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定格的亲情—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
(2017-09-15 10:54:46)
标签:
编导类专业模拟编导李玉郎传媒教育李玉郎传媒艺术类俺爹俺娘 |
分类: 影视评论 |
镜头定格的亲情—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
《俺爹俺娘》记录了一个摄影师和他父母之间的故事,从他的童年直到中年,直到最后父亲的离开,平凡的感情在几十年的岁月沉淀之下变得渐渐浓烈起来,使那些承载着让人无法释怀的情感的照片和这部只有30分钟的影片散发出独特而感人的艺术魅力!
影片的开场导演用一个空镜头对准了一个小山村里的景象,群山蓝天 枯草
凋零了树叶的树木,还有一片平房,随着镜头的摇动和画外音的出现,交代了故事主人公“俺爹俺娘”的生活环境,镜头最后落幅在一个用远景展现出的山村,可是在镜头的落幅处出现了2个老人的照片,伴随着音乐的响起,远景与特写的交叠,山村的景象成为两个老人的背景,这种蒙太奇的组合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感染力。在两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上人们看到了岁月雕琢的痕迹,通过这痕迹海域那饱经人生沧桑的眼神,人们更看到了作者对爹娘的深深的眷念。整部影片的基调在此时已经形成,冷色调的渲染充满的一种怀旧的情愫,不仅把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情景,作者的情感也开始通过镜头缓缓地流泻。
空镜头的大量运用成为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但是这些镜头并不让人乏味反而显得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这正是爹娘的爱对影片中“我”的围绕,无论走到哪里。其中一个空镜头给观众的印象很深,那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通向山那头的小路,那是作者讲述他即将离家去读师范学校时出现的,那条小路好像成为了父亲的一种希望的延伸,那份爱的蔓延和伴随。这些空镜头里呈现出来的景象在渲染环境的同时更能时不时地告诉观众:这些景象是“我”所怀念的,因为每当看到这些我总会想起我的爹我的娘,这是“我”生命旷野里独有的风景线,因为爹娘的爱以及“我”对爹娘的情而显得愈加美丽。
故事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那是爹娘第一次拍照片,照片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线索,每一幅照片的背后都有着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成了焦波对爹娘爱的定格,这是焦波作为一名摄影师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表达着这份情感。
作者交代了一下爹的童年,读过四年私塾,把《论语》背的滚瓜烂熟,12岁被他爷爷拉出去拉大锯了。这为影片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个是爹为什么会不辞辛劳地背着木匠箱子出去打工供我读书,是因为他想家里出个有出息的读书人,不想“我”重复他的命运,这种不辞辛劳正是爹对“我”的一种爱和期盼;第二个是在影片中塑造爹的人物形象做铺垫,导演用爹和他的重外孙女一起背诗的场景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这样这个在一个穷山沟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背诗的场景在后来的影片中的出现就不会显得突兀。在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还是通过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已经年迈的爹娘已经干活回来,焦波问他娘都这么大了还下地干活吗?娘说
干啊 人活着不干活干嘛? 语言非常简单,却把一个勤劳 朴素的娘呈现了出来。
导演花了很大的篇幅为观众呈现了焦波和爹娘一起在家过年和母亲90大寿时的场景。两代人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情感被镜头记录着,分享着,传达着,温馨而祥和,似乎这就是幸福的所在,让人忘却了爹娘以前的穷困和沧桑。而导演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出这份沉甸甸的情感,从艺术变现的手法上分析更是为了与之后的情景做对比,与后来父亲的离去和结尾与母亲的依依惜别做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影片产生了强大的戏剧张力,这是以客观性和纪实性为性质的纪录片很难达到的艺术表现境界。
爹问娘 我们在一起72年了,你高兴吗?娘 说
当然高兴了。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无法不出动观众的心灵深处。爹搂着娘,笑得那么开心,焦波拿出相机定格这一幕,可是这时候的画外音说“这是爹娘的最后一张照片”!一种悲情元素在这样喜庆的氛围里突然决堤,给观众的心灵堤岸又一次强烈的情感冲击。
谁又能想到这份相濡以沫了72年的情感最后的告别方式竟是出院的娘从已经奄奄一息的爹的病房前擦肩而过,而母亲却并不知道,焦波之所以不让娘知道是因为他爱娘,他知道年迈的娘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这所有的一切只能他一个人独自承受。
这份爱的表达如此深沉,深沉的让观众窒息,以至于后来他在爹的墓前才会那样的放声痛哭,才会那样的感人至深。而影片的最后焦波与母亲的告别更是让人无法释怀,母亲一直想送,可是这不再是乡村的小路可以有个路口让她跟随,伫立,凝望,所以最后竟都定格在了一个窗口,窗口里面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在用年迈的躯体不停地挥手,挥手,窗外还是凋落了树叶的树木,这样的意向无法不使人动容,渐渐地镜头拉远拉远,母亲的影像渐渐模糊,谁知道这是不是这一生中最后一次与母亲的告别呢!?欢聚与离别,生存与死亡
这样的对比使影片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无疑,影片的最高潮出现在焦波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上面,焦波宴请爹娘去为影展剪菜,母亲在火车上打着点滴不顾身体的年迈不愿万里的赶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读过如此漫长的旅行呢?不仅仅他们是那些照片里的主角,而是那份血浓于水的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爱,不会因为岁月打磨而褪色的爱。儿子终于出息了,一生为儿子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很多人看到那些照片潸然泪下,还有很多人看完影展后当晚就乘车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这部影片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那些凝结着爱的瞬间的照片在此时产生了强大的情感驱力,在这样一个道德沦陷情感冷漠的时代重新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对爱的呼唤,爱的回归,爱的坚守和执着。这部影片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引起了所有人的心灵共鸣。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那个山村,群山 蓝天
枯草凋零了树叶的树木,在这样的场景下,焦波回忆起童年和母亲之间的插曲,那样的记忆并没有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模糊反而显得愈加清晰,最后他带着童年的回忆
带着对爹娘的无法释怀的爱带着一种生命里无法割舍的情深深地呼唤:娘!!可是却再也没有娘去回应他的呼唤,只有群山还在回应,一遍遍地回荡着,也在观众的心中久久地回荡。最后的一个带着深情呼唤的摇镜头慢慢地定格在一片蓝天白云之中,暖暖的色调使人倍加温暖,这份温暖源自于那份爱的感动,让人相信她最终能够融化掉所有的冷漠让爱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