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赵复

(2025-10-10 15:24:55)
标签:

历史

秦岭一白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一白写历史

德安府,战还是降?

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二太子坐在营帐之中,他不在意南宋方面的答复,此刻,双眼正盯着地图上的红点,湖北、陕西、四川,以及西征路线上的中东地区。

小小的德安府,几十万百姓的家园,在地图上不过方寸之地,二太子等得有些不耐烦了,走出营帐,凝视着东方升起的朝阳,淡淡的说道:攻城!

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德安府的殊死抵抗,没有迎来胜利的曙光,而是换来疯狂的报复,二太子好像被冒犯到了,攻破城门之后,望着满城妇孺老幼,恨恨地吼道:屠城!

一处家园,从荒芜变得繁荣兴旺,或许需要三十年,甚至三百年,变得死寂却只需要三天三夜,老人和孩童被扔进土坑,树梢上的乌鸦在凄厉的叫着。

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

一匹快马,自北而来,姚枢高举着元太宗的诏令,在二太子耳边嘀咕了几句,二太子擦拭着刀上的血迹,头也不抬地说道:活着的都在那边,你自己去挑吧。

姚枢走向俘虏营,所见惨绝人寰,不禁感怀万千,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往,金国破灭的时候,他以为自己也活不成了,幸运的是,遇到了杨惟中。

老杨是个孤儿,父母死于蒙金大战,他成了蒙古俘虏,机缘巧合之下被元太宗收养,渐渐地,知读书亦有胆略,二十来岁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这一趟,就是杨惟中派他来的。

老杨说了,蒙古汉子只知道拔刀砍人,不懂得以德服人,挑选些儒道释、医易卜人才带回来,咱们汇整文化脉络, 也算是书生在乱世之中的使命。

读书,改变的不光是命运,甚至可以救命,姚枢来到遍地污秽的俘虏营,看见了一位中年男人,气质不凡却眼神空洞,仿佛印证着哀莫大于心死。

姚枢:先生如何称呼?
男人:我父母死了...
姚枢:您是位学者吧?
男人:我妻儿死了...
姚枢:您愿意跟我走吗?
男人:我亲族死了...
姚枢:您节哀顺变吧。
男人:节哀?呵呵...

鸡同鸭讲,姚枢还是带走了男人,另外又挑选了一批儒生,他们共同踏出俘虏营的时候,姚枢不敢回头去看,他的内心承受不住那些饥渴绝望的眼神。

道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王公大臣到贩夫走卒皆为刍狗,共同的改命之法惟有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加上厚德载物,让姚枢们在乱世脱颖而出,他们左右不了天发杀机的局势,却拥有了庇护生灵的能力,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亦是功德。

你们,跟我去蒙古国吧。

这群儒生神情默然,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就在众人换洗衣物的时候,那个男人走到姚枢跟前,深鞠一躬,说道:九族俱残,我不会跟你北上的。

姚枢很惊奇,几番交谈之后更加惊奇,男人的学识谈吐不俗,符合杨惟中嘱咐的特等人才,为了改变他的心意,姚枢安排众人住上一晚再走。

当天夜里,姚枢跟那个男人住在一起,说着自己国破家亡的经历,跟他比起来好不到哪儿去,还说苦苦搜寻到的汉家人才,差点被蒙古统帅活埋了。

姚枢喋喋不休,却始终打不开男人的心结,他在心底叹了口气,那副默默不语的神情之下,是对未来失去了盼头,是对生活丧失了希望....

半夜醒来,身边空空荡荡。

姚枢冲出房门,月华皎洁如水,外面连个鬼影都没有,他急忙翻身上马,朝着万人坑的方向奔去,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也没有看到男人的身影。

举目茫然之际,姚枢听见撕心裂肺的哭嚎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发凄厉苦楚,他顺着声音找到江边,看见披头散发的身躯,抱着一块石头正准备投江。

行及水际,则见复已被发徒跣,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未入。

姚枢暴怒了,冲上去扯住男人,劈头盖脸的骂道:你就这么白白死了?就这么断绝血脉了?真是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男人瘫坐在江边,望着江面上的波光粼粼,大音希声般地静静流淌着,姚枢没有再说话,他同样静静地看着,看着男人的眼神里泛起了生机。

上天不让一个人走,定然是任务尚未完成,遇到的怨憎会、爱别离像是一道道坎,磨砺出能够担当使命的铁肩,即为印证着死者乃为生者开眼。

赵复,跟我去北方吧。

月落星沉,赵复跟着姚枢回到住处,儒生们悬着的心放下来了,没有关切,没有询问,东方天际泛起的鱼肚白,仿佛是在提醒他们该上路了。

一行人朝北而去,姚枢说先与杨惟中汇合,再往燕京给大家安排事做,此前从金国救出的文化才俊,已经开始整理典籍了,等到时机成熟还要创办书院。

众人没有接话,一副副死里逃生的身躯,怎能不牵心残垣断壁的家乡,赵复缓步走向船尾,望着渐渐消逝的故国,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寄语江南皇甫庭,此行无虑隔平生。

眼前漫有千行泪,水自东流月自明。

老杨,我把人才带回来啦。

赵复很惊奇,原来杨惟中只有三十出头,比姚枢还小五岁,他的房间里面堆满汉家典籍,不知道从哪找来能工巧匠,正在研究活字印刷术的升级版。

杨惟中一手捧着书,一手排着版,冲着众人打了声招呼,随口吐槽道:南北大战,载籍不通,咱们搜集到的这些范本,我咋觉得字句不通呐!

