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说史》17
(2018-07-23 16:01:40)分类: 村夫说史 |
第三章
一、
万仞连峰积翠新,灵踪依旧印轮巡。
何如捧日安皇道,莫把回山示世人。
已擘峻流穿太岳,长扶王气拥强秦。
为余势负天工背,索取风云际会身。
这是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言律诗《仙掌》。“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有作为的人遇上好机会。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举兵反隋,我们的主人公徐茂公,和他的好友单雄信都加入了起义队伍,成为中坚力量。众人齐心协力,共谋发展,队伍迅速壮大,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各路好汉陆续投奔,一时风云际会,旗帜高扬,成为隋末农民起义队伍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后来大都投奔太原,为盛唐300年基业的开创,奠定了雄厚基础。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对瓦岗英雄依然津津乐道,《隋唐演义》、《说唐传》、《响马传》、《隋唐英雄》,各种文学、戏剧、影视艺术作品数不胜数,一个个鲜活的英雄面容活在人们心里。连老朽这样已经年届稀龄的人,想起当时瓦岗英雄们忠心赤胆、义薄云天,高强武艺,精诚团结,也止不住思绪翻腾。
古代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多是占山为王、凭险而据,而气吞山河的瓦岗寨,却处在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上,冀鲁豫交接地带的河南滑县南部,无险可守,无河湖舟楫之利,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是陵谷变迁,当年曾有险峻山岭,还是人们指认的位置不甚准确?不免心生疑窦。有人说原址应在相邻浚县的一个山地,不知是否可信。听说遗址现在已开辟为旅游景点,心怀瓦岗英雄情结的朋友可以前往凭吊,了却一项心愿,这也就够了。
瓦岗军起义领袖翟让,韦城(今滑县东南妹村)人,原是衙门法曹,有人说相当公安局长,因出于不平,放走无辜"罪犯",被判死刑,入狱待毙。法主黄君汉看他气度不凡,当此乱世,或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冒死将其放出,劝他举大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对此记载颇详,照录如下:
(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勉,勿忧吾也。”
你看,黄君汉一个下层小吏,都能看出天时人事,知道必定天下大乱,隋朝必亡,寄希望于翟让一般英雄乘势而起,成就大事,建立丰功伟业。黄君汉后来也放弃了职务,投奔瓦岗寨做了一名头目。
翟让回家,与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等,选定瓦岗,聚众起义。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单雄信、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徐茂公、当地富户贾雄,皆聚义瓦岗。他们杀赃官,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民众大悦。歌曰:"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农民纷纷加入义军,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人。
徐茂公原籍离狐县,距瓦岗寨不足百里,后徙居的卫南,应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部,离瓦岗更近。单雄信,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相距也不远,他们可能平时已经往来密切,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势,共谋出路,誓同生死,祸福相依,因而志同道合,共举义旗。起义时是否拟定了一些什么纲领文件,没有凭据,不敢妄说。
在瓦岗起义军内部,翟让是首领,而徐茂公,《资治通鉴》上说他“年十七,有勇略”,应该一面是一员骁将,率军作战,另一方面出谋划策,参与军机,确定战略方向,起到军师或者说参谋长的作用。瓦岗军迅速发展,给军需带来困难。徐世绩献计曰:"此地为公与乡土,人多相识,不宜侵掠。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官旅运往不绝,若能截取,足以自资。"“让从其方”,于是沿运河截获商旅货物,军旅大振。徐茂公献此计,为瓦岗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保证了物质来源,同时也保护了他自己的家产不受损失,可谓两全之策。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翟让率兵攻克郑州、商丘等郡县,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一段永济渠。 瓦岗军的胜利,震动了隋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令齐郡通守张须陀镇压瓦岗军。在力量悬殊情况下,义军被迫撤离宋、郑,守瓦岗,转战树林沙丘之间,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终于击退了张须陀。后来韦城周文举、雍丘(今杞县)李公逸、内黄王伯当率部来投,瓦岗寨上又添生力军。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全国数以百计的农民起义队伍,经过整合,汇成三支主力: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瓦岗寨三分天下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