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
(2019-08-05 20:59:01)
标签:
日志爱上语文第十一集人生价值 |
分类: 示范引领 |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一集《语文学习的价值》,王崧舟老师意在借解读苏东坡的诗文,剖析苏东坡的性格,带你探究语文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呢?
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我读过,对于苏轼的坎坷的人生经历,豁达爽朗的性格,淡薄环境的干扰自娱自乐的精神熟悉,但我只是为读而读,读后也曾无数次问自己:这本书对我的收获有哪些?但绝没有像王老师这么精深的解读过,确切地说,从做人的角度解读过。
在王老师看来,苏轼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种豁达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代表作。王老师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时间词的敏感,他继续采用了追问法,为什么这个时间苏轼要郑重提出来,放在第一句写出来,如果是我,仅仅知道他是表明时间的,但王老师不,他觉得藏有玄机,这平常的月色,忙碌着办案的官员会记得吗?这普通的月色,忙着赚钱的生意人会记得吗?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里的月色,忙着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会记得吗?可谁会记得?王老师联系到当时“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的大环境进行课堂情境还原,意在告诉我们苏轼的人生境界与众不同。这就是语感,强烈的语感,敏锐的语感。第二个印象最深的点就是王老师对于“月色入户”的解读,“入”明显人格化了,月色不仅洒入千家万户,也撒入了苏轼的心灵,王老师联想还原苏轼其他写月色的诗句,发现《记承天寺夜游》处处写月色,却无月色二字,联系没有过错的苏轼当时被贬的事件,既无实权,又不能擅自离开被贬之地,他应该苦闷,他应该愤怒,他应该委屈,可是苏轼没有,以诗为证。他的心境极为宁静,淡然,超然物外。由月色联系同类题材诗句,再到联想到创作背景,总结出苏轼的心境,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王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心境的表面感知上,而是引导学生想象写话:假如你是乌台诗案中的作者,你会怎么想?移情想象走进作者的诗意人生。
对于苏东坡,还应该值得我学习的是他的终生阅读与终生写作,终生阅读丰厚了苏轼的精神世界,为他的精神世界涂抹了一层又一层温暖的亮色,而他的终生写作又让他的精神家园有了灵魂安顿的故乡,流芳百世,滋泽世人。
这难道不是人生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