同样是国破家亡,同样是孤魂野鬼,杨惟中汇整文化脉络的心力,刹那间让赵复觉得当头棒喝,他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低头看了看,说道:书上是错的。

什么?错的!

老杨和老姚瞪大双眼,赵复提起毛笔,蘸饱墨汁,将一处处错误字句加以修改,改到吃晚饭的时候都没停下来,恍惚间,他以为自己回到老家的书桌前。

杨惟中很兴奋,等到姚枢安顿完其他人,拽着他说道:赵复的学问深厚,竟然把程颢、程颐、朱熹对各种经传的注解都背下来了,这会正在默写着呢!

姚枢难以置信,浩浩典籍能够装进脑海,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奇才,他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顶住草原贵族的白眼,绕过蒙古统帅的屠刀,终于找到一颗熠熠生辉的火种。

想当年,枣阳大战,他费劲力气救出来一批书生,蒙古统帅喊叫着要活埋了,姚枢慌忙将书生们藏进竹林,望着他们四散奔逃的身影,仰天叹息。

诸般记忆涌上脑海,姚枢的心底五味杂陈,他痴呆呆望着书桌前的身影,杨惟中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百炼成钢,你可得保护好赵复啊。

复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

走!去燕京!

赵复默写出来的儒家经义,通过活字印刷,已经在北京城里传遍了,上百位儒生在城门口等着,等着见到这位理学大师,更想听听他的系统性讲解。

人啊,可以按照肤色、种族、国籍划分阵营,也可以按照品德、才干、修养区分同类,前者是后天性的粗陋标签,后者才是先天性的志意通达。

忽必烈听说了,派人将赵复请到府邸,这位倾向于汉文化的蒙古王爷,在草原贵族眼里是数典忘祖,他成立的金莲川幕府,口号是“征天下名士而用之”。

走进藩王府邸,赵复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有吐蕃人、维吾尔人、大食人、回回人...,更多还是来自金国和宋国的汉人,破碎的天下仿佛在此处又统一了。

忽必烈: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

赵复: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

问得单刀直入,答得干脆利落,赵复不愿为蒙古灭宋出谋划策,忽必烈并不觉得被冒犯到了,反而赞赏眼前的男人,见他不愿为官也就没有强求。

赵复回到住处,杨惟中和姚枢来了,俩人拿着厚厚一摞书单名录,准备创建太极书院,这将是蒙古国第一所官办书院,想要聘请赵复担任首席讲师。

一行行熟悉的书名,不禁让赵复陷入沉思,北宋变成了南宋,南宋变成了战场,无数生灵倒在血火之中,纸片上的方块文字却在静静流淌,难道这才是真正的永恒吗?

此刻,赵复终于走出九族俱残的阴霾,他的目光从书单移向杨惟中,看到了脸庞上的期许与渴望,继而又望向苍穹星月,开口说了一句话,在静谧的夜空中随风荡漾。

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

周敦颐的塑像立起来了,张载、程颢、程颐、杨时、游酢、朱熹配享正殿,《太极图》、《通书》、《西铭》刻于祠壁,赵复捧着书本走上讲台。

他从伏羲神农说到尧舜禹汤,从孔子颜回说到孟子万章,还撰写《传道图》、《师友图》、《希贤录》、《伊洛发挥》等著作,引导学生处世做人的方向。

谁能想到,一座蒙古国的府城,竟然会有纯正的汉家学院,忽必烈还时常来听几节课,那些国破家亡的天下游子,再也不像孤魂野鬼般心无所依。

许衡来了,他不知道自己将会从祭孔庙,郝经来了,他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南宋扣押十六年,元好问来了,他不知道自己将会成为北方文雄(见秦岭一白.各人物单篇)。

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

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了,赵复正在接待一批新来的书生,他还是那般性格耿直,待人诚恳,教导学生们日后哪怕做官了,也不要忘记研习学问和修身养德。

冲好一杯蜂蜜水,我伸手翻开书桌上的典籍,有些是他默写的,有些是他编撰的,忽然间,掉出来一片纸笺,上面写有一首诗,落款却是江汉先生。

醉乘鸾驭到仙家,彩笔云笺赋落霞。

老去空山秋寂寞,自锄明月种梅花。

哦,赵复的老家在江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