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编导李玉郎
编导李玉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94
  • 关注人气:3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力求商业与艺术结合——创作者的思考

(2022-09-09 09:25:12)
标签:

编导李玉郎

电影

分类: 影视评论
力求商业与艺术结合
     曹保平导演说道:“我的认知我一直觉得电影是一个工业产品,它有义务去承载它的商业循环,否则这个事是没法进行的。但是我觉得每一个导演要比较清楚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大项上区别你是一个独立电影,个人电影还是你是一个商业电影。”     但是《李米的猜想》在拍摄过程中,这些概念显得非常模糊。”《李米的猜想》投资方向以及初始目的,更严格的意义,它应该是倾向于商业制作的,要不你不会有这么多的明星构成,也不会有相对的大的投资。”导演曹保平说。“这次特别奇怪的是碰到的这几个演员,比如说周迅,她是最极端的例子,包括邓超,包括涵予,王宝强,就这样一批演员,特别像你拍了一个个人电影,就因为他们对你没有压迫,他能够非常好的跟你交流,也非常信任你,能够尽你所以的去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商业制作里我觉得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商业制作里所有明星的构成,它本身的体制就决定了你不可以这样去拍电影,而我们这个电影大家在拍之前会不断的磨戏,甚至我们会试,我们会一遍一遍的寻找各种方案,比如说我和周迅我们为了一个人物的理解我们俩可以在那谈五六个小时。” 
    导演感觉非常幸运能跟这样一些对艺术极度执着的演员合作。“在这个戏里其实是一个巧合,你用了这么多明星,而这些明星对你有这个信任,正好他们也有这种疯狂的欲望,愿意和你去干这件事,其实你是把商业制作那样苛刻的条件转化成了个人化的艺术电影的方法,所以这个不是样板,等于《李米》变成了这样一个事。”     导演还相信《李米的猜想》同时也是一部很有艺术诉求的电影, “从我而言,是去看一个好看的故事,一个悬疑的诡异的爱情故事,而且不会失望,我现在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被感动,这个感动我不用眼泪去衡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没有意义的说法,我觉得一定会被感动,那种感动是进心里的,毛剪之后,很多人看完对于这一点几乎是一致的,就是这个情感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些痛的心里,我觉得会有头皮发麻的感觉,这个力量肯定会有。”     监制陈国富说:“我们有一个名词,过去都是用在音乐上,很少用在电影上,就是“疗伤系”,就是治疗伤痕。它首先告诉你,爱情可以伤人伤到多深,因为你知道有人跟你有一样的痛苦遭遇之后,你有一种情绪上的认同感,你会得到一种同理心的安慰,以后他能比较豁达的告诉你说这些经历都是必要的,唯有经过这些经历我们才能成熟,才能长大,如果最后观众能够得到这种心里的安慰感的话,我觉得这电影算是成功了。
    邓超认为很多人都能在电影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会值得回味,它对人生是有探讨的,它对你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世界是有概括的,观众看了之后会觉得自己是其中的谁,或者这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它有非常焦躁,非常躁动,非常节奏的东西,来给你讲这个故事,也会有非常多轻轻拨动你思绪的,这样很温暖的情怀在里面,你会带着那种感动走出电影院,我们所有人看完了之后都是这样。” 
    王宝强也说道:“带着一点感动,也带着一些激情,你会去想很多人物,你脑子里会循环李米,或者裘水天,或者警察,每一个人物。去琢磨,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你看完你会情不自禁的去想这个故事,会让身边的朋友去看,看完了就会有讨论点。”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李米的猜想》不专属于某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导演曹保平将几种类型电影的风格巧妙的杂糅在了一起,“做成任何一种类型我都觉得类型化,就是你只是类型化一个片种之一,总是想做出一点不一样的,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希望在一个电影里不断改变方向。所以最后看到的这个剧本是从一开始的建制,它很纯粹的像一个商业片,但它很快导入到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公路片,公路片这部分结束大概是一半,后面还有一大篇,是又转方向,变成了一个心理悬疑的诡异的一节。”曹保平说道。
     同时曹保平导演坦言这个新颖的处理方式是有利也有弊,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当时这个出发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它在方式上是没有的,是让我觉得特有趣的地方,但是也会有问题,就是现在片子做出来以后,因为大家心理都会有一个心理模式,受众每一个人心理有一个接受模式。让他沿着一个商业片的方向去看,它突然变成一个公路片,他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公路片他刚看舒服,它突然又转向变成另外一个片子,它就是一个等于说矛盾体吧。可能它好的地方是这样,但是也可能接受起来相对困难的也是这样。” 
    虽然对影片的这种几位个性化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曹保平导演还是保持着强烈的自信,坚持着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创作。“我是总觉得,尤其是中国电影,我觉得单薄,我一直希望一个电影,在你的叙述能保证干净,清晰的情况下,它的信息量和张力应该最大化。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复印件身的这样一个作品的形态的基本要求,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你看,简单到美国类型片,不是说个人化的表达,是类型片,其实它的信息量都比我们要大的多,是视听文化程度的不一样,我们的信息量比较单一,我一直希望信息量可以复杂,前提是保证叙事的干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