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红色课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感想

(2021-03-30 20:56:42)
标签:

日记

分类: 示范引领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进一步落实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积极作用,加强我们中心学校青年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校教导处举行了“红色课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作为评委,我很有幸目睹了各位参赛选手的风采,感想如下:

第一、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几位青年语文教师,利用虚拟课堂展示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虽是无生课堂,但老师们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表现,精妙的教学艺术令评委们频频点头。

第二、教材的研读要注意两性

1)课文的“独一”性

每位参赛教师都认真研读了教材,但在说课稿中,和无声上课中,并没有突出教材的独特性。只交代了教材所在单元和单元主题,教材处在单元的第几篇,为什么处在这个位置,编者意图是什么,参赛教师很少提及。每一个单元导语都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任务,人文性要素和工具性交代得清清楚楚,老师抓住这些要素,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准绳。

2)课后习题的“呼应”性

研读教材,不能忽视课后习题。课后习题,往往是单元要素的体现,我们可以借助课后习题驱动教学。有的参赛选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参赛选手注意到了这一点,只是练习而已,但教学的深度挖掘不过,只是蜻蜓点水,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不能领悟到红色精神的可贵。教师应将课后习题与朗读、理解、写作相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懂内容,读懂形式。

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

每位参赛教师能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但没有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甚至脱节。如果把重点放在读,那么是不是每一个环节的推进都应该有各种形式的朗读呢?什么形式,是不是要在说课稿中写出来呢,这样评委老师才能判断这些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为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它的意图。有的老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写清通过什么策略实现,显得单薄;使得评委老师不能一眼看出你的教学实施途径,也可能觉得你的设计还不成熟。

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主要看教师在哪个环节发力,教师选择的段落是不是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教师选择的策略能不能让学生抵达教学的对岸。有的老师在突破重难点时,只读了一次,这显然不够的,不读通课文不开讲,何况是重点段落,更要引领在学生在文字里走几个来回。

第四,红色文化的传承性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他们的无私奉献、乐观、坚定的意志等精神都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学习、实践、传承。我们应该关联教材,搜集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课后的“阅读链接”仅仅只是一个参考、例子,并不能代表全部红色文化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