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徐保字
(2025-09-07 17:39:13)
标签:
健康情感文化杂谈历史 |
分类: 一白写历史 |
兹乡频苦旱,极目断炊烟。
核户多逃薮,开荒半讼田。
河声千丈落,树色一溪连。
更指前村路,灵旗古庙偏。
新官上任,当地百姓好像视而不见,按照皇权不下县的惯例,历任知县只和豪绅做朋友,老百姓们也习惯了,习惯了正当诉求被说成不识大体。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有权力了,没有仗势欺压而是庇护弱小,有些人有钱财了,没有嚣张跋扈而是救济贫困,有些人有文化了,没有曲意奉承而是教化民众。
老徐就不一样,朝廷设置义仓,要求百姓捐款捐物,师爷觉得机会来了,说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却被他给当场否定了。
平邑地瘠民贫,一切寒薄之家概置勿问。
老徐召集地主富户,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筹集到三十多万斤义粮,还奏请朝廷减缓赋税,说受地震、旱灾、冰雹影响,百姓连种子化肥都买不起了。
书本义理,知县权力,老徐用这些做担保,让百姓以超低利息拿到贷款,买来了鸡鸭粮种,望着千家万户冒出的炊烟,他又转身走向了戈壁荒漠。
曾经,撩拨着绿荷鱼虾的双脚,如今踩在黄沙飞扬的土地上,他眼前的六百多亩荒滩,只要能够得到灌溉,就能变成绿油油的农田。
挖一条河渠,二十多里足够了。
上届领导也这么想的,没干成。
为什么?
占耕地,迁祖坟,啥情况都有。
哦......
佛语云: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老徐是知县,不是和尚,却也得在动的时候不妄不伤。
做方案,占用农田就合理赔偿,找民夫,日夜挖掘争取早日通水,有人跑来说什么破坏风水,老徐先给好好说,说不通了就喊人叉出去。
前任没做成的事,老徐做成了,从“百姓阻挠,争讼不息”到“三日功成”,事情的难度没有变,变得只是态度、方式以及耐性。
他站在河渠边,看着孩童们跟着水头跑,欢欣雀跃,老农们满是皱纹的脸庞上,咿呀惊叹,是啊,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地方,流水意味着生命。
万绿翳无际,沿堤客跨鞍。
平沙千顷阔,野水一渠宽。
老树拦危彴,孤禽没远滩。
耕氓方待泽,何以抚躬安。
生活有保障了,接着该抓教育了,“社学久废,贫寒子弟无力读书”的现状,如果不去主动改变,就会被动变成一代代人的宿命,身心俱贫。
读书,不见得能抓住浪潮,看清从嘉庆到道光的时代走向,也未必能高屋建瓴,看懂虎门销烟的深彻意义,但是,至少能让神识不再混沌。
老徐自掏腰包,又号召民众捐款,在县城建起一所义学,他请来了教书先生,学生们也排着队来了,史载“不数月而来学者以百计”。
为了学校长久运行,老徐又从工资卡里取出三百串钱,成立办学基金,放在富户的产业下吃利息,解决了学校的日常费用问题。
一间学堂,两间学堂......,老徐接连建起了四所义学,累计捐出八百八十串钱,贫苦民众的子女上学了,他的积蓄也快花光了。
啥?还要修县志?
老徐点了点头,下属们觉得他在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