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助手助力教学

(2019-02-15 11:32:54)
标签:

核心期刊

分类: 学习情况


 

教学助手 助力教学

——《画》教学及评析

执教/张幼琴 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理解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2.初步感受中华诗 、画艺术的雅美和谜语的谐趣。

3.能正确端正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了解前阅读学情。

课前在 “家校帮”平台推送《画》课前导学单,并由家长拍照上传学生朗读古诗的录音和生字认读及书写的照片。教师根据学生的“导学单”分析学情。

朗读学情分析:本首古诗学生基本能准确、流利,35%的学生对古诗中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朗读不够准确,10%的学生朗读没有注意停连。

识字学情分析:本课10个生字中, 学生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基本集中在“远近”“有无”“来去”这三组反义词上。

[设计意图:关于“学习起点”有两种说法:一是“教材说”,即根据知识逻辑、教材进度等确定学生“应该的起点”;二是“直接经验说”,即学生现实的起点。本环节主要通过“课前导学单”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反馈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1.夸一夸读得好的小朋友。

2.帮一帮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哪些是每个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看上去知道却并不十分清楚的,哪些是这个学生知道而其他学生不知道的呢?本环节旨在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借助(现代技术,在课堂上还原真实的学习起点,实现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并且利用“先知学生”资源进行学习经验分享,开展生生互学。课堂上点击同学的“先学作业”,加以评论、点赞、帮助、改进,这种经验分享是现场的、动态的,是文字、声音、视频的多种形式整合。

(三)朗读古诗,体会古诗韵味。

1.选一选配乐。这里有三段音乐,听一听,选一选,应该配哪段音乐?你觉得这首古诗(课件播放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1.舒缓优美的现代音乐:2.节奏活泼的童谣音乐:3.古朴典雅的古琴曲。)

四人小组讨论,选择几号音乐为这首古诗配乐,按答题器中的数字键。(用“互动课堂”中的“答题统计”反馈学情)

2.诵一诵古诗。

交流选择理由,发现三段不同的音乐都可以作为古诗的配乐。通过配乐朗诵,律动表演,感受这首古诗的古典韵味、优美意境、节奏律动。

[设计意图:“整合”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门词汇,语文课堂更需要跨界整合。把古诗与音乐进行统整,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意韵和朗读节奏。同时,运用现代技术,让学生按键选择音乐,并作现场统计分析,尤其是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一一致”和“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组际对话、生生互动,更有助于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四)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境。

1.圈画景物,理解古诗内容。

这首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拿起笔,把景物圈一圈。(生圈画“山、水、花、鸟”)像这样借助水、墨颜、绢上的图画就叫中国画。(课件播放中国水墨画图片)欣赏了这些美丽的中国画,回过头再思考一下,古诗中的“山、水、花、鸟”和我们生活中的“山、水、花、鸟”一样吗?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是第二次“整合”,把古诗与美术进行统整。从本首古诗特点出发,通过欣赏“山、水、花、鸟"的中国画,感知中国水墨画的主要元素,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诗中的“山、水、花、鸟”是真的吗,引导学生自主解读古诗意思。]

2.微课导学,感受“谜语诗”意趣。

这首古诗真有意思,它好像给我们出了一一个谜语,这个谜面就是一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就是画。 像这样的古诗就叫“谜语诗”。(播放微课《谜语诗》,复习谜语诗《咏雪》.拓展谜语诗《风》)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是第三次“整合”,即把部编本教材中的三首“谜语诗”进行统整。学生对于本课谜语诗的理解、体会有一定难度,借助“微课”功能,单独把教学难点进行突破,通过微课把教材中三首谜语诗进行同质统整,以学生已学的古诗《咏雪》(语文园地1)链接新知,再拓展未学的古诗《风》(语文园地8),帮助学生感受古代谜语诗的意趣。

3.抓反义词,体会古诗妙处。

这首古诗不仅可以让我们开动脑筋猜迷语,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反义词,“远”对“近”,“来”对“去”,“有"对“无”,读读,再与老师对一对。)

课间游戏:对对碰(老师举生字卡片,学生举相对应的反义词卡片。请“导学单”中圈画生字较多的学生上台参与游戏,检查识字情况,相机进行字形教学。)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识字率最低的集中在古诗中的反义词:远近、来去、有无。引导学生通过在课文中圈画认读,在游戏中复现巩固,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感受古诗妙处。]

(五)分析学情,二次书写改进。

1.反馈书写学情。

课件出示“家校帮”平台中学生的书写。

2.二次指导改进。

重点在“水”和“不”两个字。比较字帖,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笔画的断连,指导学生二次书写,并用现代教学技术拍照,对比学生两次书写。)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反馈学生书写学情。在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分享学生的“错误经验”-个别学生在书写“水”和“不"时没有把握好笔画间的断连,据此展开针对性指导,并且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当堂评价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情况。】

3.推送课后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