还要哥哥说:“今天张老师说了,只要我上学不哭,在幼儿园里乖乖的,老师就奖我一朵小红花,我要比哥哥的小红花还要多!”
从这个案例中看出,小红花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班的孩子,小红花是一件多么诱人的东西。它能快速地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消除入园分离焦虑。所有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给的“小红花”,因为这能够证明他们表现好的手段。所以,这让得他们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和荣誉感。
二、 “小红花”带来的负面影响
老师给幼儿奖励时,可能会让幼儿产生一种过度自信的心理,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如果有些幼儿未能得到老师的奖励,孩子可能会产生沮丧自卑心理,从而在心里抹杀了自身的优点。
1、依赖心理
如果“小红花”用得过多,可能会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或者使幼儿对小红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为了奖励作为最终目的。
2、习得性无助效应
原本教师想通过小红花评比,旨在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老师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为追求理想的效果,往往会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这对一些顽皮的孩子来说是比较为苛刻的。可是,顽皮的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需要关注和鼓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便使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体验到自己优点带来的荣誉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三、幼儿园的“小红花”现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小红花”的滥用
教师在幼儿园经常会对幼儿的表现做出肯定,例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或者当众表扬过后给幼儿贴上小红花,以此鼓励幼儿的表现。但是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这类教育手段,这些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听不进半句批评。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可能会让幼儿对自己形成不切实际的认识。
案例:早上葛逸玮小朋友7:55入园,他选择了玩搭积木的桌面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评价游戏时说:“今天葛逸玮小朋友用积木搭的建筑物很棒,我要给他一朵小红花。”后来,在午睡起来时,我发现葛逸玮小朋友头上又贴了一朵小红花,问他为什么贴到,他答不上来。除了葛逸玮小朋友这样的现象,有一次,我看见葛江语小朋友在一天中得到了三个小红花,我问她为什么有三个呀?她说:“今天我表现很好呀!”我问她:“今天你哪里表现好了啊?”她摸着脑袋,回答不上来。这说明教师并没有及时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那幼儿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教育的契机也白白的浪费了。
如姚梓钦的奶奶来接孩子时,向冯老师抱怨说:“我们这孙子在家一直不肯好好吃饭,后来他妈妈说如果他自己乖乖吃好饭,奖励他一个奥特曼小贴纸,结果他为了贴纸总是能乖乖吃饭。不过时间长了,对贴纸也失去新鲜感,他现在怎么都不肯吃饭了,奥特曼的贴纸对他都没有吸引力了。”怪不得在幼儿园也是这样,他的饭一口都不肯动。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纯地使用表扬或者奖励,都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单纯地使用表扬,幼儿很容易遗忘;适当地进行物质奖励对调动幼儿行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单纯地使用物质奖励,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没有作用。由此可见,单纯地表扬和奖励已背离“小红花”的教育目的了。
四、对幼儿园“小红花”的使用建议及注意事项
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小红花”,会让幼儿对其不敏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会导致幼儿依赖教师,而不会自主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但是如果适度使用“小红花”的话,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幼儿对活动的敏感性,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因此,正确认识“小红花”是我们幼儿园教师所要做到的,我们不应该对这类方式产生依赖心理,每个幼儿得到“小红花”的时间,间隔时间要恰当,不能过于频繁或相隔太久。
2、教师使用“小红花”要有针对性
教师表扬和奖励幼儿时要让幼儿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给予幼儿明确、正向的反馈,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小红花”也就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教师在评定幼儿“小红花”时,要对幼儿明确说明理由,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得到“小红花”或为什么没有得到“小红花”。教师的态度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幼儿就会觉得这件事并不重要。
3、教师要结合表扬和奖励使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幼儿及时作出表扬,例如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歌曲,教师让幼儿当众唱歌,夸奖幼儿学得快唱得好听,同时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结合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幼儿记得牢教师对他夸奖,同时也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
因此,我们在评“小红花”时不能笼统地说“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应同时客观地肯定具有个性的孩子行为表现,鼓励孩子们大胆向老师提出质疑,追根究底,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依照老师的眼光来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1]陈媛.浅议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J].考试周刊,2013(65)
[2]文慧.正确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J].宁夏教育,2000(9)
[3]朱湘云.“小红花”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科学教育,2014(5)
[4]梁星.浅谈幼儿教育奖励分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5)
[5]周洁.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3(65)
[6]陈浩洁.“小红花”现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