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江革
(2025-08-07 13:57:25)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 |
分类: 一白写历史 |
不枉尺以直寻,不降辱以苟命者,雅人也。
——《抱朴子》
六岁时,小江很开心,他的作文获奖了。
九岁时,小江很伤心,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和弟弟、母亲相依为命,喜欢读书却交不起学费,只好和弟弟死磕书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直到家里的鸡和狗都变卖了。
干活、读书、孝敬母亲,小江的生活简单而穷困,望着油灯下打盹的弟弟,拿起书本敲敲他的脑袋,兄弟俩人靠着互相勉励,熬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人在拥有很多的时候,往往分不清真正拥有什么,反倒啥都没有的时候,深入骨髓的特质会显露出来,十里八乡都说江家那俩兄弟优秀。
七年后,母亲死了。
小江凭借孝顺的名气,和弟弟一起被招进太学,又靠着多年苦学的功底,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年末还被评选为优秀国子生。
太学作为顶级学府,校友群里的杰出人才,职位不是一般的高,回到母校做演讲时,不约而同,他们注意到了出类拔萃的小江。
所谓出类拔萃,不光是鲜亮华丽的外表,更是安定笃实的气息,学长们喜欢这位小学弟,是看到了寒酸背后的蓬勃向上。
有人在皇宫里值班,望着漫天飘扬的鹅毛大雪,想着下班后去看看小江,当他走进低矮狭窄的民房,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
门外,是穿着狐皮大氅的朝廷官员,门内,是沉浸在书本里的穷困青年,炕上一片草席,一条破褥子,小江还笑呵呵地说道:没啥,我习惯了。
物质多寡是相对的,精神平等是绝对的,小江表现的落落大方,那人拿起堆满炕头的书本,看见了写满的各种注解,熠熠生辉。
他脱下身上的棉衣,又从车上割下半块毛毡,放在了小江的炕头,这不光是寒冬天里的暖意,更是对小学弟最贴心的勉励。
太学毕业了,有人给小江写了封推荐信,推到了当朝大佬面前,宰相很喜欢小江的才华,签个字就解决了他的工作问题。
你文笔好,给我写份发言稿吧。
宰相是皇帝的小舅子,朝中六贵之首,别人给他家送过一次狗粮,都能吹嘘三年五载,小江给他写了无数篇文章,却从来不显露两人的关系。
上班时遵守岗位职责,下班了给宰相写发言稿,写好了就悄悄送过去,不署名,不邀功,小江默默地做着该做的事,能做的事。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宰相在皇子问题上踩雷了,被炸死了,党羽门客接连被处理,唯独小江是个例外,没人觉得他和宰相有关系。
祏诛,宾客皆罹其罪,革独以智免。
新皇帝上台了,动不动找几个大臣开刀,没成想砍到了大动脉,萧衍听说大哥被砍了,带着部队从前线打回京城(见秦岭一白.萧衍篇)。
南齐被摘牌了,南梁成立了,除了龙椅上的法人换了,各个部门还是原来的样子,有些大区经理不服气,拒绝接受萧衍的领导。
梁武帝,具有双重属性的开国皇帝,文能千赋百诗,武能冲锋陷阵,他盯着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说道:小江,给他们写份劝降信。
油灯下的少年,民房里的青年,宰相门后的暗影...,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和机缘,此刻凝聚出了一道身形,堂堂正正的走上高台。
于坐立成,辞义典雅,高祖深赏叹之。
同样一页文字,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相,皇帝看到了小江的才华,大臣看到了小江的前程,那些不服气的人,看到了借坡下驴的台阶。
文字以文采为皮,情感为肉,利害为骨,智慧为髓,小江真真切切地糅合了,才敢在被皇帝外派的时候,请求将弟弟带在身边。
同样一件事情,小江想的是兄弟情深,有人看到了双份保险,同事在写给他的信中,称赞道: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小江笑了,兄弟的好日子来了。
小江哭了,兄弟在半路上死了。
这世间,有永恒吗?
或许,文理永恒吧!
小江的职位不停在变,清正严明的性情不变,不会因为豪强背景深厚而妥协,也不会因为王爷身份尊贵而吹捧,以清严为百城所惮。
皇帝的儿子镇守地方,做啥事情都需要典帅签字,给老赵送礼的人望不到头,唯独小江是个例外,每次开会时连声招呼都不打。
老赵很生气,感觉权威受到了冒犯,却又找不到小江的把柄,于是在年终报告里面瞎写,说什么小江爱喝酒,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
小江被调走了,朝廷又派了个人,这人刚来就认老赵做大哥,酒楼包厢其乐融融,民间百姓骂声一片,却只能编个顺口溜表达不满。
故人不道智,新人佞散骑,莫知度不度,新人不如故。
左光禄大夫、南平王长史、御史中丞...,小江干过的岗位越来越多,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广,慎终如始般的坚守原则:弹奏豪权,一无所避。
有一年,北魏王爷造反失败,带着地盘兵马投奔南梁,梁武帝派儿子去接收,还让小江给他做副手,结果这儿子偷偷溜进北魏了(见秦岭一白.萧赞篇)。
南朝主帅跑了,北朝大军来了,局势乱成一锅粥,队友们撒丫子逃命,小江不会骑马,只好跳上一条小船,没划出多远就被活捉了。
见到北魏统帅,南梁的俘虏们齐刷刷跪了,唯独小江是个例外,说自己腿脚有病弯不下去,还好老元听过他的大名,没有追究。
老元是北朝皇族,知道南朝的文化水平高,就让俘虏们写几篇文章,小江指着带头写的那人骂道:卿荷国厚恩,已无报答,今乃为虏立铭,孤负朝廷。
哟呵,给你脸了是吧!
