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吴福雷《古诗词教学要五“读”俱全》讲座有感

(2021-10-10 21:56:23)
分类: 学习情况

 

今天参加县国培计划(2021)小学经典诵读培训者团队研修活动。上午听了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袁晓薇的讲座,她讲座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视角下的小学经典诵读》。她的讲座分三大板块进行,第一板块为经典诵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板块为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优势和必要性,第三板块为小学经典诵读校本活动的组织实施。袁老师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小学生为什么要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即使是第三板块的讲述,因为时间原因,袁老师也没有具体展开:如何进行校本活动?如何具体知道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编写校本教材要注意什么?

下午听了吴福雷老师的讲座,他讲的主题是《古诗词教学要五“读”俱全》,受益匪浅。

吴老师首先从一则女装尺码建议表拉开报告的序幕。这张尺码表中将S号身材形容为瘦,将M号身材形容为美,将L号身材形容为烂,将XL号身材形容为太烂,将XXL身材形容为稀巴烂,乍一看,这张女装尺码建议表对女性身材的形容幽默,再细一琢磨,觉得作者没有文化,用词对部分女性充满了侮辱,让本对身材懊恼、自卑的女性情何以堪?如何是XXXL身材甚至更胖,他又会如何鄙视?

那如何让这张建议表焕发出“人”的情怀,“人性”的温暖呢?吴老师引导我们分别对各种型号的身材用古诗词形容。S: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M: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L: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XL: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多么有诗意,多么有文化,想必看到这样形容自己身材的女性,一定“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绣幕芙蓉一笑开”。

在猜、笑、悟、互动中,整个会场,春意融融,我想,我们平时上课,导入也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吧。

接着,吴老师又请我们欣赏《80岁老人病中谈论诗词,精神富足风采足》新闻报道,说实话,我读了不少诗词,但老人背诵的诗词,我居然不熟悉!老人朗诵诗词的声音清脆,眼神明亮,神态祥和,她用手舞足蹈表达出对诗词的理解,面对镜头从容,使人不禁想起“香远溢清”这个词来。老人家之所有这样的风采,定然是诗词滋养了她,滋养了她的生活,滋养了她的性灵。

对身材型号的称号只是换一种说法,就使人眼见心生欢喜,一个耄耋老人卧榻中尚且热爱着诗词,诗词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诗词,作为教师的我们,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仍在上班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诗词呢?

接着吴老师,开始言归正卷,告诉我们如何教学古诗词。

一、读准。

读一首诗词,首先是要将字音读正确,节奏读正确。吴老师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告诉我们要从学情出发,要读准后鼻音字、读准双声字、读准叠韵字。当然,不是所有的七言绝句都是遵循二二三的规律划分节奏,这要依据句意、情境、意象等来确定,正所谓法无定法,要有个性化的调整。无论怎么读,都要做到声断意连。

联系薛法根老师曾经讲古诗的韵脚要重读、拖长音读,我刚开始有点矛盾,到底听谁的,再一想:即使是名师,对古诗的解读也不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的解读,我们普通的教师怕什么呢?读出自己的理解,就行。

二、读对。

“解字并非仅仅是解字,它只是一个引子,最终抵达的是诗人深邃而敏感的内心。”吴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解字不能仅仅解决它的表面意思,还要探究它的终极意义。解字还是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解释学生未曾见过的陌生字词,解释古今差异较大的理解易错的字词,解释能通达诗人内心的关键字词。什么是通达诗人内心的关键字词,这要看读者的本事。它跟读者的阅历、阅读、解读是否深厚有关,这也是我要修炼的功夫,不能找全一首诗中通达诗人内心的关键字词,是我的苦恼。

对于诗句的理解,有很多种方式,文白对读,是其中的一种,在教学中,我也常用这种方式,通过师生文白对读、生生文白对读、自己文白对读,学生对古诗的表面意思有了一定熟的理解,这有助于顺利推进后面的教学环节。吴老师特别提醒这里的“白”,一定要是老师根据自己的解法,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撰写的翻译,一种接地气、儿童化的翻译,而不是照着参考书的翻译机械地念,只有化为老师自己理解的,儿童理解的翻译才是有生命的、有生活气息的。

读对整首诗,指的是读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或是思想。如何读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或是思想,这要知人论世、联系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

三、读深。

读深,就是在慢慢触及到诗词的灵魂。比如比较法,比较某一个字用得好不好,换词比,跟别的同题诗不用字眼比,在比中,就能发现文字密码,这个字用的是否精准妥帖,这个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当吴老师说到“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在《全唐诗》中作“在”,我再一次被吴老师的博学震叹,如果是我教学这首诗歌,我不一定会想到《全唐诗》,即使我读过《全唐诗》,更不会想到将两者比较异同,这跟我的文字敏感度有关系,一个优秀的老师要有高度的语感。

四、读活。

吴老师说,如果说“读对”是读出诗的字面意,“读深”是读出诗歌的字中意,那“读活”就是读出诗歌的字外意。字外意在哪里?很多时候,它就隐身于一个个形象中。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敏感,远不及对形象的敏感,形象更具有更强的代入感。作为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再造出各自不同的诗歌形象来。可以是换个角度表达情感,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有一个小练笔:他们在登高之时,想到王维,可能就萌发了给远在山西的王维兄弟去一封信的写法。古诗要教活,就要有学生能理解的形象塑造,让这些形象说起来,动起来,想起来。比如教学《题临安邸》,抓住关键字眼“醉”,引发学生想象醉的画面,指导朗读出醉的画面,借助资料辩论应不应该醉。

五、读出自己。

吴老师说,作为教诗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有情人,对诗中之言有感触,有情义,有体认。还要做个有心人,在诗与生之间牵线搭桥,让学生在读诗时不仅感同身受,而且联系自己的生活,获得某种启迪或是濡染。

这是告诉我们,诗歌,即使熟读成诵也没有用,它只有能联系生活实际,能与生活挂钩,能看到生活中的相似场景想起这首诗,能由这首诗中的某句想起生活中的某些事,那才是真正读懂了诗歌,因为诗,也是用来济事悬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