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视听语言分析
(2020-04-24 11:37:35)
标签:
安徽省统考编导李玉郎教育李玉郎文化 |
分类: 影视评论 |
《英雄》视听语言分析
摘
一、《英雄》内容简介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鼎力,只有秦国最强大,势如破竹般要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为抵抗秦国的讨伐,其他六国在不同时期进行着不同的刺秦大计。而赵国的三个刺客,即绝世高手长空、江湖浪子残剑、名将之后飞雪,因身怀绝技、品格高贵,名震天下。只要提起他们三人,秦王如雷贯耳,十年来从未有人上殿百步。某一天,秦国突然传来一个叫无名的秦国剑客将三大刺客全部杀掉、为秦王除了心腹大患的好消息,秦王特别高兴,没有多想就召这位英雄上殿觐见。在秦宫中,烛火陈设在秦王跟前,秦王距离无名越来越近,无名将刺杀三大赵国刺客的故事一一告诉给秦王。在无名的诉说中,他表面上利用长空、残剑、飞雪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摧垮了他们的意志,一个一个击破,从而取得胜利。随着故事的发展,无名告诉秦王,他把残剑理解得太简单了,就这样,又一个故事从头开始诉说……最后,无名拿起了秦王扔给他的剑,此时他离秦王只有十步,他十年来一刻不敢荒废的武功就是“十步一杀”……
二、构图与色彩
(一)色彩搭配在艺术领域,以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含蓄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情感或思想这一方法,是古今中外文艺家孜孜以求的高品位境界。
1.
2.
3.
(二)构图1.
三、镜头
(一)特写
1.
长空和无名在棋馆决斗前进入了心中冥想的阶段,同时画面随即也进入了无名的“谎言”阶段,这段画面是黑白的,意味着是无名编造的。长空闭目,思索的可能是他该如何将自己的性命交付于眼前的这位亭长。无名闭目,思索的是他该如何承担和履行刺秦的重任。影片后部分,残剑向无名讲述三年前刺秦的最后时刻,残剑即将展开最后致命的一击时,残剑闭目,这一刻他终于明白秦王不能杀,因为他顿悟了天下为大的道理。
2.
在无名的叙述中,飞雪死后,他和残剑在湖面进行了战斗,但这段故事更像是对已故飞雪的一场悼念仪式,两位绝世高手在湖上这一段没有使用过多血腥的暴力镜头,更像是闲庭信步。在决斗最后,一滴水珠落到了飞雪的脸上,残剑赶忙回到飞雪身边为其拂去水珠,无名见状也放弃了进攻。这水珠也仿佛是残剑的一滴泪,写满了残剑对飞雪深沉的爱恋。
3.
飞雪和如月决斗到最后,如月自然是敌不过技高一筹的飞雪,在飞雪给她致命的一击后,如月中剑,画面随机定格在这支剑上,这支剑插在这棵树上,剑的末端带着一滴血,一颗血滴随后缓缓滴落,以此来表达如月身受重伤。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这场厮杀原本是充满仇恨和血腥的,但张艺谋用浓烈的色彩、黄叶、红衣等意象构建的影像留给观众最大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充满飘逸、灵动之感。
(二)空镜头看过这部影片的许多观众和专业人士表示,这是一部华而不实的作品。“画面过于注重颜色和形式,在故事的剧情方面实在不堪。”从这评价中可以看出,影片中一些如仙境一般的画面恰恰常被人诟病,以至于人们会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在笔者看来,导演在拍摄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黄沙、戈壁、大漠,还有天空中飞逝的云朵,这些空镜头画面表现的正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多少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不过是渺小卑微的一粒微尘,历史它依旧按照自己的轨迹往前发展。所以说“形式大于内容”也好,还是觉得画面过于绚丽也罢,当你细细品味这些空镜头画面时,或许就会有另一番心头感受。
(三)道具张艺谋导演在早期的作品中喜欢借用一些中国传统民间的意象,多为“大俗”之物,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进行了一次有益的转变,开始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大雅”之物,这种大俗大雅的转变可以说是导演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影片中有书法、剑术、琴技、围棋这些中国传统元素,而且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这些元素身上自带的属性和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元素的大量使用也在暗示导演自身审美意向的转变。比如江湖浪子残剑喜爱练习书法,并从中逐渐悟出“天下”二字的深刻内涵,在无名刺秦的途中写下这二字后,告诉无名秦王不能杀,就是从书法中悟出来的,不得不说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恰到好处又合乎情理地利用了书法这个道具。
四、结语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闻共享系统已经投入新闻媒体资源的共享共建进程中,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共享为例,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低成本、高效率,资源共享。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收录系统、编目系统、迁移,每个部分都有系统技术的要点,但是事实上对新闻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把握好资源管理和共享的基本要求,抓住新闻媒体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化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