老元命令小江写两篇,小江说这会儿没心情写,老元拔出战刀作势要砍,小江怒吼道:你砍死我吧,我就是杀身报主,也不会为你执笔。
老元凝视着小江,从他的眼神里看见了无所畏惧,这是一种超越阵营的气息,随即缓缓地放下战刀,让人将小江关进了小黑屋。
每天三碗糙米饭,吃不饱,饿不死,没人告诉他什么时候是个头,小江的内心却安定笃实,哪怕活不过明天,好像也没有什么遗憾。
数月之后,北魏和南梁交换俘虏,小江等人被送回南朝,梁武帝刚从寺庙里面出来,称赞小江是苏武转世,还给他写了一首《觉意诗》。
惟当勤精进,自强行胜修。
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
萧衍走出寺庙,心里仍然装着因果,正因为时时刻刻想着因果,反倒被因果给误了,还让大臣们投其所好,开会讨论出家攻略。
小江原本就信因果,却从来没有公开显露,他按照皇帝的意思受了戒,云淡风轻,梁武帝觉得功德分又增加了,喜笑颜开。
因果,犹如阴阳,总是在不停地流动转化,一旦被目光锁定就变死了,越是着力越是僵硬,最终都会加倍反弹回来,皆为自作自受。
萧衍在皇宫里吃斋念佛,老八在地方上骄横放纵,就派小江去给儿子做副手,一堆头衔砸上去,还叮嘱道:非卿不可,不得有辞。
听说小江要来了,亲朋故旧们夹道欢迎,各种礼物堆满了码头,小江哭笑不得喊道:我这辈子没收过礼,你们全都带回去吧。
安顿下来后,小江从内衣兜里掏出工资卡,看了看卡上的余额,又瞅了瞅当地的物价,感慨道:算求,以后连两个菜都吃不起了。
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当地人口多,人多是非就多,每天要处理几百起案件,小江不含糊也不拖拉,只有通过高效率做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效率提高了,规程就有了,纠纷自然而然减少了,有些辖区领导贪赃枉法,看到小江雷厉风行的做派,吃个饭都不敢打白条了。
霹雳手段安定民生,诗书文理感化皇子,老八竟然被小江调教好了,不再骄横放纵,转而潜心读书,还写了几首诗寄给老爹。
梁武帝很开心,将小江调回京城做尚书,老百姓乌泱泱的来送行,举着五花八门的土特产,小江连一个鸡蛋都没拿,背着包袱走向了码头。
坐大船的费用高,按规定可以让民间摊派,小江摇了摇头,跳上了一条小破船,这船舱小的没地方躺,两侧的吃水深度还不一样。
斜成这样了,能过江吗?
能啊,去把箱子抬上来。
啥箱子?我没箱子啊。
哦,那搬点石头压仓吧。
小江,堂堂的南梁尚书,没有装财货的箱子就算了,还跑到岸边搬石头去了,搬了十几块大石头,才坐着小船儿驶向了江心。
清风徐徐,吹拂着两岸的山岗,吹拂着船舷的浪花,也吹拂着花白的须发,小江负手站立在船头,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心底的安定笃实。
是啊,他的身世清贫,半生为官恪守清廉,唯有灵台始终清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清字,让物质与精神绝对对等,让他始终还是他自己。
进京不久,小江又被派往地方,当地由于灾荒导致歉收,盗贼土匪横行,看到他只带来二十个卫士,老百姓说了声你自求多福吧。
朝廷没派兵就算了,小江还把治安队解散了,百姓们吓得不敢睡觉,十根顶门杠子也扛不住砍刀,却忘了刀是握在人的手里,手连着心。
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静息,民吏安之。
能做事,就有做不完的事,小江在京城和地方之间流转,还写出了二十卷文集,遇到很努力却没机缘的青年,总会给他们最贴心的勉励。
那些身世贫寒的读书人,拿着小江写的一份份推荐信,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小江从他们的眼神里,仿佛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当年,学长们对他的勉励,经由他又转化给了别人,这是一种因果,也是一种传承,在物质多寡的背后,是一种精神平等的永恒。
小江的想法很光明,朝中的官员却不认可,老何主管人事任命,经过一些列暗箱操作,让每个岗位都不缺人,论才干却没有几个够格的。
小江生气了,每次开会都要抨击萝卜招聘,一个人对抗一条产业链,王公大臣们看见他就烦,大概终究是老了,小江索性告病回乡了。
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
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推开院门差点惊呆了,这位当过八次长史,教过四位皇子,做过三次太守的高官,家徒四壁。
书桌上放着一摞文集,一壶酒,树下的藤椅落满了花瓣,打量着眼前狭小的院子,清简而又显得安宁,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归宿吧。
江革,你还在吗?